標籤:

怎麼打造「好奇心」和「創造力」

這是個認識問題。你有了??之後,才回去探索新的圈圈,一圈圈擴大。假如圈圈沒有擴大,那麼感知自然屏蔽了熟悉的環境。這是人的能力(講本能也可以)。為了破解感知的習慣性屏蔽功能,在自己沒有完全熟悉之前,去新的環境。學習路徑,無非是讀書,用眼睛看世界怎麼變化,看別人怎麼做,聽別人怎麼說。只要不是習慣,人體就會感知。所以,對於身體而言,探索的前提是還沒有適應的環境。看書的時候,我們也會在腦袋裡建立一個虛擬世界,由自己的記憶組成。假如記憶都沒有變化,那麼,就不需要探索。假如有新的感受進來,知識就要重構。所以,好奇心,就是探索新的世界,大腦接受到自己認為是新的感知。這個過程其實挺長的,對於小孩子而言,假如不是故意屏蔽某部分感知,比如自信喪失,缺乏前進道路,自然就屏蔽了這部分感知,不太會產生這種無探索的現象。對於老年人來說,無探索是經常的。

反之,感知更新過度會怎麼樣呢?現在的社會,處在人來人往,節奏非常快的都市裡。感知過度是常見病。因為世界變化太快,大腦跟不上,所以會出現緊張,大腦使用過度,身體因為消耗過大產生的亞健康狀態,這時候就要呆在一個熟悉的地方歇一歇。

創造力。概念產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現象歸納,這種現象歸納必須自己做,或者自己信任(委託機制)。第二種是理論工具創造(符合邏輯)。創造力這個詞,不知道指向哪裡。根據我對於創造里的理解,這個詞應該為創造能力。能力這個詞在實體很難存在。它其實僅僅是對某類人和某類現象的統計。比如,某某某做某事成功次數很多,就說某某某具備了某種能力。假如用白盒子黑盒子來類比,那就是黑盒子。但是想搞明白創造力本身,是什麼,就應該解析某某某這個人和行為過程的因果關係。那麼,就要回到基本人的行為過程來。把它作為參考。人的工具製造來源於大腦的特殊功能。這種功能就是預判或者使用舊有概念/觀念補全一個事物的描述。那麼,新發明一個工具就是使用舊概念和舊概念組合來滿足新的需求或者是簡單對於舊概念做個已有概念的改造。通俗地類比。假如是畫一幅畫,我覺得這裡該增加個什麼(已有);或者是我畫了這幅畫大部分,找了舊的畫來補充這幅畫。創造力是人的能力,創造力能夠用於交易的前提是足夠稀有,第二個是有足夠的資源來讓他在真實世界實現。

備註:沒有生造任何辭彙。大腦的功能都可以使用一個短句在搜索引擎力找到相關論文。概念辭彙來自形而上學,寫出來就是logical語言。

推薦閱讀:

鳥沒有牙齒,在吃蟲時會被劃傷口腔或者食道嗎?
如何保持好奇心?
對什麼都很好奇,但是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堅持、這是啥性格?
分手了 還老是想要看ex的微博 是不是手賤?
如果有來世,做個 PhD

TAG: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