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人之前,古代人都做了什麼?

在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的今天,我想起了古代的機器人,似乎也不輸今天的黑科技啊。

中國古代有叫做「木人」、「偶人」的自動裝置。有的供觀賞,有的能做家務。

比如三國時有個發明家叫馬鈞,他不僅製作了灌溉用的翻車,指方向的指南車,還讓木人表演百戲,奏樂跳舞,擊鼓吹簫,表演雜技。

呼和浩特市大學路出土 北魏墓樂舞俑

類似的機器人,古代有很多,那麼古代人眼中的機器人理想型是怎樣的呢?

其實古今中外,人們對機器人的追求,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媲美人類。他們幻想機器人也有人類的外表,動作,思考能力甚至情感。

且看《列子》里的這個故事:

周穆王時,有一名工匠,叫偃師

王問偃師:「你有什麼技能?」

偃師說:「您說什麼我都可以試著做。我之前已經做了一些東西,您可以看看。」

穆王就讓他帶來瞧瞧。

第二天,偃師來了。

穆王問:「你帶來的這人是誰呀?」

偃師說:「這是我做的歌舞藝人。」

穆王驚訝,湊上前去看。偃師搖木人的頭,木人就能唱歌,捧起木人的手,就會跳舞。穆王覺得這可能是個真人在演戲。

於是他招愛妃盛姬和侍女們一起圍觀。

歌舞藝人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在演出末尾,突然眼眸一動,沖著王身邊的美女挑逗了一下。

結果可想而知,穆王大怒,要殺偃師。

偃師被嚇壞了,趕緊拆了木人,給王看。原來木人就是些皮革、木頭,用膠粘起來,刷上漆,再點上些顏料做成的。

穆王試著取掉了木人的心,他就不能說話;取了肝,他就看不見;取了腎,就走不動道。

他這才高興起來,讚歎道:「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然後帶上偃師,回了都城。

這則故事反映出,古人認為,機器人越逼真就越好。

後來的工匠們也紛紛以偃師為榜樣,想要做出更逼真的機器人。

但是真的做出來了,結局卻不是人們想的那樣。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說:「凡物太肖人形者,歲久多能幻化。」什麼東西,要是太像人了,就容易成精。

他大兄弟在旌德做官的時候,有個同事喜歡聽戲,讓工匠做了一個等身機器人,完全仿照女伶的樣子,非常精細。手腳、眼睛、舌頭,都能動。身上的衣服啊,首飾啊,也能按季節更換。不愧是花了大價錢,做的簡直比偃師的人偶還巧。

這人偶有時放在書桌旁,有時坐在床邊,陪人消遣。

一天晚上,有僕人聽見書房裡傳來「格格」的聲音,門已上鎖,於是他像電視劇里那樣,在窗紙上捅了個洞,往裡面偷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人偶活了,自己在房裡走來走去的。

僕人叫來主人,一起暗中觀察,主人也看到了屋裡的景象,於是決定把人偶燒了。燒的時候,還能聽見人偶「嚶嚶」作痛的呻吟聲。

可見,「像人」雖是人類對於機器人的追求,但是,真的像人一樣的機器人出現了,人類卻感到失控,害怕被威脅和支配。

在人工智慧日益發展的今天,這種矛盾的心情依舊存在。

影視劇中不乏對機器人浪漫的幻想,有些電影會把他們塑造成人類的伴侶和守護者。

電影《超能陸戰隊》

另一些電影,想像了人機大戰的場景,時刻提醒人類,機器人叛變的可能性。

電影《我,機器人》

如何看待機器人?

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放在今日,可能更加緊迫。

電腦設計師費爾森斯坦認為,當機器人變得足夠複雜的時候,它們既不是僕人,也不是主人,而是人類的夥伴。

但是這一理想化的設想真的能夠實現嗎?

說來說去,我也只是個神獸而已,還是靜靜看人類每一步如何選擇吧。


更多相關閱讀歡迎關注非人哉公眾號godmeghost

本專欄文章為非人哉團隊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2957960346@fen-z.com


推薦閱讀:

《酉陽雜俎·貝編卷》上篇-凈土蓮華
劉歆與劉向,誰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更大?
古代房屋屋檐上為什麼會有動物雕像?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分別是哪些?
民俗文化——人類文明的瑰寶

TAG:機器人 | 中國古代文化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