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語啟蒙是一扇門,那麼我們要到達哪裡?
前些天跟群里的媽媽聊到了我們的英閱繪,大家都在期待我們的下一次英閱繪活動。我一直強調,英語啟蒙的背後,不僅僅是語言,語言是一扇門,而門的那一邊,才是我們真正要去的地方。
門的那一面,究竟是什麼?
我曾經跟群里的媽媽說,閱讀的意義就是遇見自己,看見世界。那麼,自己與世界,這是我們生活的意義。這聽起來有些抽象,但當我們把它們做一個延伸,就會發現這其中的千絲萬縷卻環環相扣的意義與關聯。
我們常常鼓勵自己說: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的,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講,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我們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更好的自己,也仍是「自己」,這聽起來有些拗口,或者說,我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那麼在這之前,我們可能先要明白:我是誰。
01
我是誰
「我是誰」這個哲學終極問題其實縈繞我們一生。
讓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對於幾個月大到一歲的寶寶,他會認識:我自己,我爸爸,我媽媽,這時候,對於他來說,這是一種身份的確認。
再大點的孩子,他對於「我是誰」的理解,則會是,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嘴巴……嘴巴可以吃東西、鼻子可以分辨氣味、眼睛可以看繪本、看樹、看花、看到好多好多「我」以外的人和事物,這些「組成了我」。而等到他們發現,原來我會感到生氣、我會笑、會哭……我的感覺也是我的一部分。
無論是孩子學會認識身份的辨識還是他意識到什麼時候是開心的、難過的……比如「我是爸爸媽媽的寶寶」、「我跟那個小朋友是好朋友」,這些都說明他在一個社會機體內,他與外界是相聯的。「我很難過,因為媽媽拿走了我的玩具」。換句話說,「我」會因為外界的某個人、某個事物的變化而產生或改變某種情緒、想法、行為、觀念。
這就有了「我是誰」之後的第二個問題....
02
我們身處何時何地
對一個孩子來講,這聽起來又很高深是不是?那我來繼續舉例子,比如剛才的「媽媽拿走了我的玩具」,原來是因為吃飯的時間到了,我該去坐在餐椅上吃飯了。
再比如,每個孩子在睡覺的時候都會找媽媽、找自己的床,或者安撫物,這些對他來講,都是一個「記號」,我要睡覺,媽媽的懷抱就是我睡覺的地方。「為什麼媽媽要我穿羽絨服?因為冬天到了,氣溫很低,夏天就可以穿短袖、短褲了」。
「快下雨吧,我要穿著雨衣踩水花」……這些都是孩子對周圍的感知,於是無論是從空間還是從時間,孩子們都會對自己有不同的「安排」與「對外界的認知」。
於是,對自己這樣的安排和認知,則又讓孩子進入到兩大新的領域,「自我管理」以及「我如何表達」。
03
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自我管理
「媽媽,你拿走我的玩具,我哭了,因為我感到難過,不想跟玩具分開。」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表達,小寶寶通常能做到「啊!拿走我玩具,我哭了!」——為什麼哭?要家長去觀察和揣摩。然後,可以告訴孩子,當我拿走你玩具的時候,你感到不高興或者難過,那麼你可以如何表達?
另一方面,媽媽拿走我的玩具是因為到吃飯的時間,我需要吃飯了。我要在午飯的時間去吃飯,而不是去玩,這是什麼?這就是孩子的自我管理。
孩子們從「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再到一些社交遊戲中,比如:「盪鞦韆要排隊,這是我的玩具、那是他的餅乾……」就會有了更多的規則意識,進而,他發現,去超市買東西要結賬,過馬路要看交通信號燈……而這些,就是另一個聽起來「高深叵測」的主題:世界是如何運轉的。
04
世界如何運轉?共享地球!
那麼,什麼是世界?
很模糊的認識,在閱讀或者英語啟蒙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哦,有一種語言叫英語,我是黑頭髮,還有小朋友是金色頭髮、棕色頭髮……我們長得不那麼一樣……再大一點的孩子會知道,「我是中國人,這世界還有很多國家,他們有不同的膚色,說不同的語言……但是,不管是哪一國、什麼膚色、我們都住在地球上,我們需要一起呵護、和共享這個藍色星球。
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我們把親子陪伴或者說嬰幼兒啟蒙的方方面面都已經囊括進來了,或者說,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啟蒙都歸結於上面的六大領域,即:
我們是誰?
我們身處何時何地?
如何表達自己?
如何自我管理?
世界如何運轉?
我們該如何共享地球?
所以,當很多媽媽問我,自在媽,你認為英語啟蒙的意義是什麼?
我總是說,如果僅僅把語言作為英語啟蒙的終極目標,那可能我們都把英語啟蒙關在了一個自己的小框框里,他不是一個框,而是一扇門,讓我們一起,推開這扇門,跟孩子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看見廣闊的世界。
推薦閱讀:
※那些感謝小時候父親打過自己的人是怎麼想的?
※北大張喬峰,在家教育孩子,不去上學,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兒童抑鬱症,孩子有時真的不是任性!
※孩子落選心情難過,父母該如何幫助他?
※早教是必須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