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4年賦能100+醫院,如何通過技術提升基層醫療的診斷質量?
給我們10年時間,我們會是最大的社區醫院和診所服務商。
撰稿: 孫雨晨
編輯: 李君宇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遇到了這個行業一次結構性機會。」深泉科技創始人兼CEO左瀟略帶興奮地告訴新經濟100人。
他特意拍下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一則百餘字的通知,上面寫著為落實國家「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要求,該院將在3月31日後關閉普內科門診。
一場新的革命呼之欲出。跨出這一步,中國花了十多年。
對於深泉科技來說,他們開發的智能診斷系統終於可以放開拳腳地大幹一場了。
01 用技術賦能醫生
「大家都希望分流,為什麼這十來年還是分不了?因為基層接不住。本質是整個供給側嚴重不足。中國號稱有23萬家診所,但真正質量好的,老百姓願意去的,大概不超過500家,這是中國的基本局面。那怎樣才能讓更多人來開診所呢?所以我們就得給他們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左瀟說。
創業前,左瀟的身份是美團網市場總監。2015年初,晨興創投的管理合伙人石建明和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聽了左瀟的想法就決定投他幾千萬人民幣,「那時我們連產品原型都沒有」,但左瀟把整件事想明白了:國家有兩件事講了十幾年一直落不了地——一個是基於醫聯體的分級診療,一個是家庭醫生。
▲深泉科技創始人兼CEO 左瀟
2006年,「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社區首診制度」等字眼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然而由於基層醫療體系根子軟,底子薄,大醫院始終沒有辦法把患者推向基層醫院。
有不少互聯網公司曾嘗試通過遠程會診、組建專家團隊等方式化解難題,但變革進程十分緩慢。華西、北醫三院這樣的「老字號」門口,排長隊的現象依然存在。如果不能讓基層醫院強起來,指望有限的專家支援,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
如果用技術輔助醫生改善診斷質量,並將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相連,讓醫聯體頂層的醫生能隨時監督、指導基層醫生的工作,能否解決中國優質醫療資源緊缺、分級診療難以落地的問題?
左瀟的答案是:能。
一切的基礎在於先要有一套「賦能」醫生的系統。這套系統得比人腦更精密:
它不會倦怠,能夠24時工作;
它不會受到情緒干擾,能夠始終根據病症提供冷靜的判斷;
它沒有記憶盲區,集循證理論和眾多高年資醫生的經驗為一身,只要你告訴它哪裡不舒服,它就能逐步幫你排查,直到找到病因。
而這個系統的關鍵在於先要讓機器「學會」怎麼看病。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左瀟掛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蓋銘英的號,希望能跟這位專家當面聊聊,「我就給她看了一下我自己做的診療版本,她一邊看一邊幫我改,改著改著她說這麼看(思路)好像是對的」。
02 將醫學知識「系統化」
左瀟那份「壓箱底」的模板奠定了深泉科技系統的基礎,但在「系統化」時遇到了瓶頸。
深泉科技技術總監趙海豐解釋,醫學不太講邏輯,是經驗科學,盲區很多,在技術參與的時候會有一定難度,團隊一開始設想是做純邏輯運算,但後來發現其實很難用計算機的思路去歸納醫生看病的邏輯。
早在深泉科技之前,軍事醫學科學院曾在這方面做過嘗試。該項目希望通過計算機幫助北京的基層社區醫生提高診療水平。深泉科技醫學中心主任楊賢兵聽參與項目的同學說,最後項目因為計算給算死了。
例如高血壓患者的用藥選擇,機器判斷用哪種降壓藥,但針對不同個體,需要考慮合併症、年齡、血壓升高的程度、肝腎功,加上時間分布等不同維度的情況,機器很難精準地解決類似問題,「就像理論上我們可以計算全世界一樣,實際上這種超人是不大存在的。除非是上帝,估計能寫出來。」楊賢兵說。
楊賢兵曾是一名軍醫,擅長慢病管理。雖然是學醫出身,但他對計算機同樣感興趣。在梳理糖尿病診療邏輯時,楊賢兵跟一位工程師相互切磋,白天開長會討論,晚上學習對方領域的新知識,最終碰撞出了新的思路。最後他們決定給醫生提供一個可編寫邏輯規則的工作台,而不是讓醫生用只有工程師看得懂的邏輯歸納醫學知識。
以病情-診斷關係為例,演算法對病人病情數據和診斷數據進行學習,將病人病情描述(癥狀及其描述、體征、輔檢信息等)和診斷映射到指定的高維數值空間,病情信息和某些診斷在此空間里的距離就反應出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做出較好的診斷相關性的推測。
▲糖尿病數據集運算演示
這麼做的好處是,一個醫學詞條寫好,前端可以直接上線使用,中間不需要再由工程師轉化為代碼。因為改變了思路,深泉科技可以把別人需要花半個月時間搞定的項目用4個小時完成。
參與整個系統編纂的,不只是深泉科技的10名全職醫生,還有一些來自三甲醫院、醫科大學的外援。很難想像這些常常要工作到十一二點的醫生,會為了這個項目挑燈夜戰。
楊賢兵當了20多年醫生,很能理解這種心態。「人有健康權,就像人要平等一樣。想到這個系統做成了,能真的用到偏遠地方,幫助那裡的人們實現了一種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你有這種想法就特別有幹下去的動力」。
左瀟和他的團隊花了3年時間將那些龐雜的醫學知識系統化。早期研發時,他的狀態常常是晚上12點還在辦公室看醫書。有一陣,不怎麼失眠的左瀟,經常兩三點一頭大汗醒來。他聯想到醫書里寫的心梗早期癥狀,就給自己備了幾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
後來跟協和的醫生交流經驗,左瀟提到自己的擔心,那位醫生說:「這說明你學醫學得特別認真,在協和這種人比較多,叫學醫綜合症,是因為學得太投入,能感受到你的每個器官」。
03 用實操優化系統
星期六的深泉科技,辦公室空蕩蕩的,大部隊都在醫院「作戰」,包括工程師。深泉科技的技術團隊都與醫院、醫生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對內,他們是戰友——深泉科技研發團隊有一半是公司的全職醫生;對外,他們是合作夥伴——系統開發時,工程師就坐在診室里,看醫生們怎麼診斷。
「剛開始操作比較繁瑣,他們會定期來診所徵集意見,拿回去之後迅速改進升級,把問題給我們解決掉。」劉曉燕是成都當地一家連鎖門診的兒科醫生,也是深泉科技智能診斷系統最早的一批用戶。
▲2016年11月深泉智能專家診斷系統首次在華西醫聯體使用
現在的深泉科技跟2015年劉曉燕剛使用時的相比,交互、診斷精確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別。那時候,醫生用深泉科技寫病歷更像在做問卷調查,要點十幾回「下一步」,花費不少功夫。
現在,醫生需要手動輸入的內容非常少,更多的是點選「標籤」。當醫生在「主訴」一欄錄入「咳嗽5天,加重伴發熱1天」這一病人初始信息,界面會自動出現與此相關的其他癥狀,以及診斷建議。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劉曉燕告訴新經濟100人:
第一,在系統的輔助下,醫生能逐個排查「疑點」,避免遺忘帶來的誤診、漏診,這一點對低年資的醫師來說更為重要;
第二,系統指導用藥,只要輸入診斷及患者的體重,系統會自動出具治療方案及劑量建議,小孩用藥劑量需要格外小心,有了這個功能,開藥省心了不少。
目前,使用深泉科技的診所有100多家,醫院有5家。在醫院、診所等不同的場景跑了一段時間後,工程師們發現在不同的場景工作的醫生,診療習慣並不相同。一位華西醫院的醫生曾毫不客氣地指出深泉科技的兒科診斷不專業,按他們的經驗,孩子出黃疸應該先去驗肝功。
技術團隊經過反思,後來想明白了問題所在:上大醫院的兒童黃疸一般都比較嚴重,驗肝功是必備項,但上診所的小孩癥狀一般都比較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底層之上,深泉科技根據不同場景開發了不同的入口,以滿足醫院和診所的不同需要。
早期由於流程不平滑,醫生抱怨系統用起來麻煩,以前病人咳嗽,病歷上寫個支氣管炎就行,現在要寫咳嗽幾天。
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連60多歲的老醫生都為了用系統,學起了拼音輸入法。左瀟解釋,這是因為醫生們發現按深泉科技的建議診斷能有效避免漏診。比如,一個類似感冒癥狀的患者有可能患的是心肌炎,如果只關注發燒、咳嗽等表徵,極有可能釀成悲劇。
事實上,在中國基礎醫療水平還有進步空間,比如糖尿病的治療達標率不足一半,可以想像每家醫院每天都會發生若干起這樣的漏誤診,更可怕的是難以追溯。
深泉科技的系統「強迫」醫生逐項排查,是在保護患者,也是在保護醫生自己。診斷過程標準化也有助於醫聯體內上級醫院管理下級醫院。通過系統特有的醫學數據結構,體系內醫院的數據都被打通,上級醫院才敢放心地把患者導流給基層醫院。
一家醫院對比了深泉科技的系統和IBM的沃森兩款產品後,最終選擇了前者。
但做一款好用的智能醫療工具讓全國醫院都為它買單,並不是左瀟的終極目標。他想通過信息化徹底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邊遠地區優良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這正如他的夥伴深泉科技診所線產品總監吳灝凌形容的那樣,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想法。
04 填補供給側不足
2015年,不少線上問診公司拿到了融資。在這種環境下,左瀟有些迷茫:既然線上問診能拿到錢,深泉科技線上診斷系統做得也還不錯,要不要轉線下?是不是自己方向選錯了?
深泉科技診所運營總監黃玉姣認為,最終讓團隊下決心往線下去的原因是,線上問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戶的問題。「這個系統已經能做到讓一個臨床一級的畢業生像一個三甲醫院的醫生一樣去接診,而且付費率不錯,留存率不錯。但是我們發現線上指導了患者,有非常多的問題他還是得去線下(醫院)解決。」
2015年,深泉科技投資了成都當地一家連鎖門診安德,向他們輸出深泉科技的系統和模式。安德聯合創始人鍾鵬告訴新經濟100人,想要診斷盡量客觀準確,需要規範診斷的標準才能有效減少風險,「實際上醫療最難的在於風險,我覺得這個優化過程還是很漫長的」。
安德的三家診所成為四川省人民醫院、華西醫院之外,深泉科技繼續打磨系統的新戰場,也為他們後來開設自營醫院提供了一手經驗。
2017年10月,深泉科技開辦首家自營診所,12月開設第二家。兩家診所在科室設置上不完全相同,一家有中醫推拿、能打點滴,而另一家沒有,不同模式是為了在試驗不同的用戶需求,「老年人順應他的習慣,覺得輸液好得快,就別拖重。但是年輕家庭或未來的媽媽,都知道寶寶輸液不好,所以這樣的理念反而會得到她的認可。」左瀟說。
做診所有兩個目標:第一,摸索診所這個業態,最優的商業模型應該是什麼樣的;第二,這個模型如何規模化。看病不像外賣,是非常低頻、偶然的需求。黃玉姣總結了兩條獲客方法論:
一是以兒科為突破口,比如組織主題為「關注兒童用藥安全」的線上答疑活動。這個渠道提供的用戶大概佔了30%。
二是放大口碑。黃玉姣抓住用戶心理,推出「老用戶帶新用戶兩人都免費體驗一次小兒推拿」的福利。兩個人都能享受到優惠,沒有理由不來。
以目前兩家診所基礎診療部分第一年150萬-200萬元的年收入計算,深泉科技自營診所第一年的年坪效在0.5萬-1萬元之間(差別取決於這個診所的面積),年人效為18萬-28萬元。對於2-3年的成熟店,基礎診療信任建立後,逐步拓展高毛利科室和項目,單店年收入可以增加500萬元以上。
現在通過自營,深泉科技把審批、設計、醫生護士培訓這套事情標準化了,縮短了準備周期,開醫院對於這家科技公司來說已經沒有太高門檻。
左瀟曾經想過是不是可以靠開診所掙錢。他算過,開10家就可以盈虧平衡,但後來他想明白了,凱撒醫療集團開了70年把診所開到了600家,即便這樣,在自己有生之年,也很難見到中國的基層醫療有很大變化。
他想做的還是用系統切入主流支付方式,即醫保體系,掌握大醫院和醫保的流量,因為這兩塊佔據了醫療市場流量的90%,一定要基於這個流量,去填補供給側的各種不足。
慢病管理是落實分級診療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一是因為這類疾病患者群體龐大,治療難度卻不高,向基層醫院疏導,有助於儘快減輕大醫院的壓力;二是因為這類疾病就醫具有周期性,就近就診,甚至在家就能收到醫生建議,對患者來說也輕鬆得多。
除輔助診療外,深泉科技系統還能通過微信端提醒患者測血糖、運動、複診。患者完成後,醫生會同步收到記錄,這樣並不需要醫生額外抽出時間督促患者。醫生負擔輕了,就有時間管理更多病人,收入也會跟著上來。
深泉科技還在嘗試為醫院控制醫保支出。左瀟舉例,現在一個糖尿病患者一年要花七千元開藥,深泉科技希望通過系統提示患者加強運動,減少用藥,未來可能醫藥費只花五六千元就夠了。
對此,超級三甲醫院的積極性也很高。這與國家近年來不斷出台醫改政策有很大關係。2015年,衛計委下髮指導意見,強調醫院收入不得與檢查、藥品掛鉤。
按計劃,深泉科技會在年內完成重慶、湖南、上海等六省市推廣,大概花五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把這個模式建立起來。當醫院的病歷都是可計算、結構化的數據,才有可能為藥物研發或者基因研究提供支持。
左瀟希望在輸出信息化服務的同時,也能幫別人籌建醫院,為醫院輸出專業醫生,把大醫院經驗和系統複製後,讓與深泉科技合作的醫院先富起來,「醫院掙到錢,其他醫院就會主動跟進了」。
美團點評CEO王興曾經教給左瀟一個比較重要的經驗,跟這個領域的所有優秀團隊都保持接觸,對醫療改革能夠產生革命性的方案都保持了解,「反覆推算之後一定能夠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你只是需要等到時機的到來。」
談及未來,左瀟告訴新經濟100人,「給我們10年時間,我們會是最大的社區醫院和診所服務商,輔助把中國的基礎醫療供給側建設起來。給我們20年時間,我們希望利用醫療大數據,成為新型製藥公司,至少戰勝當前三分之一無解的疾病」。
推薦閱讀:
※妊娠期糖尿病的這些危害,你知道嗎?
※治療失眠的食療方法是什麼?
※馬兜鈴酸都存在於哪些葯裡面?
※手指被豬咬斷6小時,醫生幫其「完璧歸趙」
※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治療高血壓原則是什麼?
TAG: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