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慣性後悔的人,會失去什麼?

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不斷沉淪的,

並不是沒弄清「我要什麼」

很多人的人生,其實是停頓在「我本應該」這四個字上。

01

關於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早該知道」

前段時間有篇網路熱文被瘋轉,題目叫《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據說在知乎收穫了一萬個贊。

這篇文章的作者很厲害,立意相當深刻,強調了「認識真實的自己」有多重要,這是一件「本應該」早知道的事情:

定義你最終歸宿的,是你能力和慾望綜合的真實的你。

絕大多數中國人回首在學校的日子,甚至是邁入社會的日子。最應該遺憾的是沒有一開始就被告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清楚認識自己,我是誰,我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缺點,我適合什麼,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生活方式?」

認識自己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價選擇你應該離開,還是應該留下。

說真的,這篇文章的核心我也不反對。

人生,認識自己的確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而且,「功利的說」,開始越早越好,開始越早代價越小。

但是,對於很多很多活到後半輩子,還是沒有搞清楚徹底自己要什麼的人來說,這樣的文章,有可能被誤讀。

一些閱讀者,看到這篇文章,可能內心會有這樣的想法:

沒有早點搞清楚自己要什麼,是一個莫大的人生失誤;

如果我早點認識自己,或許就不用浪費那麼多青春了;

我現在還是沒能學會認識自己,

是不是意味著我無論做什麼都是一個失敗者了。

當然,這不是一篇文章的問題,每個人在文字里映出的都是自己的內心。

可是,就我接觸的人和來訪者里,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處在一個相對迷茫、沒有辦法確定自己要什麼的狀態,錯失也是在所難免。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多數迷茫甚至「犯錯過」的人,應該如何面對「已經錯過了」這樣的局面,繼續給自己動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有一位來訪者,25歲的女孩帕帕。

已經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的她,其實從小就有一個寫劇本的夢,她熱愛電影,她想寫故事,做一個電影編劇,把她寫的故事搬到大熒幕上,感動她人。

可是在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她聽了爸爸媽媽還有家裡親戚的話,動搖了,最後考了個一般般的大學學金融,現在畢業三年,在北京做著一份剛好養活自己的工作。

在諮詢的前三次,她都在反覆和我表達一個問題:

我那個時候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可能那時我以為也許我慢慢會喜歡金融的,這是一個莫大的錯誤。

因為這個錯誤,我大學四年完全沒有好好去學習,所以這個選擇造成了現在我的生活,我的現實沒有絲毫讓我滿意的地方。

我再也不可能去做電影了,現在重新去學習太遲了,我不知道我以後還能做什麼,我沒有任何動力。

我本來應該在那時候堅持的。如果我堅持了,一切都會不一樣。

雖然現在已經是2018年,但她走不出那個當年的選擇了。

在她的內心裡,7年前高考填報志願的選擇,已經定格了她的人生。

最後,她走進諮詢室,尋求幫助。

其實來訪者帕帕的現實,是很多人的現實:

當時如果不被父母影響,選擇跟ta一起就好了;

我本應該勇敢一點,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就不至於這麼渾渾噩噩;

我很後悔當時沒有聽從自己的心,雖然現在努力回到了最初想做的事情,但已經白白浪費了幾年,追不上同齡人......

對於這些「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當年沒能堅持自己的選擇」「當時犯了一個錯誤」的人來說,他們被「我本應該」困在原地,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自我攻擊。

他們無力重新開始,失去了對自己基本的相信,過著不滿意的生活,甚至徹底喪失了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我很想對這樣的人說,不,掌控生活的關鍵,不是儘可能早地去搞清楚你要什麼。

因為無論你有多麼想知道,一個人真正需求的東西很可能都是掩藏在潛意識裡的,你的意識也會有很多煙霧彈,你會受到周遭的壓力和別人價值觀的影響。

所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沒有選擇最想要的,或者以為自己選對了但後來發現那不是你要的,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情況。

你無需為此責備自己,更無需判定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02

被「我本應該」困住的人裡面有你嗎?

在美國執業心理學家蓋伊·溫奇的《情緒急救》一書中,他提到了相關的話題:

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反芻、失敗和自卑,是涵蓋生活的七種常見的心理傷害因素。

很多人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差錯,以至於不僅沒有獲得情感的釋放,還反而陷入反芻的惡性循環。

我們常常感受到的痛苦,一方面來源於我們意識到自己錯了,這個錯誤發生後其代價帶給我們的痛苦,但還有更重的一層痛苦藏匿其後:

我們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會錯,不能接受自己錯了,在「我本應該」的後悔和遺憾裡面,沉溺不起,造成了強烈的內心壓力和情緒問題,甚至讓你從此喪失對人生的信念。

深陷過去的執念,連未來都賠上。

如果是這樣,你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在你的不能接受和不斷反芻里,就定格了你的人生——犯錯的人,失敗者,無能者。

就像來訪者帕帕,她的內心憧憬著「想要的」,但是她在對現實的迴避里,過於理想化了這個願望,「以為」成為電影編劇她就會得到莫大的幸福,人生不會再有煩惱。

所以當她遇到不喜歡的人生,她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當年的選擇錯誤上,然後人生好像當機了一樣,卡在了不斷循環的後悔里。

但其實,清晰地知道自己要的,而且得到了就獲得莫大的幸福和滿足,這是我們內心美好的願望,是一種理想化的想法,而不是事實。

我們每一個過去,都有其必然。

這和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人格發展、思維方式、周遭環境、內心力量等等相關。

那個時候會那樣選擇,那個時候會那樣思考,那時候會有那種觀點,這些都是你過去每一個時刻的必然。

所以,其實沒有什麼「我本應該」。

回到那個時間點,那個時候的你還是一樣的懵懂,一樣的軟弱,一樣的不能堅持,一樣的會被他人影響。

況且,即使一個人知道自己要的,目的非常明確,並為此很努力,他是否就能一直幸福下去呢?

刨除他獲得的那些在外人看來的名聲、地位、收入、關係,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快樂根本持續不了多長時間。

真正讓你感到快樂的,是你向目標邁進、正在接近目標的過程。

所以,搞清楚自己要的,做「對」的選擇,雖然很重要,但這不完全是人生難題的解決方案。

有的人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是那麼確定自己要什麼,也很容易進行所謂的「犯蠢」,但其實也不是那麼糟糕,以至於讓人徹底喪失對生活的信念。

掌控生活的關鍵,

不是不犯錯,

不是一開始就搞清楚自己要的(這幾乎不可能),

也不是儘可能早的弄清楚自己要的(早晚不是你說了算),

而是在錯漏百出的人生里,繼續奮進的能力和信念。

你可以犯錯,你可以承擔結果,你可以為過去買單,你可以重新選擇——這條通路,才是你的道路。

03

任何一種選擇都會投下陰影

沒有絕對正確的人生

好多我們熟知的在某個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人,最終過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人生道路其實都拐了很多彎。

這些人也許從一開始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者過去選擇的,後來放棄了,重新開闢了新的道路。

很多事情,只有經歷了嘗試了,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他們一直在嘗試的路上。

也許你聽過馮唐,讀了八年醫科,獲得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的馮唐。

畢業的時候,他放棄了加入中國的頂級醫院,人生重新出發,從零開始,去美國學工商管理。

在這條新的路上,從做PPT的小職員開始,他最終成為了麥肯錫的合伙人,後來又成為了華潤醫療集團的首席執行官。

當然大家認識他,主要還是因為他工作之餘,一直寫的小說。

但是他自己最喜歡哪一種身份?醫學,寫作還是經商?

他最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他是什麼性格,什麼生活方式最適合他?

即使是獲得了很多成功的馮唐,恐怕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最想要的都是不同的。

就像來訪者帕帕,在選擇金融專業的時候,作為一個剛成年的迷茫少女,她當時最需要的是也許是在很多的選擇中,選擇一種更加清晰的方向。

而這個方向,那個時候的她自己,也不知道在哪裡。電影也許是她最喜歡的,但是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家人的反對,最終還是讓她進入了金融專業。

這個選擇裡面,也有當年的必然性。

很多被催婚的人,最後在不斷連環轟炸之下,為了結婚而結婚了,當婚姻陷入不理想的局面,她可能會懊悔自己當初的失誤。

但是,當時那個她,也的確是需要一種生活的平靜感,希望走進婚姻結束自己的小社會圈子帶給自己的壓力。

於是才有那樣的選擇。

無論是馮唐、帕帕還是其他人,每個人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放棄的選項,和相應的代價。無論這個選擇是聰明還是愚蠢。

心理學家榮格有個陰影理論,他認為,我們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會自然而然地投下陰影——陰影就是我們當時沒有選擇的人生道路。

任何一種選擇,都會投下陰影。

我們需要意識到陰影的存在,並且學習與它共存。

也許當你順利地走在現在的人生道路時,你會認為,當年沒有選擇的那個陰影是極度好的;

而你的現在是極度差的,於是你給現在貼上了一個壞標籤,給那個錯失的選項貼上好標籤。

但是當下真的全無好處?錯失的選項真的完美?

其實並不是,導致你這樣以為的,只是我們的人性,我們的心理模式。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那麼一句:

我們總喜歡用二分法看待事物,做出非好即壞的論斷,然而這樣簡單的兩級劃分,未免流於武斷,我們需要去包容負面的現象。

少一些非好即壞的論斷,多包容負面的現象,有助於我們面對自己曾經的「選擇錯誤」。

生活中能夠不斷從錯誤中繼續奮進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接受曾經不那麼清晰知道要什麼的自己,

接受那個曾經活在別人眼中的自己,

接受自己曾經的「不夠好」的選擇導致的現實,

承擔結果,然後,重新選擇。

不斷在選擇的錯誤裡面反芻的人,其實是無法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人。

而一個無法接受自己犯錯的人,也就無法進行新的選擇。

我們的文化,是一個不怎麼包容錯誤的文化,因為我們的父輩,就沒有生活在錯誤可以被包容的環境。

但是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去做的功課。

沒有人能夠從一開始就精準地知道自己要什麼沒有人能夠在人生選擇里,一步到位,步步為營。

我們都是在不斷試錯里生活,更多地接近自我,更多地了解他人,不斷修正、不斷蛻變。

如果一開始就設定了自己是不可以犯錯的,那麼當你的內心想要改變當下的生活時,你最大的障礙就是——

改變意味著你不完美以及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因此你會極度畏懼改變,因此你的生活再無可能,因此你找不到生活的動力和希望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自己、不斷選擇、不斷重新出發的過程。

從來如此。

沒有絕對正確的人生。

世界和我愛著你?

本文作者:周小寬

原文鏈接:習慣性後悔的人,會失去什麼?


推薦閱讀:

離開北京3年後,我後悔了
07 懊悔理論 - 後悔是一劑毒藥

TAG:心理 | 後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