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本商品進出口貿易
A capital good is a durable good (one that does not quickly wear out) that i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or services. Capital goods are one of the three types of producer goods, the other two being land and labour, which are also known collectively as primary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is classification originated during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period and has remained the dominant method for classification.
Capital goods, often called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 (CoPS) (Gann and Salter 2000; Hobday 200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economy (Acha et al. 2004). Aside from allowing a business to create goods or provide services for consumers, capital goods are important in other ways. In an industry where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are quite expensive, they can be a high barrier to entry for new companies. If a new business cannot afford to purchase the machines it needs to create a product, for example, it may not be able to compete as effectively in the market. Such a company might turn to another business to supply its products, but this can be expensive as well. This means that, in industries where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represent a large amount of a businesss start up costs, the number of companies competing in the market is often relatively small.
--Wikipedia
找不到資本商品的中文解釋,就偷懶用一下維基百科的解釋,請大家原諒。
美國和中國是要打貿易戰嗎?別被川普忽悠了
從美國商業分析局(BEA)公布的數據看,從1999年到2016年,美國的資本商品進出口貿易從對外順差,逐漸變為對外逆差。2016年,資本商品對外貿易逆差,佔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的比例接近10%。
2016年美國資本產品對外貿易逆差為740.63億美元。從2009年以後,美國的資本商品貿易逆差占商品貿易逆差總額的比重逐漸上升,從-3.4%上升到9.84%。美國的資本商品出口占商品進口的比重經歷了一個U型的發展歷程,2008年,資本商品的出口佔比在21.4%,2016年已經上升到26.9%。美國的資本商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例呈現下降的趨勢,1999年,美國資本商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為44.56%,2016年僅為35.71%。
按照BEA的分類,資本商品分為電氣類、非電氣類以及運輸及航空器(不含汽車)。非電氣類商品的貿易逆差增長幅度最大,2016年的貿易逆差規模達到了1,275.25億美元,佔到商品出口逆差的16.95%。在運輸機航空器領域,美國依然保有比較大的全球競爭優勢,對外出口保持貿易順差,比例基本保持在商品出口貿易逆差的8%-9%之間。
非電氣類商品主要包括石油勘探、科學醫藥、工業服務、農業、商業、通信、計算機等6個領域。在石油勘探、科學醫藥領域,美國的商品出口保持對外順差,反映出美國在這方面具備的競爭優勢。
美國在工業服務領域的商品出口從2013年開始,由貿易順差轉變為逆差,2016年,貿易逆差占商品貿易逆差的2.54%。
美國在通信設備領域的貿易逆差從1999年開始逐漸增大,2016年,通信設備的貿易逆差已經佔到商品貿易逆差的4.09%。
在計算機和半導體領域,美國的貿易逆差從2009年後大幅度上升,2016年,貿易逆差占商品貿易逆差的10.23%。是非電氣類資本商品中,貿易逆差最大的一個領域。
在工業服務領域,美國在測量&監控儀錶、工業引擎泵壓縮機等領域保持出口順差,說明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在材料運輸、工業紡織品、造紙、機械工具、木材和玻璃加工、顯像處理等領域,已經主要表現為貿易逆差。其中,顯像處理的貿易逆差規模最大。曾經的柯達、施樂、寶麗來等行業巨頭,不是倒閉就是被其它公司收購。
在計算機和半導體領域,外設的貿易逆差基本維持在每年300億美元左右,而計算機的貿易逆差從1999年到2011年,每年都在逐步增長,2011年貿易逆差的規模達到了484億美元,占當年商品貿易逆差的比例也達到了6.48%。2012年後,美國計算機產品的貿易逆差基本維持在420億到450億美元之間,貿易逆差佔比超過了6%。
半導體領域是美國高科技的核心領域,也曾經是主要的商品貿易順差領域。從2010年開始,半導體領域的貿易順差規模逐漸下降,2014年已經從貿易順差變為貿易逆差。
雖然在計算機和半導領域,美國掌握了從晶元、硬碟到操作系統等核心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通過全球一體化的生產方式,獲得的是價值鏈頂端最豐厚的利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計算機和半導體領域進出口貿易額及平衡關係的變化看,美國在這個領域正在逐漸失去其領先的優勢。
資本產品,是提供現代化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領域,也是體現現代工業水平的高科技領域。美國從1999年在資本產品領域的貿易順差,發展到2016年,占商品貿易逆差的10%比例的貿易逆差,說明美國在這個領域的競爭優勢在逐漸衰退。除了在交通和航空器領域,石油開採、工業引擎泵壓縮機、測量和監控儀器等領域還具備一些優勢外,在計算機、通信、顯像處理、紙張木材玻璃處理、材料運輸等領域均已經成為了貿易逆差的領域。
而比起貿易逆差的金額更可怕的是,美國丟失了在上述領域的市場話語權,從而損失掉的收入和利潤規模,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1999年,中國市場的交換機,每線的報價在1000元左右,到了2008年,中國移動集採的時候, 每線報價36元,而現在,交換機的用戶價格估計在10元以下了。想想中國的13億人口,14.4億的手機用戶,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如果按照核心網每線支持30個用戶,僅電信市場每年就有5000萬線的市場容量需求。如果按照電信設備3年一淘汰,每年的市場規模應該在1500萬線到2000萬線之間。
在過去的20年中,朗訊、摩托羅拉、SUN、3Com、柯達、施樂等很多曾經讓我們頂禮膜拜、耳熟能詳的,代表美國現代工業科技水平的科技巨頭,逐漸消失在了全球化的進程中,也成為了人們追憶的過去。美國在資本產品領域的優勢,也隨著這些科技巨頭的離去,而風光不在了。
美國政府最近啟動的針對中國企業的所謂301 法案,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其高科技資本產品領域的領先優勢和市場地位。不過從過去20年的發展看,美國在這些領域所失去的優勢,靠關稅的保護,未必能找的回來,市場話語權和生產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時間,同時還需要市場契機。20年前,華為對美國廠家的策略,被美國政府用來對付華為,起碼說明高科技的戰火,已經打到了大洋彼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美國本土也已經不是靠打樣阻隔而不受攻擊的地方了。
*以上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公布的數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