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心自問,你到底會不會讀書?

每天都有人在心裡默默立下flag,信心滿滿地告訴自己,今年我一定要讀完100本書!

但是,到底什麼才算第一本書?讀個目錄然後翻翻內容算讀完一本書嗎?讀一半後發現不感興趣,把它丟在一邊算讀一本書嗎?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算讀一本書嗎?

讀者、青年文摘這類雜誌算一本書嗎?小說呢?教科書呢?教輔參考書呢?

如果僅僅以書為單位,一本專業性的書和一本通識類的書,讀前者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後者的10倍,所獲得的信息量可能是後者的100倍。若僅僅按照讀書量來評判讀書效果,那麼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以前的我特別喜歡以讀了多少本書來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學識淵博,是不是足夠牛逼。但當我在讀了越來越多的書之後,與書友交流之後,我漸漸意識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讀了一萬本書,難道就等於擁有了那一萬本書的知識量嗎?就真的懂了這本書嗎?

我身邊經常有人在朋友圈裡曬書單,或直接放張購物記錄截圖,或拍張跟他一樣高的書合影,或曬拆書的成果,或在書的扉頁來個霸氣的簽名,但是當我說,「我們來聊一聊你對《XXXX》的看法吧?」他卻支支吾吾了,有些讀的比較仔細的會把說中重點內容再複述一遍給我聽,但當我說,「那是作者的觀點,現在我想聽聽你的觀點。」他就說,「作者的觀點,就是我的觀點」。我無語。。。

我們都下意識地把讀完一本書看做是讀書的最終目的,把讀了多少本書作為成果來安慰自己

但是你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什麼?它能指導我什麼?作者全文結構布局又是什麼?如果同樣是這個核心觀點,我如何闡述會更好?

當你把書中的信息內化進你的腦子裡,放進你的思維體系里,才真正算讀完一本書。以書為友,不是全盤接受他的思想就你們成為朋友了,而是交流,是你們倆思想的博弈,對你來說就變成了一次大腦的迭代升級。

當你不再按部就班,從頭到尾一字不落讀完,而開始泛讀、精讀、選擇性讀時,一邊閱讀,一邊讓思維同步運轉時,你才學會了真正的閱讀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真正的閱讀呢?

重點!重點!重點!!!把自己當做老師

在高考那段時間,班裡有很多同學拿著數學題目跑過來問我怎麼解,剛開始我是很不耐煩的,覺得那簡直是在浪費我的時間,還不如讓我多做兩套試卷。

但是後來我發現在回答他們問題的同時我也漸漸發現自己的解題技巧問題,比如沒有想到最簡做法。更重要的是當我在教他們時,我也把知識點再過了一遍,是一種一邊學習一邊輸出的狀態,這就是內化。

所以,在學習時,不妨把你自己當做老師,思考:這個知識點我應該以如何傳授給我的學生才最好?這,才是關鍵。

當你用這個方法讀書時,你會發現,你的大腦在不斷迭代升級,你不會再糾結自己一周要讀多少本書?一天要讀多少頁?

因為,你已經完全超出了那個層次!

推薦閱讀:

分享林曦的新書 | 只生歡喜不生愁
第十六節:為何讀書、崛起要趁早
普通人讀完一本書究竟有多難?
「媽媽,你為什麼要我讀書啊?」二年級媽媽這樣回答
喜歡閱讀,到底是為了什麼?讀書日說說我讀書的那些事

TAG:讀書的意義 | 讀書方法 | 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