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井望向宇宙:史蒂芬·霍金與流行文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奇性定理、黑洞輻射可能是從未聽過的奇怪名詞,但談及這些理論和假說背後的物理學家,很多人應該耳熟能詳——史蒂芬·霍金就是這麼一位有些「矛盾」的角色。
如果要提到一名現代物理學家的名字,霍金可能是人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形象。這確實有些奇怪,他所耕耘的理論物理太過專業,普通大眾對這些知識的認知度應該極為有限。而放眼其著名的成就,像「黑洞輻射」這樣還未實證的假說也尚未得到諾貝爾獎。
不過,相比那些悶聲鑽研的同行,霍金卻是個相當有表演欲的人。他還未成名時就喜歡發表通俗演講,常常輾轉於美國、英國和日本之間,並試圖藉此機會普及物理理論,這反而為他觸及流行文化打下了基礎。
他曾略帶自嘲的說道,個人殘障的體態與物理學識形成了強烈反差,這才使其成為了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
當然,與眾不同的形象只是熱度興起的契機,頻繁的公眾亮相,以及他獨到有趣的個人想法才是經久不衰的關鍵。
坦誠的說,霍金提出的許多觀點確實能抓住大眾的眼球。他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就一直持保守態度,認為更具競爭力的AI將取代人類。而在美國探索頻道的一檔節目中,一番有趣的言論也在社交平台中廣為流傳:「如果外星人拜訪我們,我認為最終的結果可能與哥倫布踏足美洲大陸的結果相似,這對印第安人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
在接受英國ITV電視台的訪問時,這名物理學家曾直言不諱的將特朗普稱之為煽動者,並表示這名總統「本應沒有什麼號召力」。
越來越出名的霍金收到了文化產業的諸多邀約,他逐漸成為了動畫、影視、遊戲、娛樂節目中的常客。一夜爆紅如今已不是個別現象,但「史蒂芬·霍金」長達20餘年的熱度確實值得稱奇。僅2001年~2017年期間,說得上名字的「霍金記錄片」至少就達到了六部。
早在1993年,霍金的全息投影就出現在《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的劇集中,與愛因斯坦、牛頓玩撲克的橋段時至如今還為人樂道,他也是全劇唯一一個以本人身份登場的角色。實際上,霍金本人是個狂熱的星際迷航粉絲,為了得到演出機會,他曾找到扮演史巴克的李奧納德·尼摩伊,並試圖說服他與製作人商量,最終才得到了三分鐘的亮相時間。
可想而知,對於這名認知度極高的物理學家,影視從業者沒有理由不開具通行證,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為他們攢足噱頭。以玩梗出名的《辛普森一家》,就在1999年播放的劇集中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動畫形象,最後還請來了霍金本人配音。儘管這名嚷著奇怪台詞的角色有著濃重的「辛普森畫風」,但明白人一眼就能識得它的真身。
到了2012年,霍金參與到了熱劇《生活大爆炸》的演出中,並以「本人」的身份進行了表演。兩年之後上映的電影《萬物理論》更是收穫了業界好評,該片主要講述了霍金早年的愛情經歷以及疾患時的勵志故事,飾演主角的埃迪·雷德梅尼因此還贏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除此之外,這名物理學家與電子遊戲也素有因緣。
《質量效應》中就有多處致敬史蒂芬·霍金的橋段,玩家們不僅能夠找到一處名為「霍金Eta」(Hawking Eta)的星雲,《質量效應3》中的一名戰鬥飛行員還提到,他曾在「SSV霍金」(SSV Hawking)航空母艦上工作。實際上,遊戲中的一部分載具都以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領袖、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命名,霍金出現在其中並不讓人意外。
更有趣的是,在1992年發行的《真·女神轉生》中,故事提到了開發時空傳送裝置從而創造惡魔召喚程序的始作俑者——一名坐在輪椅上的博士,人們對他的真實身份也一直爭論不休。儘管這名角色初代中已經殞命,但他在後續作品中終於揭開面紗,並被賦予了斯蒂芬(Steven) 的名字。玩家們可以在《真?女神轉生IV FINAL》中窺其真身,而該角色逆天的能力以及紅衣邪魅的個人形象,也讓很多玩家印象深刻。
與霍金相關的遊戲內容還不止這些,東方Project的締造者ZUN甚至單獨為其譜寫過一首曲子,《輪椅上的宇宙未來》就出現在UNs Music Collection的第五張音樂CD中。巴西藝術家Diego Sanches表現得更為露骨,他開發了一款名為《科學格鬥》(Science Kombat)的格鬥遊戲,這名科學家作為其中一個可選角色赫然在列。而在草蜢工作室開發的《電鋸甜心》中,主角朱麗葉也曾拿史蒂芬·霍金開過玩笑。
科學家與影視、遊戲等文化作品結合的噱頭,無疑是一個正向反饋的過程。就像滾雪球一般,史蒂芬·霍金這個名字在流行文化中變得愈發重要。而想法,行為或風格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極大縮短,廣為流傳之下,這又反向促使人們開始了解這名物理學家的本身。
由霍金所著,1988年發行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某個節點突然成為了暢銷書,該作不僅被轉譯成多種語言,全球銷量也達到了1000多萬冊。然而在購買這本書籍的人群中,只有極少一部分人能夠真正了解其中的物理學識。但是,客觀上來看,這本書確實在大眾科普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雖然霍金的名聲已經廣為傳唱,但對他自己卻有著理性而清晰的認識,在一檔名為《周六夜現場》的脫口秀節目中,他坦誠自己並非「最聰明的人」。不過,儘管受到推崇的原因甚至不是學術本身,但這仍然不能阻礙他成為一名傳奇的科學家。對於這位已逝的老人來說,被無盡的消費並非毫無價值,藉由流行文化的影響,看似深不可測的學術,終於從府宅深院走向了街邊小巷。
從市井望向宇宙:史蒂芬·霍金與流行文化 - vgtime.com推薦閱讀:
※霍金的新書《Grand Design》宣稱哲學已死,宇宙沒有創造者,在西方引起很多爭論,真的沒有嗎?中國人怎麼看?
※怎麼看待這兩年霍金的各種奇談怪論?
※霍金在 2016 年 4 月初提出的「突破摄星」计划是什么?其中的纳米飞行器是什么?
※如何看待霍金表態支持中國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
※如何看待霍金所說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TAG:霍金StephenHawking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