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新能源的「追光者」們,沒有補貼的日子怎麼過?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一直處於行業話題的風口浪尖,「獨立品牌」、「投資建廠」、「彎道超車」、「騙補」,玩年梗被玩出了新高度。
而每一年,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都會進行新一輪調整,遊戲規則的改變,車企、產品以及消費導向的格局隨之風雲變換。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落地,今年又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新政落地,優勝劣汰
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等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
政策規定新的補貼政策自6月12日起執行,將2018年2月11日至6月11日設定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及客車按照2017年補貼標準的0.7倍進行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
此次調整延續了以往鼓勵和維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是門檻更高。作為車企,希望獲取更多「獎學金」,技術革新與產品優化勢在必行。
提高能量密度、降低功耗並且擁有更長的續駛里程是重點,如果能做到行業優秀,將獲得比去年更多獎勵金額;反之,2017年徘徊在補給線邊緣的產品,不進則退,將被無情地排除在補貼範圍之外。
與去年100km續航里程的底線相比,今年低於150km的車型都被驅逐出補貼名單。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政策如此導向,並非空穴來風。畢竟,自從有了「補貼」的乳酪,泱泱天朝,總有好事者妄圖咬上一口。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全新的品牌越來越多,貼著政策基準線的邊緣為補貼而戰的產品層出不窮。在小編看來,所有不以消費需求而生的產品都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下面我們來看一張電池成本與補貼金額的統計圖,便能看出端倪。
直線是按照電動車電耗和現有電池成本估算(按照百公里電耗12kWh,電池包成本1.2元每瓦時計算,簡單示意),由此可見,2017年純電續駛里程在150km和250km(尤其是150km),補貼金額都遠高於了電池成本,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給予的增補補貼,許多車企看準了這一契機,並在享受雙重補貼的利潤空間內生存得滋潤無比。
其中,小型電動車就佔了絕大多數比重,小編曾經試駕過一些小型電動車,方方面面的體驗Emmm。。。只能滿足最基礎的代步出行需求。而內外工藝、品質感、動力、底盤可謂都沒有看到品牌用心的影子,電動車一向引以為傲的加速優勢(恆定峰值扭矩輸出),在這些車上都顯得差強人意。
你若反駁:補貼後售價不到5萬元的一台車,還寄希望什麼品質感呢?
即是如此,政府何必給予如此體驗的一款車這麼多補貼和扶持?難道只是因為它把發動機替換為了磷酸鐵鋰電池?今年沒有了補貼,消費者還會為這類「老年代步車」買單嗎?
有車企不思進取,也有品牌願意在新能源的探索之路上投入高昂成本研發屬於中國的「特斯拉」。
特斯拉確實是一個可以效仿和借鑒的對象。Model S和Model X,它們的誕生顛覆了人們眼裡傳統汽車的印象,不止是純電動和超大的扭矩輸出,人車溝通的方式完全通過觸控來完成,它更像一個能夠逐漸改變你生活方式的工具,而並非一輛單純的車。
國內也有諸多新興品牌迅速的崛起,例如蔚來、威馬、拜騰,大電池匹配功率更高的電機,相較於大馬力發動機的研發時間和成本都更低。
從外形上看他們都具有一個共性,車體造型介於轎車與SUV之間,大軸距留給電池更多布置餘地,而對於使用者來說,儘可能拓展了日常實用性。
沒有試駕體驗,小編對這幾款車的行車品質和工藝不作評價,但從品牌調性和動輒30萬+的售價看,排除了為補貼而生的可能。智能和汽車互聯的優化也將成為這些產品中必不可少的選項,一切都是為了讓消費者獲取更好的體驗。
新能源即為大勢所趨,但揠苗助長只會為市場帶來越來越多泡沫。
以此新能源為契機彎道超車不失為一種方式,然而,國內怪異的景象還是太多,政府的補貼也是源自納稅人,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優質的產品得到補助。
所謂「猥瑣」發育,願車企能夠潛心研發技術、優化產品,切實關注消費痛點。
推薦閱讀:
※眾多車企公布停產停售燃油車時間表
※知識大餐邀請函
※北美車展-皮卡也玩48V弱混
※中國正領跑電動汽車行業源頭
TAG:新能源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