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市越大,皮膚越差?你的壓力會改變我的大腦 | 播報

?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馮水寒、惠家明、黃 華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No.1 中國學者完成首個瀰漫型胃癌蛋白質組學圖譜

瀰漫型胃癌是一類惡性癌症,臨床上缺少治療手段。3月8日,來自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學者在《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瀰漫型胃癌蛋白質組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者分析了84位瀰漫性胃癌患者,獲得了11340個基因產物,以及274個癌症驅動基因。該研究首次描繪了瀰漫型胃癌的蛋白質組全譜。此外,研究人員還篩選出多個與患者預計生存密切相關的藥物靶標。國家蛋白科學中心(北京)主任、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秦鈞表示:「這提示,針對這些靶點最有可能研發出有效的胃癌靶向治療藥物。」

文章來自:nature.com/articles/s41

No.2 城市越大,皮膚越差?

如果你覺著自己皮膚不好,那麼在怪罪化妝品和熬夜加班之外,還要考慮考慮是否和你的城市規模有關了。近期,Science雜誌刊登了韓國中央大學等機構討論皮膚菌落與城市規模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團隊在中國5個城市(北京、廣州、西安、呼和浩特、昆明),採集了200餘例青年女性皮膚表面菌落樣本。在比對不同地區菌落構成時,研究者發現:儘管北京與廣州遠隔千里,氣候截然不同,但菌落構成卻很相似,且細菌種類很單一(易引發感染的葡萄球菌佔優勢)。相反的,其餘各城市的樣本則各有各的特徵,而細菌種類也很多樣化。研究者認為,在如北京與廣州這樣超大規模城市中,更差的空氣質量會破壞皮膚菌群的生態平衡,易引發各類炎症反應。而在小城市中,這一可能性則較低。同時,社會經濟地位與個體特徵等因素也不可忽略。

文章來源:advances.sciencemag.org;圖片來源:youthvoices.live/2016/1

No.3 你的壓力,改變我的大腦

提到「傳染」一詞,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疾病,那你又是否能夠想像壓力也會傳染呢?最近,國際學術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發文稱,來自加拿大霍奇基斯腦研究所(The Hotchkiss Brain Institute,HBI)的Jaideep S. Bains及其團隊發現小鼠的大腦會因同伴身上傳遞過來的壓力而產生細胞水平的變化。在該研究中,他們從同一環境同一性別的小鼠群體中取一隻小鼠,使其暴露在壓力環境中(每30秒對其足部進行微弱電擊,一直持續5分鐘),再將它們放置回原來的群體中。半小時後,發現該環境中的小鼠大腦內控制大腦應激反應的CRH神經元細胞的突觸都得到了短期的增強,相應的光遺傳學方法也進一步驗證了這個結論。而在雌性群體中,壓力對被刺激個體CRH神經元的影響會有所消退,但在雄性中並未觀察到類似結果。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交的意義,壓力和社交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這些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能是持久的,並可能影響以後的行為。

文章來源:sciencedaily.com/releas

No.4 新演算法可對人腦全腦進行模擬

最近,德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演算法,使得科研人員可以在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上對人腦全腦神經元進行模擬。此前,即使在最新的超級計算機上,科研人員也僅能模擬不超過1% 的人腦神經元。這一模擬主要受限於計算機內存大小,此前使用的演算法對神經元信息的存儲隨模擬規模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即使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也沒有足夠的內存進行全腦模擬。新的演算法在模擬初始階段即可使各計算節點獲得足夠的神經元連接信息,以大幅減少所需存儲的神經元數據,使得在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上可以進行人腦全腦神經元模擬。除了大幅減少所需的內存,新演算法還可大幅加速模擬速度:對5.2億個神經元、5.8萬億個突觸的模擬耗時從28.5分鐘下降到了5.2分鐘。這一新演算法已被集成到 NEST 開源模擬軟體中。

文章來源:sciencedaily.com/releas

No.5 多通道跨膜蛋白的精準設計

近日,國際頂級雜誌Science報道了一項蛋白質領域的創新性研究——如何實現多通道跨膜蛋白的精準設計,該研究由在業內享有盛譽的來自華盛頓大學的David Baker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他們基於早先開發的Rosetta軟體,考慮蛋白質穩定狀態能量最低原理和基團間的相互作用,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突破了跨膜蛋白設計的難點,即非極性氨基酸殘基位於表面與膜(主要成分是脂質,也是非極性)結合,極性氨基酸殘基位於內部。應用這一新的設計方法,他們成功實現了在細菌和哺乳動物細胞內利用多達860個氨基酸,合成事先設計的跨膜蛋白,並在膜表面上精確定位。該團隊表示,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們將繼續挑戰全新的蛋白設計合成。

文章及圖片來自:science.sciencemag.org/

No.6 可持續性:為廣大小農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探索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迫切需求,受到廣泛關注。本周,國際頂級雜誌Nature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及其同事在數百萬中國農場上開展了10年研究。通過優化相對簡單的農業管理技術,提高了小農的生產效率和可持續性。他們推廣的、直截了當的耕作干預手段,提高了中國小農的玉米、水稻和小麥種植的生產率,改善其環境影響。雖然結果因作物種類和氣候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採用新做法後平均產量增加了逾10%,肥料用量減少了約15%,整體收益增加了122億美元。這些干預手段也使氮污染減少了13.3–21.9%,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4.6-13.2%。

nature.com/articles/nat

製版編輯: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為什麼血是紅色的?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11)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15)
血糖不穩定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從醫學專業角度評價《外科風雲》中存在哪些問題?

TAG:健康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