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年間青州刺史和東郡太守的人事變遷

本文目的主要是為闡述漢末東武陽所屬勢力的變遷,以及和其有所關聯的諸如東郡太守、青州刺史的人事變遷。

首次寫這種涉及人事變遷的文章,如有錯誤,還請斧正。

首先先羅列一下我要探討的人事變遷

東郡太守:橋瑁→王肱→曹操→臧洪/夏侯惇(前者是袁紹任命,後者是曹操任命)

青州刺史:趙琰→焦和→臧洪/田楷(前者袁紹任命/後者公孫瓚任命)→袁譚

兗州刺史:劉岱/單經(前者表態支持袁紹,後者是公孫瓚任命)→曹操當上了兗州牧

冀州刺史:韓馥→冀州牧袁紹/冀州刺史嚴綱(後者公孫瓚任命)

其中我首要目的是闡述清楚臧洪擔任青州刺史、東郡太守的時間,根據史料記載臧洪上任的原因之一就是焦和死了,為此我要先探討焦和的任職時間。

有關焦和的史料記載不多,《後漢書》和《九州春秋》都有所提及。

【《後漢書-臧洪傳》: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時黃巾群賊處處飆起,而青部殷實,軍革尚眾。和欲與諸同盟西赴京師,未及得行。而賊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萗禱群神。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於河。眾遂潰散,和亦病卒。】

【九州春秋曰:初平中,焦和為青州刺史。是時英雄並起,黃巾寇暴,和務及同盟,俱入京畿,不暇為民保障,引軍逾河而西。未久而袁、曹二公卓將戰於滎陽,敗績。黃巾遂廣,屠裂城邑。和不能御,然軍器尚利,戰士尚眾,而耳目偵邏不設,恐動之言妄至,望寇奔走,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欲作陷冰丸瀋河,令賊不得渡,禱祈群神,求用兵必利,耆筮常陳於前,巫祝不去於側;入見其清談干雲,出則渾亂,命不可知。州遂蕭條,悉為丘墟也。】

按照九州春秋的記載,初平年間,青州刺史為焦和,從後續記載來看在曹操袁紹組建反董卓聯盟的時候,焦和已經在任上了,那麼至少能說明在公元190年焦和在任。

故而這個焦和很可能是在董卓在189年因為聽了周毖忽悠任命一批人中的一個。

【《三國志-董卓傳》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資)〔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賣己,皆斬之。】

而上一任青州刺史趙琰任職大概範圍,張溫當司空時(184年到186年上任),而不久後被遷徙去當梁相了,之後朝廷徵召他去朝中當尚書,他拒絕,不久病死。

而這個徵召他當尚書的日期,我查了查理應是在190年。因為在前年盧植被董卓免職了,當年二月周毖也被董卓殺了,一下子中央少了兩名尚書。那麼董卓徵召趙琰為尚書就順理成章了,而趙琰自然也不傻,寧願在地方老死,也不願跳火坑。

換句話順序這樣的,董卓被忽悠後讓焦和當上了青州刺史,同時把原青州刺史趙琰徙為梁相。後來董卓把盧植免職,殺掉周毖,徵召趙琰為尚書,趙琰拒絕,之後病死。

【《華陽國志-漢中士女志》:司空張溫謂之曰:「昔【弟】〔第〕元豐本作弟。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掃吾第以侍足下矣。」(趙)瑤曰:「諾!」尋換廣漢,卒。琰始為青州刺史,於廳前置大器,盛水,貴要有托書,悉投於水中,無有所報。部下清肅。徙梁相。征拜尚書,不就,卒。】

【《後漢書-盧植傳》: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語在《卓傳》。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然後焦和上任後,自己喜歡清談,也不擅長軍事,不僅沒趕上反董卓聯盟,反而被青州黃巾打的到處跑,只能求神明保佑。最後在逃跑過程中部隊潰散,自己也病死(嚇死了吧)。從不多的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兩點:其一焦和是在青州黃巾軍肆虐的時候死的,其二是在冬天死的,因為史料記載提到「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於河。」

目前看來,史料太少並不能推出合理時間,不過如果結合其他史料便能得出結論。

為了方便論證,我先說下結論個人認為焦和死於公元191年冬。

首先說一下公元191年都發生什麼事,袁紹忽悠韓馥成功,自己當上了冀州牧。同時為了忽悠韓馥還叫公孫瓚兵峰直指冀州。

在同年冬十一月公孫瓚大破青州黃巾軍,威震一方。之後公孫瓚和袁紹關係惡化,雙方開始交兵。另外公孫瓚也在此時開始任命自己一批刺史郡守等。

當時青州三十餘萬已經開始向冀州發動攻勢,那青州郡內也早就亂成樣子了。這點從孔融傳就能看出來,無論是焦和還是孔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故而說此時青州黃巾猖獗沒有問題。

而且季節也對上了。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公孫瓚在大破黃巾後開始自己任命刺史中也包括青州刺史,這點值得注意。一般來說諸侯自己任命刺史,要麼原先的刺史死了(或者離職),要麼原來的刺史是和自己敵對(或者拒絕歸附)。

比如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就是為了冀州牧袁紹對立,而兗州刺史單經就是和與袁紹曖昧的劉岱對立。那麼公孫瓚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要麼說明焦和已經死了,要麼說明焦和不願依附公孫瓚。可是第二點明顯不太可能的,因為焦和本身不懂軍事,被青州黃巾打的只能祈求上天,其人本身沒什麼才能和魄力。再加上公孫瓚大破青州黃巾,不僅威名大震讓冀州各郡縣望風歸附,而且這本身也是幫了焦和的忙。(畢竟青州黃巾肆虐,公孫瓚此舉說是對焦和有恩都不為過)結合這兩點,焦和完全沒有和公孫瓚對立的可能,那麼只能解釋為焦和已經死了,所以公孫瓚趕緊任命自己的青州刺史以此爭奪地盤。

【《後漢書-袁紹傳》: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討董卓,而陰謀襲馥。】

【《三國志-袁紹傳》: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

【《後漢書-獻帝紀》:(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黃巾寇太山,太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與戰於東光,復大破之。】

【《資治通鑒-卷六十》:袁術遣公孫越助堅攻昂,越為流矢所中死。公孫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上疏數紹罪惡,進兵攻紹。冀州諸城多畔紹從瓚。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而范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將帥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又悉改置郡、縣守、令。】

之後我們還要再對照一下有關臧洪的記載,因為臧洪上任也正好遇上焦和死了。看看191年的局勢能否和臧洪傳的記載對應的上,相關記載如下:

【《三國志-臧洪傳》: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值公孫瓚之難,至河間,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達。而袁紹見洪,又奇重之,與結分合好。會青州刺史焦和卒,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

【《後漢書-臧洪傳》:至時,討虜校尉公孫瓚與大司馬劉虞有隙,超乃遣洪詣虞,共謀其難。行至河間而值幽、冀交兵,行塗阻絕,因寓於袁紹。紹見洪,甚奇之,與結友好,以洪領青州刺史。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時黃巾群賊處處飆起,而青部殷實,軍革尚眾。和欲與諸同盟西赴京師,未及得行。而賊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萗禱群神。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於河。眾遂潰散,和亦病卒。洪收撫離叛,百姓復安。】

首先要確定一下公孫瓚和劉虞的官職,畢竟這兩位一直有矛盾,光是知道去調和矛盾無法縮短時間範圍。

劉虞的大司馬就是189年被董卓任命的,而公孫瓚的討虜校尉是因為他擊敗張純的功績而得以任命,也就是在公元188年十一月當上的。

而公孫瓚這個討虜校尉具體當到什麼時候,三國志和後漢書有些出入,三國志認為董卓入京後封劉虞為大司馬的時候,同時也讓公孫瓚升為奮武將軍,也就是在189年。

而後漢書則記載公孫瓚是因為在191年大破黃巾的功績,才被封為奮武將軍。

雖說兩本史書有些矛盾(因為如果兩本書對照的看,臧洪在189年就趕赴河北去勸和,這樣就不能參加反董卓聯盟了),但後漢書的臧洪傳和公孫瓚傳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公孫瓚的討虜校尉任職期間是188年到191年,劉虞兩本書都是說他189年當上大司馬的,那麼臧洪北上去勸和的時間就被縮短為189年九月到191年十一月間,在考慮臧洪參加過反董卓聯盟並待到解散,那麼臧洪北上的範圍確定為190年三月到191年十一月。

另外公孫瓚和劉虞早就有了矛盾,就是因為公孫瓚常常放縱部曲搶掠,而劉虞愛惜民百姓。

【《後漢書-劉虞傳》: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

【《後漢書-獻帝紀》: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

遣下軍校尉鮑鴻討葛陂黃巾。巴郡板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大破之。】

【《後漢書-公孫瓚傳》:張純復與叛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間、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棄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

【《後漢書-公孫瓚傳》: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封薊侯。】

【《後漢書-獻帝紀》: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后於永安宮。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

郎員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於殿上。

。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鈇鉞、虎賁。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那麼再梳理一下這些事情:在反董卓聯盟解散後,張超派臧洪北上去勸解劉虞和公孫瓚,然後臧洪走到河間發現公孫瓚大軍南下,也就是公孫瓚聽了袁紹的「忽悠」打算進攻韓馥,這就是臧洪傳說的「行至河間而值幽、冀交兵,行塗阻絕」。(附言其實早在公元190年,道路就已經被斷絕了,可能是因為盜匪太多了。「初平元年,復征代袁隗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達。」)

之後臧洪沒辦法,只好去見袁紹,而袁紹非常器重他。同年冬,因為青州黃巾軍的肆虐,青州刺史焦和病死。見到青州刺史職位空缺,袁紹和公孫瓚都為了爭奪地盤開始各自任命青州刺史,袁紹派出的便是臧洪,而公孫瓚派出的便是田楷。

故而臧洪擔任青州刺史的時間便也應是191年冬。這點和後續史料也能相互吻合,根據史書記載臧洪擔任青州刺史兩年時間,也就是從191年一直做到193年。而193年正好袁紹又任命了新的青州刺史——袁譚。對於袁紹自己來說不可能立兩個青州刺史,那麼193年袁譚當上青州刺史的時候,自然是臧洪改任東郡太守的時候。

【《後漢書-公孫瓚傳》:紹復遣兵數萬與揩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乃遣子譚為青州刺史,揩與戰,敗退還。

是歲,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

按照公孫瓚傳的記載,這個連戰兩年,自然是從191年開始算,而到193年結束的。因為後面有個是歲,公孫瓚破劉虞,而劉虞被殺必然是193年冬10月。另外朝廷派出趙岐去關東調和,趙岐在193年初完成了任務,袁紹和公孫瓚宣布停戰。這也可以作證連戰兩年,是從191年底打到193年初。

可見連戰兩年也不是說就真的一定打了24個月,打了一年多也算兩年。

【《資治通鑒-卷六十》:袁紹與公孫瓚所置青州刺史田楷連戰二年,士卒疲睏,糧食並盡,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以其子譚為青州刺史,楷與戰,不勝。會趙岐來和解關東,瓚乃與紹和親,各引兵去。】

另外關於袁譚領青州刺史的問題,九州春秋記載曹操迎接獻帝後拜袁譚為青州刺史,不過九州春秋這段記載有些問題。根據九州春秋的記載,曹操拜袁譚為青州刺史的,袁譚的影響範圍只有平原,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擊敗孔融。根據後漢書記載,孔融是在建安元年夏戰敗的,而且這也是在獻帝都許之前。於是就有問題了,因為根據九州春秋記載曹操拜袁譚要在他擊敗孔融之前,也就是建安元年夏之前,但是曹操真正控制獻帝至少要等到建安元年秋七月,因為那時候曹操才來到洛陽,並有了錄尚書事的權力,在此之前他想拜袁譚也沒法拜,故而存在矛盾。

【《九州春秋》: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然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穡之艱難。華彥、孔順皆奸佞小人也,信以為腹心;王脩等備官而已。然能接待賓客,慕名敬士。使婦弟領兵在內,至令草竊,巿井而外,虜掠田野;別使兩將募兵下縣,有賂者見免,無者見取,貧弱者多,乃至於竄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獵鳥獸。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收賦納稅,參分不入一。招命賢士,不就;不趨赴軍期,安居族黨,亦不能罪也。】

【《後漢書-孔融傳》:在郡六年,劉備表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余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及獻帝都許,征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

因此我認為事情順序大致這樣的,初平四年袁譚被袁紹任命為青州刺史,之後劉備在興平二年表孔融為青州刺史,這惹怒了袁譚。袁譚興兵進攻孔融,並將其打跑。

個人推測九州春秋的太祖拜應該是記載出了錯誤,如果記載的是太祖表,那就沒什麼問題。袁紹出於避嫌考慮,讓曹操出面表袁譚合情合理,就好比當年劉備舉袁譚為茂才一個道理。

除此之外三國志袁紹傳記載和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我也列舉一下:

【《三國志-袁紹傳》:擊破瓚於易京,並其眾。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并州。】

【《後漢書-袁紹傳》:(這段是插在興平二年)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據一州,以視其能。」於是以中子熙為幽州刺史,處甥高幹為并州刺史。】

我以為袁譚和袁熙高幹並非同一時間任命的,記載中提到先是袁譚出為青州刺史,之後沮授勸諫,袁紹不聽,又以袁熙高幹為幽州、并州刺史。說明袁譚先成為青州刺史,並幹了一段時間後,袁紹再封袁熙和高幹的,期間沮授的建議,袁紹並沒有聽取。

具體說來封袁熙高幹的時間,三國志說是公元199年,而後漢書說是在195年都有些道理。前者自不用多言,199年袁紹大體上平定了河北,那麼封袁熙高幹自然沒啥問題。而195年公孫瓚遭到劉虞舊部的報復,劉虞舊部聯合袁紹軍大破公孫瓚,公孫瓚只能龜縮在易京城中,而這時袁紹為了加強對幽州的控制力,那讓袁熙來擔任幽州刺史也很合情合理。同時袁紹此舉也是為了和公孫瓚所任命的幽州刺史段訓對抗。

【《後漢書-公孫瓚傳》: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余,麹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三國志-公孫瓚傳》:瓚上訓為幽州刺史。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

不過無論袁熙啥時候當上幽州刺史的,袁譚都是在他之前就當上青州刺史了。故而我認同後漢書公孫瓚傳的記載,以及資治通鑒的記載,袁譚在初平四年擔任青州刺史。嚴耕望先生在《兩漢太守刺史表》中也持此觀點。

袁譚擔任青州刺史後,在興平二年出現三個青州刺史並列的局面。曹操任命的李整,劉備上表的孔融,以及袁譚。不過這在諸侯混戰的時候這種並立也是司空見怪的事情,(興平元年劉表還表孫嵩為青州刺史,不過沒到任就病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和公孫瓚袁紹相互對立的情況不同,以上三位都和袁紹關係還不錯。曹操和劉表自不用說,劉備其實在取代陶謙的時候也派遣陳登向袁紹示好,袁紹也表示認可了劉備在徐州的地位。

所以劉備表孔融的時候,這兩人也不是站在公孫瓚那邊的,孔融屬於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劉備表他做青州刺史,估計也是不希望青州全部落入袁紹之手。而曹操任命的李整多半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後來李整沒過多久病逝了,孔融也被袁譚打跑,於是袁譚依舊做大了。

那麼臧洪的任職時間就是在191年底到193年初,臧洪恰好也是在州兩年,這還和連戰兩年對應。

之後他便被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郡治東武陽。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臧洪190年就上任青州刺史,這明顯有些不對。我想應該是資治通鑒把臧洪北上一事和出任青州刺史一事混在一起寫了。

【《資治通鑒-卷五十九》:頃之,酸棗諸軍食盡,眾散。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青州刺史焦和亦起兵討董卓,務及諸將西行,不為民人保障,兵始濟河,黃巾已入其境。青州素殷實,甲兵甚盛,和每望寇奔北,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性好卜筮,信鬼神。入見其人,清談干雲,出觀其政,賞罰淆亂,州遂蕭條,悉為丘墟。頃之,和病卒,袁紹使廣陵臧洪領青州以撫之。】

接著說東郡太守的事情,東郡太守先是橋瑁,然後他被劉岱所殺,劉岱任命王肱為東郡太守。之後因為黑山賊的肆虐,王肱無力阻擋,這時候曹操率軍擊敗黑山賊,於是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而東郡原先的郡治是濮陽,而曹操治所在東武陽,可能是因為曹操當時尚未控制東郡全境。這是公元191年的事情。

【《三國志-武帝紀》: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根據記載東武陽最後還在曹操手上的時間上公元192年春,曹操再次擊敗了來犯的於毒,守住了東武陽。

之後就是百萬黃巾入兗州境內,曹操在鮑信等人的邀請下去和黃巾軍連續作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曹操終於戰勝了黃巾軍,於192年冬青州黃巾向曹操投降,曹操從其中揀選精銳給自己兵力作為補充,在期間本人也被推舉為兗州牧。

【《三國志-武帝紀》: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三國志-武帝紀》: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當上兗州牧的曹操繼續和袁紹保持聯盟關係,並在之後的兩次會戰中,戰勝了公孫瓚袁術陶謙。

【《三國志-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四年春,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

【《後漢書-袁術傳》:公孫瓚使劉備與術合謀共逼紹,紹與曹操會擊,皆破之。四年,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余賊及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曹操戰於匡亭,大敗。術退保雍丘,又將其餘眾奔九江,殺楊州刺史陳溫而自領之,又兼稱徐州伯。】

之後到了初平四年初,這時候袁紹內部進行人事變遷,讓袁譚出任青州刺史,而臧洪出任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看到你這裡,你會覺得奇怪,東武陽不是曹操的嗎?怎麼袁紹開始任命長官了?這個問題我待會再加以論述。

與此同時曹操既然當上了兗州牧,東郡太守自然也不用自己當了,於是曹操讓親信夏侯惇擔任此職。從後續記載來看,夏侯惇這個東郡太守的郡治又變回了濮陽。

【《三國志-夏侯惇傳》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

【《三國志-臧洪傳》:洪在州二年,群盜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也就是說夏侯惇和臧洪兩人都是東郡太守,只不過一個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是曹操任命的。

夏侯惇當上東郡太守的時候理應在192年底(曹操擊敗青州黃巾後)

而臧洪東郡太守任職四年,也就是在193年初到196年底(或者197年初,只知道臧洪堅持了一年多,所以是196年底死,還是197年初死都有可能),具體細分臧洪在東武陽治理三年,之後在195年底因為張超被殺反抗袁紹,袁紹舉兵圍困,經過一年多的作戰,東武陽城破,臧洪被袁紹所殺。

而之所以說臧洪治理東武陽三年,因為臧洪本人是這麼表示的:「昔晏嬰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生,故身著圖象,名垂後世,況仆據金城之固,驅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匡困補乏,以悅天下,何圖築室反耕哉!」

也就是說在臧洪還沒和袁紹翻臉的時候,他已經在東武陽幹了三年(所以才說是散三年之畜,這些物資積蓄自然是臧洪儲備的。)

聯繫前文,193年初就任,195年底,說是三年沒問題。

再結合東武陽百姓對臧洪的感情,很難想像這是在短時間就能形成的,而如果臧洪在東武陽治理三年且卓有成效,那麼之後為什麼百姓不願投降袁紹反而願意和臧洪一同赴死也解釋的通了。

【《三國志-臧洪傳》: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離叛。】

另外有種說法是袁紹讓臧洪去幫著曹操打張邈,對此我難以理解袁紹派張超的至交臧洪去幫著曹操打呂布張邈,是個什麼邏輯…………倒是臧洪任職期間默許陳宮等人的行動更為合理。而且當初袁紹忌憚臧洪的才能,才讓他去當東郡太守,說明袁紹心裏面也知道臧洪沒有完全忠於自己,畢竟臧洪和張家兄弟關係很好。(最重要的是時間也對不上)

故而臧洪就任東郡太守和後來的呂布兗州之亂並無聯繫,一個是193初年的事情,一個是194夏的事情,不可混為一談,以防謬種流傳。

……………………………………………………………分割線………………………………………………………………

前面的內容,我以詳實史料說明了臧洪、袁譚、焦和等人的任職情況。而之後的內容,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東武陽會從曹操這邊到袁紹那邊呢?

這個問題,史書記載不多,所以我在此聲明以下觀點是我為了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而結合少數史料做出的推斷。我不能保證就是絕對正確,但我會儘力闡述我的觀點,希望得到各位的認同。

那麼我直接開門見山提出我的觀點:我認為東武陽原本就不能算完全屬於曹操,而是袁紹「借給」曹操的一塊寄居地。而當曹操成為兗州牧後,有了明確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後,曹操便把東武陽縣還給了袁紹。

首先我們知道曹操在滎陽被徐榮所敗,之後去召集兵馬又遇到了兵變,等曹操到了河內時只剩下一千餘人。

而那時候的曹操不是州牧,也不是刺史,連太守都不是,他只是個奮武將軍,所以他自然沒有自己所屬的地盤。曹操所到的河內,其太守是王匡,王匡則聽命於袁紹。

因此曹操率領少數人馬前往河內是為了去依附袁紹。關於這點三國志集解也有提到【◎胡三省曰:從袁紹也。】

隨之接著於毒來犯的機會,曹操展現了自身的軍事才能,並幫袁紹打擊了黑山賊。袁紹見曹操才堪大用,於是【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因為袁紹的關係,曹操暫時得到了東武陽這塊棲身之地。曹操和袁紹的關係接近於劉備和劉表之間的關係,可謂寄人籬下。

曹操胸懷大志,自然想展翅高飛,不必受制於人,於是在公元191年他便和好友鮑信討論過這事,鮑信十分支持曹操。於是在曹操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之時,曹操也表鮑信為濟北相。

【《英雄記》:紹劫奪韓馥位,遂據冀州。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盪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鄉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太祖善之。太祖為東郡太守,表信為濟北相。】

同時在袁紹軍任職的荀彧也在這段期間結識了曹操,曹操大為喜悅。

【《三國志-荀彧傳》: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到了公元192年青州黃巾進犯兗州,劉岱戰死,鮑信見狀便邀請曹操做兗州牧。之後在連續激戰下,曹操終於戰勝了青州黃巾,此時此刻曹操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上述說過曹操這個兗州牧,並非袁紹第一時間任命的,而是鮑信等人推舉的。袁紹對於曹操想要獨立這件事理應是會有所猶豫的,曹操自然也知道這點,於是曹操做了多手準備。

其一是派人去長安,希望得到朝廷的正式冊封,一開始李傕郭汜不太願意,但在鍾繇的遊說下,曹操如願以償。也因此事曹操很欣賞鍾繇。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數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汜,益虛心。】

其二是要安撫袁紹,要讓袁紹相信自己獨立是對他有好處的事情,他會有更大能力去幫助袁紹對付袁術集團。事實上之後曹操也確實十分儘力協助袁紹作戰,不僅在會戰中出了很大力,還進而追擊擊敗袁術,並多次擊敗陶謙,甚至曹操還打算前往冀州幫袁紹擊退來犯的公孫瓚軍,不過因為朝廷的調節,這才作罷

【《後漢書-趙岐傳》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

曹操這麼賣力,既是為了自身勢力的發展,也是為了向袁紹證明自己這個盟友的價值。

其三是將東武陽還給袁紹,如果曹袁互不相讓,那麼關於東武陽的歸屬問題應該會爭論不休,畢竟曹操寄人籬下的情況下打下了東武陽,並且之後還以袁紹的名義上表做的東郡太守。這就好比孫劉吵個荊州吵個你死我活一樣,如果一方不退讓,這問題沒完沒了。於是曹操出於為大局著想,畢竟曹操只是希望自己獨立,而不是希望和袁紹撕破臉,在當時的局勢下曹袁聯盟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繼而曹操便把東武陽歸還了袁紹,而袁紹那自然是樂意接收了,對於諸侯來說,別人還你土地,沒有不要的道理。就這樣曹操原先的寄居地東武陽現在「物歸原主」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193年初發生的事情往往都是有關的,在192年冬十月曹操大致穩定兗州局勢後,便一邊積極配合袁紹對戰袁術,一邊把東武陽還給袁紹。於是在193年初,袁紹便開始內部人事調動。

而之後袁紹曾在上書中提過:【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揚、黑山同時乞降。臣時輒承製,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

看來即使到了建安元年,曹袁有了些摩擦的時候,袁紹也表示自己當初承認了曹操兗州牧的地位。(袁紹雖說在上書說是他承製任命曹操的,可這更多是意在體現自己權威之言。實際上當時曹操有鮑信等人推舉,和曹操向朝廷尋求到的任命,即使袁紹不承製任命,曹操也會當上兗州牧。總之曹操當上兗州牧,各方因素都有,不全是袁紹一人決定的。)

袁紹認可曹操兗州牧,即是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同時也是順勢而為。(畢竟曹操當上兗州牧已經是既成事實了)

自此袁紹是冀州牧,曹操也當上兗州牧,雖然勢力依然不如袁紹,但至少成為了一名獨立的諸侯。


推薦閱讀:

三國前五最厲害的父子是誰?
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
曹操不稱帝,曹丕稱帝且尊曹操為太祖,是否為不孝?
怎樣看待近些年日益興起的尊曹貶劉現象?
輔佐曹操二十多年的謀士荀彧,究竟為何要自殺?

TAG:曹操 | 三國 | 袁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