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吃甜的還是鹹的?南北方人為這事都「打」起來了
中國人是天生的和事佬,凡事以和為貴,但一碰到吃,就寸口不讓了。
這不,元宵節又要來了,湯圓應該吃甜還是吃咸這筆舊賬,又要被人翻出來搞事情了。
常言道,每逢佳節地圖炮,甜咸之爭永不休,這樣下去,這場口水仗要趕上新聞聯播了。
▲ 自從人們發現湯圓有甜鹹的分別,這場爭論每年都要上演好幾回。
其實,這場爭論毫無必要啊。
中國很大,不只有南北的分別;中國的歷史很長,飲食在漫長的演變融合中,多的是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現。
01
湯圓為什麼會有甜鹹的分別?
在中國,每樣食物似乎都有甜咸兩個版本,比如粽子、月餅、豆腐腦這些南北通吃的食物,湯圓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分別呢?
▲ 不只湯圓,很多食物都難以自拔地陷入了甜鹹的爭論中,比如粽子、月餅、豆腐腦等。
還是要從歷史演變說起。湯圓起源於南宋,最早出現在浙江寧波,也就是說,湯圓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孩子。
麵皮用的是糯米粉,餡料是黑芝麻、白砂糖、豬油,吃起來香甜可口——很顯然,湯圓起初是甜的。
▲ 湯圓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寧波,是甜的。
食物也是一種方言,在遷徙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總是會保留味覺上的偏好。傳入北方後,湯圓仍是甜的,清代的御膳房就特製了「八寶湯圓」,用的是芋圓、白木耳、八寶豆。
就這樣,在皇家的示範下,北方的湯圓在民間逐漸統一,以甜餡為主,材料大多是白糖、芝麻、花生、核桃、杏仁、山楂、瓜子等。
▲ 北方的湯圓大多是甜的,餡料以堅果為主。
南方的湯圓則出現了「叛徒」,或者說百花齊放,不僅有甜有咸,還有葷有素,各地的口味差異跟方言很有一拼。
比如,貴州興義人吃雞肉湯圓,四川彭水人吃心肺湯圓,蘇州人吃鮮肉湯圓,連嗜甜如命的無錫人吃的也是鹹湯圓……
這就很有趣了,鹹湯圓為什麼深受南方人的喜愛,北方卻很少見呢?
▲ 南方湯圓口味豐富,而且盛產各種咸口的肉湯圓,這也是甜咸之爭的起源。
其實,這和南北的物產和習慣不無關係。
除了東北平原,北方大多數地區並不盛產稻米,一般以麥子和豆類為主,即便是逢年過節,也沒有太多的稻米來製作湯圓。
所以,湯圓和糖果點心的地位差不多,做成甜口很合理。回頭再看河南鄭州的粽子、月餅、春卷等食物,也都是甜的,就不足為奇了。
▲ 因為地形和氣候的差異,南北方的農作物截然不同,北方人在用南方稻米製作食物時,由於儲備有限,總是本能地做成甜口的點心。
南方就大不一樣了,自古就出產和食用稻米,獲取很方便,就算不是節日,湯圓也可以做成點心小吃,或者直接當飯吃,有甜有咸簡直不要太正常。
02
湯圓的甜咸之爭是如何挑起的?
在大家半真半假的玩笑中,不符合自己口味的湯圓,往往被視為敵人。
禮尚往來,甜黨認為咸黨是邪教,咸黨也把甜黨當作異端,都應該被架起來活活燒死。這場隔空論戰一般是這樣的——
甜黨:湯圓只能吃甜的,最好是芝麻口味!
咸黨:鹹湯圓超好吃好嗎?不識貨!
甜黨:鹹湯圓是什麼邪魔外道,要搞事嗎?
咸黨:鹹湯圓才是正統,甜的噁心死了!
甜黨:還是甜的好吃啦,滿滿餡料流出~
咸黨:鹹湯圓是一道極具內涵的食物~
話說回來,這場一年幾度,到點了就被拿出來鞭屍的爭論,其實也不過幾十年的功夫,而且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互聯網的發展。
▲ 互聯網是各種甜咸之爭的主陣地。
在交流不方便的過去,南方人和北方人對彼此都存在很多誤解,比如南方人覺得北方人不怕冷,北方人則認為南方的冬天不冷,但事實卻要讓雙方都虎軀一震。
試想一下,兩個籍貫和口音迥異的朋友在聊微信,偏巧說到了湯圓,正準備伸出雙手相擁而泣,卻心灰意冷地發現,竟然一個甜一個咸,這種感覺就很詭異了。
▲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各地的飲食風俗不再是秘密,並成為喜聞樂見的談資。
尤其是鼓起勇氣親口嘗試後,還是接受不能,心理上就會更加抵觸了,這場口水仗也就難免要升級了。
當然啦,爭論歸爭論,都是拳打棉花的口舌之快,也沒見誰在公園裡約架的。
就像前面說的,湯圓的甜咸之別是物產和習慣的結果,之所以爭論不休,更多的還是「地方中心主義」在搞事。
▲ 人按照自我意識行事,不關注周圍的感受,這是一切爭論的根源。
吃意義重大,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愉悅身心,還是一種歸屬感,往往關乎對故鄉風土的認同。誰敢不說俺家鄉好?
比如有人打小吃甜湯圓,於是認為湯圓就應該是甜的。後來走出家門,迎頭撞見了鹹湯圓,有人毫無排異反應,還感覺自己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但這並不常見,更多的還是發自內心地互相瞧不上。
03
湯圓為什麼沒有成為主食?
說來奇怪,從湯圓的成分看,麵皮是糯米粉,含有大量澱粉,餡料也有不少的糖類和脂肪。照常理,湯圓應該是餐桌上的主食才對。
然而,在有些人的印象中,湯圓只是冬至、除夕、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的指定食品,過了這幾天,就要白白忍受三百多天的寂寞,才會被人再次想起。
這當然是部分北方人先入為主的成見,但湯圓很少被當做主食,卻是不爭的事實。
▲ 不論南北,不論是否過節,湯圓一直不是主食。
插一句,跟湯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餃子。餃子不僅不局限於傳統節日,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有人吃,而且不挑場合,到處都能吃到。
話說,湯圓和餃子也算是一個娘胎出來的孿生兄弟,差別怎麼這麼大呢?
▲ 湯圓和餃子在做法和吃法上大同小異,但在食用地位上比較懸殊。
還是與甜鹹的口味有關。
從味覺感知的角度來說,甜口更適合當作消遣的副食,提供享受的愉悅感;而能產生飽腹感的咸口,才是日復一日百吃不厭的主食。
▲ 客家鹹湯圓。所謂甜咸之爭,本質上是主食和副食的地位之爭。
比如在山東的有些地方,豆漿不是拿來喝的甜品,而是會加入芹菜、菠菜之類的蔬菜,當然還有鹽,然後泡著大煎餅,當主食來吃。
還有北方人用南方大米煮粥時,起初會放一勺白糖,後來成了主食,就不加糖了。
再說回湯圓,總體而言,還是甜口居多。餃子則一直是咸黨的天下,從來沒有被扯進過甜鹹的口水仗。基本上破案了,湯圓之所以低調,正是口味的問題。
▲ 咸口是主食的標誌,這也是餃子多年來廣受歡迎的原因。
也許有人要問了:南方不是有很多鹹湯圓嗎?怎麼就不是主食呢?
其實呢,除了口味問題,還有營養攝入的原因。民歌里這麼唱到:湯圓一樣可以當菜飯。嗯,很押韻,但這基本上等於胡說八道。
▲ 由於營養不均衡,湯圓其實不宜當作主食。
湯圓的主要原料是精白糯米粉,黏性高,不易消化。另外,餡料中的堅果、肉類、動植物油還含有大量油脂,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3個湯圓的澱粉含量大致相當於1兩米飯,每個鹹湯圓的油脂含量更是高達3-5g,過節應個景嘗嘗還行,真要當主食,一頓吃上八個十個,那就是想不開了。
▲ 由於高熱量、高糖分、高油脂、高黏性等特點,湯圓雖然美味,但不宜多吃,尤其是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難得過個節,都消消氣。何必分什麼咸甜呢,吃到嘴裡的,都是好的。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持續關注【24季】,發現更多食物背後的故事和知識,共同參與關於餐桌的美學實驗,不錯過當季的小眾美味~
如果喜歡我們
記得來公眾號找我們啊~
微信公眾號:24季私享家(ID:fanmei-1)
推薦閱讀:
※抹茶湯圓:軟軟糯糯翠綠色,天生一張高級臉。
※別怕元宵熱量高,瞅瞅這裡有妙招
※快停嘴!若是這樣吃湯圓就踩雷了
※特色小豬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