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龜學投資系列4:如何在中國做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近年來一個比較熱門的辭彙。如果在知乎里搜索「資產配置」,可以看到不少相關的話題、回答和知乎Live。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無非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應該如何搞資產配置?我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去科學的分析這個問題,並且做出理性的決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顧名思義,資產配置,就是指選出一些能夠給與投資者回報的資產,用不同的比例將這些資產配起來。因此,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選哪些資產?如何配置?
【註:本文中說的資產配置,指的是家庭自住房以外的可支配資產。】
首先,我們來談談第一個問題:應該選哪些資產?
很多人直觀的感覺是:當然應該選價格會上漲的資產。問題在於,如何判斷某一個資產價格會上漲?注意,其實這個問題更嚴格的問法是:如何判斷某一個資產價格在未來會上漲?是不是過去價格上漲了,就是值得擁有的資產?
舉例來說,比特幣在2010年剛發行時,價格不到10美分。截至2018年2月底,比特幣的價格為1萬多美元。在短短7年多的時間裡,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10萬倍。
那麼,我們可以把比特幣列為資產么?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是否應該配一定比例的比特幣?很多人本能的感覺,是把比特幣列為資產讓人感覺有些不靠譜。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認同:我們不能僅基於歷史價格的上漲,就把某個事物定義為資產。我們還需要加上其他條件。
大致來說,一個值得擁有的資產,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1)有價格上漲的經濟動因。
就是說,這背後有一條清晰的邏輯鏈,能夠解釋在什麼情況下該資產價格會上漲,在什麼情況下該資產價格會下跌。
2)有內生性回報。
就是說,持有該資產的投資者,即使什麼事情都不做,都能收到一定的回報。比如股票會分發股息(或者盈利增長),債券會分發利息,房地產可以收到租金,這些都是內生性回報的例子。
3)有歷史證據表明,該資產確實有投資價值。
就是說,有充分的歷史數據表明,持有該資產確實可以獲得投資回報。
在本人曾經寫過的《哪些人需要全球資產配置?》一文中,對這個問題有更加詳細的分析。
現在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更好的說明上面提到的三個標準。
以股票為例。股票的上漲,背後有很強的經濟動因。公司,是一個國家經濟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股票,實質上是對於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在一個向上增長的經濟體中,公司如果有競爭力,能夠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那麼其盈利就會不斷上升,因此其股價也會水漲船高。買一個公司的股票,其實就是看好一個國家,看好一個行業,看好該公司的管理層以及其競爭優勢。這麼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造就了公司股價的上漲(或者下跌)。
一般來說,股票會分發紅利。或者那些不發紅利的公司,由於公司盈利不斷上漲,其股票的價值也會隨之上升。這就是股票給與投資者的內生性回報。
在發達國家,股票的投資回報,得到了很多歷史證據的支持。
以美國為例,過去200多年,美國股票給與投資者的回報為每年6.6%(扣除通脹後的真實回報)左右,比同期的其他資產(債券、黃金等)都要更好。
上述三個條件,(發達國家)股票全都滿足,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被列入資產的行列。
債券和房地產也類似,都滿足上面提到的三個條件,因此也都應該被列為資產。
但如果我們看比特幣,就會發現這些條件未必被滿足。比如,比特幣上漲後面有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動因,就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支持者可能說,比特幣是未來的通用貨幣。而反對者可能說,比特幣不受到政府支持,不可能像人民幣/美元那樣在政府的背書下被推行使用。因此,比特幣上漲背後的經濟原因存疑。
比特幣本身並沒有任何內生性回報。持有比特幣,並不能自動給投資者帶來回報。唯一的投資回報,來自於比特幣本身的價格上漲(即有其他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購買比特幣)。
比特幣的價格上漲是否得到歷史證據的支持?這個問題也是有很大疑問的。從2010年開始算,比特幣的歷史一共也就7年多,無論怎麼算都太短。如此短的價格歷史,無法給與任何人足夠的信心,去確定未來持有比特幣能夠獲得好的投資回報。
接下來,我們就運用這類似的邏輯,去分析一下在中國應該持有哪些資產。
先和大家分享一張非常重要的圖。這張圖,顯示的是從1993年到2016年中國的股票,長期政府債券,和短期政府債券的歷史回報(扣除通脹後的真實回報)。
我們可以看到,從1993年中國有第一隻上市公司股票開始算,A股的真實回報率為負。也就是說,中國股票的歷史回報,還不如同期的通貨膨脹率。
與之相比,中國的國債收益率就要好很多。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都打敗了通脹率,給與投資者更好的投資回報。
這是我們廣大中國的投資者,在考慮資產配置之前需要理解的第一個重要知識點。即在中國有史以來的金融歷史中,股票的投資回報並不好,股票的風險溢價(ERP)是負的。
中國股市的另一個特點,是波動率特別大。
上圖顯示了中國股市過去10多年的價格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2006~08年,和2015~16年,中國股市經歷了兩次」過山車「。在短短數月內,股市指數上漲/下跌上千點。平均來講,中國股市的年波動率為33%左右,是美國股市平均波動率(15%左右)的2倍多。因此,如果投資者配置中國股票,他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因此,中國的市場和海外發達國家市場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我們不能機械的照搬海外的資產配置經驗,把它們原封不動的搬來中國。我們需要考慮中國市場和投資者的特殊性,做出一定的因地制宜的調整。
除了股票和債券之外,讓我們再看看房地產的歷史回報。
眾所周知,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在過去20~30年經歷了爆髮式的上漲。以上海市長寧區和深圳羅湖區的房價為例。從1993年算起,這兩個地區的平均房價上漲幅度大約為每年9%~10%左右,而同期的股票上漲幅度為每年3.6%左右(都是名義回報率)。房地產的回報,要遠遠好於股票。
當然,從1993到現在,一共也就20多年。基於這麼短的歷史,很難得出什麼經得起考驗的結論。這恰恰也是判斷中國資產投資價值的難處:由於歷史太短,數據量有限,因此更多的只能靠猜。
在本人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中,對於不同的資產的歷史回報,有更為詳盡的分析。
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做出對中國幾個大類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的判斷:它們都符合前兩個條件,但是由於金融歷史比較短,第三個條件都存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做資產配置的決定呢?我的建議是:以固定收益(國債或者理財產品)和房地產為主,股票為輔。
值得一提的是,我並沒有在這裡對房價做預測。接下來的10年,或者20年,房價是否會繼續上漲,其上漲幅度是否會超過股票,是一個未知數。任何人如果信誓旦旦告訴你房價一定漲更多,或者股價一定衝上天,那我們就一定要警惕,用嚴格的證據主義方法去檢驗對方的言論。
在我們分析資產配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光是哪個資產未來回報更好的問題。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投資者更可能堅持執行怎麼樣的投資策略?
再好的投資策略,如果投資者沒有耐心,或者知識去執行,那也全是白搭。舉例來說,價值投資,被長期的歷史證明可以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但問題在於,真正理解價值投資的投資者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價值投資有可能連續長時間投資回報不佳,因此能夠真正像巴菲特那樣幾十年堅持下來的價值投資者,就更寥寥無幾了。
因此,找到合適的資產,並且能夠讓投資者放心持有,是判斷一個資產配置策略是否優秀的關鍵。
下面,我們就來深入的分析一下股票、固定收益(國債和理財產品)、以及房地產的優缺點。
先說股票。
股票的優點,是它可能給與我們比較高的投資回報。參考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經驗,如果中國的股市也像它們那樣發展的話,那麼長期來說,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會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但是,這其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並且在過去20多年的歷史中,並沒有得到驗證。
同時,股票有很多不利於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缺點。
首先,(二級市場)股票的流動性太好,買賣太方便。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流動性好,反而是缺點?
這主要是因為,股票的價格波動比較大。當股票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或者下跌時,很容易影響投資者的心情並作出錯誤的買賣決定。比如很多投資者,在選擇賣哪一隻股票時,會和他們買入的價格作比較。如果賺錢了,就把那支股票賣掉,如果虧錢了,就繼續捂著等。這種習慣,叫做損失厭惡。股民們由於這種行為學錯誤,在投資上吃了不少虧。
股票的另一個缺點是估值過程比較複雜,很多沒有金融知識的股民,買賣股票就是看公司名字,或者自己的感覺,或者跟網路上股評家的推薦,別人說買啥他就買啥。一些有自知之明的投資者,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因此寧願不碰股票。
一些膽子大的股民,會選擇加槓桿去炒股票。問題在於,提供槓桿的」債主「,為了保護自己的資金安全,都會設立止損線(比如股票下跌x%,就需要強行平倉)。由於中國股市的高波動性,觸發強行平倉的概率非常高,因此股市中的槓桿反而成為了股民的」催命鬼「,導致他們虧起來更快。
綜合這些因素,中國投資者不宜在資產中配備過高的股票。可能低於20%的配置比重,更適合大部分投資者。
說完了股票,我們再來說說固定收益。固定收益包括:現金、定存、貨幣基金(如餘額寶),理財產品。
這類固定收益產品有幾個明顯的優點:
第一、保本。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他們的邏輯很簡單。最差保本,多出來的都是賺的。因為可以保本,所以投資者不用為資金的安全擔驚受怕,晚上睡不著覺。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理財產品的保本,是一個比較微妙的問題。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來說,很多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銀行在出售理財產品時,一般會雙錄(錄音錄像),應對萬一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政府監管部門提倡」打破剛兌「,也已經提了不少時間。從歷史進程來看,投資者承擔投資風險,自負盈虧,是大勢所趨。
但另一方面,目前(2018.2)為之,還沒有銀行敢放任一款理財產品違約。更多的情況是,預期的利息回報達不到,但是本金還是可以拿回來。也就是說,」剛兌「的習慣還是沒有被打破。因此,這個市場有一定的」扭曲「,即投資者可以獲得一個幾乎沒有風險(至少保本)的回報。
儘管如此,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還是需要做一些盡職調查,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盡量只選擇大銀行/大型保險公司發售的理財產品。同時應該遵從多元分散的投資原則,不要把大部分資金只集中在某個理財產品上。
除了理財產品外,銀行的定存、國庫券(國債)以及大型貨幣基金(比如餘額寶)的安全性沒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放心持有。
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另一大好處,是每個月都可以提供現金流。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他們可能更需要每個月看得見、摸得著的現金收入。這是股票無法提供的重要價值。
【註:也有一些投資者會選擇購買高分紅股票來獲得每月現金流,但這就涉及到一些其他的風險和考量。由於這並非本文的重點,因此關於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固定收益,也有不少缺點。最明顯的缺點,是固定收益的回報有上限,並且受到通貨膨脹的拖累。如果經濟大環境的通脹率比較高,那麼把大多數資金都放在固定收益內,顯然比較不划算。
我就親眼見過不少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不敢買股票,也不想買房子(因為不想貸款負債),把所有的儲蓄都放在銀行定存里。辛苦了一輩子,老兩口省下20多萬人民幣。忽然發現原來20萬人民幣不是很多錢,別說買房,生個大病都不夠用。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看來,在現階段的中國,投資者在固定收益和股票之外,還不得不配備房地產。對於大部分中國老百姓來說,房地產投資有以下優點:
1)有現金流(租金):可以解決很多家庭現金流不足的問題。
2)有居住功能:用得著就住,用不著就租出去,也可以部分出租。
3)有一個隱性的看漲期權(Option):被政府拆遷。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投資者自己都有深刻的體會,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4)槓桿最大化:在所有的大類資產中,房地產是最容易獲得槓桿的(因為有實物抵押),同時槓桿率通常也比較高(比如首付20%就能拿到貸款,當然各地不同銀行在不同時期的貸款政策不同)。槓桿是一個放大器:如果房價的上漲幅度超過按揭利率,那麼槓桿就能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5)抗通脹。
按照國際慣例,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包括房價變化。這背後主要的原因在於,CPI的目的是反映和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而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反映房地產和股權等資產的價格變化。因此,在中國統計局公布的CPI中,包括的是建房及裝修材料、房租、水電煤和購房貸款利率、物業費、房屋維修等費用。
同時,中國CPI中居住類消費的比重比較低。舉例來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國消費者支出占前三大項的分別是食品34%,教育和娛樂14%,居住13%。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美國消費者支出占前三大項分別是居住40.9%,交通17.2%,食品飲料14.6%。也就是說,房價的變化,在官方公布的通脹率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老百姓實際感覺到的通脹(如果考慮房價和房租變化),可能要比公布的CPI更高。
因此,在資產配置中包括房地產,就能彌補這個統計和感覺之間的脫節,讓老百姓更加務實的對沖通脹風險。
和買股票相比,買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隱形「優點,可能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對於大部分非金融投資專業背景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更容易從買房中賺錢。這背後有一條非常簡單的邏輯,那就是大多數人更可能長期持有房地產,而不是股票。
如果我們縱觀發達國家的百年歷史,就不難發現,無論是房地產,還是股票,如果投資者有足夠的耐心,長期持有,那麼他都能從中獲得非常好的回報。
比如在我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房地產中,我曾經對比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在過去100多年的房產和股票價格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國家,房地產回報和股票回報基本上差別不大,都能夠在扣除通脹之後獲得7%~8%左右的年回報(英國的房地產和日本的股票回報稍弱)。
因此,投資者能否耐心持有,是他是否能夠從投資中獲得好的回報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房地產投資者更有可能長期持有。
主要原因在於,房地產不像股票,沒有每日報價。投資者不會受到每日價格漲跌的干擾。房地產的流動性比股票差很多。如果想賣股票,點擊幾下滑鼠,或者在智能手機上按幾個按鈕就能完成。而如果想要賣套房,則要經歷非常多的步驟。同時,一套房子的價值一般都比較高(少則幾十萬,多則成百上千萬),因此投資者在買賣房屋時,會做更多的盡職調查和思考。股票則不一樣,如果只是涉及到幾千幾萬,投資者很可能沒有做過多考慮,就在頭腦衝動的狀態下決定買賣。
所有這些原因,都導致了投資者更可能長期持有房地產,而過度交易股票。過度交易的結果,就是投資者蒙受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
綜合上面的分析,房地產投資,應該在每一個中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中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總結
在設計一個資產配置策略前,首先要搞明白這兩個問題:應該包括哪些資產,為什麼要包括這些資產?
一個合格的資產,應該符合三個標準:有價格上漲的經濟動因,可以產生內生性回報,得到歷史證據支持。符合這三個標準的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固定收益、和房地產。
基於中國比較獨特的國情,投資者應該以房地產和固定收益為主,股票為輔的思路進行資產配置。在固定收益類資產中,目前的」隱性剛兌「環境是一個扭曲的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幾乎無風險的高回報。當剛兌真正被打破以後,投資者應該適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最後,有兩點需要特別指出。
第一、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來說歷史比較短,發展非常快,因此無論是何種投資策略,都有一定的時間局限。如果在若干年後,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前提條件發生根本性變化,那麼我們就應該適時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的環境。
第二、家庭資產配置,是一個很難標準化的研究課題,因為最後的配置策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的具體情況,投資人的知識水平,風險偏好,性格等多種因素。寫上文的目的,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種邏輯思考方法,同時分享一套比較適合普通大眾中產階級的配置指導。具體到每個家庭,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出最為合適的配置方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證據主義之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開播啦!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等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70/80後。】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和《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的作者。
參考資料:
伍治堅:網易雲課堂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推薦閱讀:
※【小Q分享】二十多歲,一個尷尬的年齡段,應該如何理財?
※經濟走L型物價卻在升 資產怎麼配最合理?
※據說,這是世界上最牛的家庭資產配置!(值得收藏)
※保本的理財配置?
※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