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入門知識點——專業術語篇(中英對照)

專業術語是相對日常用語而言的,一般指的某一行業的專有名稱簡介。大多數情況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所熟知。而專業術語在國際慣例中是通用的主要是起到減少行業中交流成本的作用。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專業術語。相當於行業裡面的黑話。

下面我會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跟電影跟劇本創作乃至影視行業的一些簡單的專業術語。希望對剛入行的朋友或者已經進入這個行業的人但是不熟悉的人也有點幫助(其實大多數是半路出家的編劇)。也許還能在你需要你裝逼的特定場合助你一「逼」之力,畢竟你也不想你在談論劇作的時候讓人單從一些措辭就知道你是個門外漢吧!此外中英對照的意義也是方便一些需要去翻查國外資料的你能夠準確搜尋到關鍵詞。專欄首篇,不足或者有錯漏之處,希望多多指教。

A.劇作過程常見基礎術語:

劇本(Script / Screenplay): 一劇之本。無須贅述

編劇(Screen /Script Writer):編寫劇本的人,劇本的作者。

角色(Character):故事中的人物。

主角(Protagonist):故事的核心人物,驅動故事和在故事中做出關鍵戲劇決定的人物。

配角(Minor Character):故事中主角以外推動劇情的人物。

對手(Antagonist):故事中阻礙主角前進的人物。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種自然力或者主角內心的某個層面。

故事主題(Theme):想要通過故事傳達的價值觀念或者道德主張。

故事類型(Genre):含有某種元素或者有固定套路的故事類別。有多中分類方式,常見的有喜劇,悲劇,荒誕劇,紀錄片等等

事件(Event):因某個原因而觸發、有一個特定的發展過程、並導致了某個結果的一系列有邏輯因果關係的事實。是劇本中使得人物鮮活並聯繫起來的故事講述單位。

情節(Plot):指劇本中表現人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

情節情節點(Plot point):指故事中的轉折點,是故事出乎意料地轉向另一個方向的節點。情節點戲劇張力的來源。

場景(Scene):故事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一般一個時間、一個地點發生的一種行動稱之為一個場景,也叫一場戲。

場景標題(Scene Heading):劇本格式;每一場戲都用左對齊的格式並列寫出:內景抑或外景、地點、時間這三個要素。

外景與內景(Exterior & Interior):用於標記在每場戲開頭的場景標題。

台詞(Lines):指故事中人物說的話。

潛台詞(Subtext) :指存在並隱藏在事件表面或者對白下的潛在意義,是觀觀眾根據語境感受到的人物的潛在意圖。

對白(Dialogue):故事中人物說的話與情態,是表達角色情緒跟性格的方式。除了台詞,還包括人物的情緒與停頓。

視點(Point of View ,POV):就是故事講述的人稱,一般分主觀跟客觀視點。

背景故事(Backstory):指在劇情開始之前的歷史,通常是塑造人物的事件和情感的往事。

故事結構(Structure): 相當於劇本的骨架與藍圖,是按照時間、因果、空間來架構的故事講述基礎,是安排情節與時間的基本支撐。常見的基礎結構是三幕式結構與三幕式結構的變體。

三幕式結構(Three-Act-Structure):故事分為開頭,中間,結尾這三幕的傳統戲劇結構。

戲劇張力(Dramatic Tension):是編劇在劇本中意圖讓觀眾感受到的性以及對戲劇的預期的故事矛盾的設計。

人物角色開發(Developing the Characters):意味著給每個你創造的角色提供特殊的背景、性格、行動、品味和動作時間表。

人物原型(Characters Archetype):結合神話故事由榮格心理學總結出來的人類類型,每種原型代表著某種人類天性,這些天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無意識特性。一般用來做人物設定的大造型基礎。

立體人物(Round Character):指心理上完全有自我意識的人物,故事中有主動性有目標的人物。

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指精神上缺乏深度,為某個說教式目的而存在的人物。

高概念(High Concept):指營銷策略決定並引導創意的電影。這類通常故事結構、故事節奏簡單,有固定的套路應和大眾觀影習慣,故事核心簡單到一句話可以概括。

B.故事創作的方式:

人物驅動(Character-Based Drama):故事的矛盾與張力由人物製造,主角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限制與障礙,這樣的故事叫做人物驅動故事。例如《雨人》。

情節驅動(Plot-Based Drama):人物受到的挑戰主要來自外部的壓力,主角被迫捲入事件,這樣的故事叫做情節驅動故事。例如《釜山行》。

平行敘事(Parallel Storytelling):指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通過對故事的壓縮,在幾條情節線之間進行卻換,激發觀眾的判斷跟想想預測能力參與到故事當中,有多重視點的講述方式。

C.劇作中常見的工具:

節奏表(Beat Sheet):指高概念電影創作中因應觀影習慣總結出來的情節節奏列表。比如多少分鐘或者劇本的第幾頁一樣出現怎樣的情節。是合理劇情詳略跟轉折科學有效的套路。專業編劇用起來讓主創間的交流事半功倍。

弧線(ARC):用曲線圖的方式來分析情節的走向或人物間的成長軌跡與交集。方法論的編劇會因應曲線再對劇本做調整。

場景卡(Scene Card):給場景編號,把每場戲的概要簡明扼要的書寫到索引卡片上。

情節板(The Board ):鋪排場景卡的面板,用來調整跟切換事件與場景的工具。善用情節板能讓每一個場景跟事件成為更靈活的零部件。

D.劇作基本流程的術語:

step1:

故事前提(Logline) : 也作one-line,用行話來講叫做「一句話劇情概要」。這句話會暗示劇情矛盾故事主線還有受眾群體乃至主題。是創意的出發點也是整個劇本最濃縮的精華。很多有經驗的編劇會從故事前提入手。而也是大多數公司檢測編劇水平的基準。

step 2:

梗概/腳本(Treatment):在最早嚴格意義上是指沒有對白的劇本,但是現在:行業中通常指圍繞logline展開的故事概要。用剪短概括的故事概括故事主要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梗概沒有再分短梗概跟簡梗概這樣外行的說法。

Step 3:

解構故事(Breaking A Story):在詳寫大綱前,找到故事中的重大轉折,通常是幕與幕之間的轉折。一般可以運用到節奏表(Beat Sheet)。

Step 4:

人物設定(Character Setting):人物的背景故事跟性格特點已經在故事中的走向的計劃。(這一步按照故事是人物驅動還是情節驅動可以靈活調整)

一般到了這裡可以進入簡報/提案階段。

Step 5:

簡報/提案(Pitch):向意向買家講述故事,銷售創意,展示計劃。

Step 6:

大綱(Outline):將會出現在劇本的中的每一場戲劇的列表。其實就是在節奏表上的再完善。每一場戲都具體到有起止的故事線。大綱一般是劇本開發過程中的第一個付費環節。

Step7:

劇本第一稿(First Draft):依據已經做好的故事解構跟大綱碼出來的第一版劇本。

Step 8:

改寫(Rewrite):劇本的重要修改,包括從新塑造人物以及創造新的人物或戲劇。

Step 9:

劇本第二稿(Second Draft):在收到製片人的反饋後修改好的第二版劇本。

Step 10:

定稿(Locked):製作人審核通過大綱或者劇本的最終稿。(肯定沒有那麼好命,可能要無數次改寫跟第N稿,而且項目不黃的情況下可以走到這步。)

Step 11:

潤色(Polish):劇本的細緻修改,通常是校勘還有調整讓各場戲更緊湊和完善對白,或調整為拍攝用的拍攝本。(注意:業餘的甲方或者策劃人會要你在第一稿階段就要潤色,請耐住性子。)

Step 12:

拍攝本(Shooting Script):把劇本調整成拍攝用的終版劇本。

後續就是拍攝中的因應實際情況的調整與修改了。還有催款什麼的就不說了……

E.電影製作與預算的專業術語

電影製作的三個階段:

前制(Pre-production ):開拍之前的所有活動,包括編列預算(budgeting),敲定卡斯(casting ),修訂腳本(script revision ),勘查外景(location scouting ),搭建場景(set construction ),編寫製片企劃表(production board ,每場戲要在那個時間在哪裡拍攝)和 僱傭工作人員。前制階段可能費時數個月,甚至需要好幾年才有辦法把一切安排就緒,讓電影開拍。

製作(Production );從攝影機開始運轉到主要拍攝工作完成位置。持續時間從四個禮拜到二十個禮拜或者更久;大型製片廠的電影平均製作期約80天。

後制(post-production );製作階段完成後進入後制階段。當所有場次全部拍攝完畢,剪接師就開始製作毛片。接著加入視覺特效,並執行音效剪接與配樂。如果某個演員的台詞聽不清楚或者口氣不對,就得另外錄製對白替換。【後制】(post )會持續好幾個月,一般到殺青之後約十個禮拜。導演才能進行粗剪(first cut)。

電影預算可以分成「線上支出」和「線下支出」

線上支出(Above-the-line cost):關乎電影能否製作的「大筆」項目,包括曲本的權利金,以及導演,製片,編劇和演員的酬勞。

線下支出(Below-the-line cost ):和實際製作有關的費用。廠棚租金,搭景和服務費用(傢具和道具),購買和租用器材的費用,外景場地費,卡車費用,工作人員的酬勞,遠地外景生活費,飲食費,追加法律費用,音樂和剪接費。

F.常見拍攝的鏡頭基本術語及作用:

變換焦距(Change of Focus):在銳聚焦(sharp focus )下的角色走進一群模糊的群眾當中,可以透露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心理。如果讓角色從模糊的背景中走到銳聚焦的前景,則可以讓他的價值或悠閑性「變清晰」。

仰角鏡頭(Low Angle Camera ):以仰望的角度呈現角色,會讓他/她看起來強大有力。這也叫「英雄鏡頭」(hero shot)

俯角鏡頭(High Angle Camera ):俯視角色可以穿搭出他/她無能為力,無足輕重。

斜角鏡頭(Tilted 【Dutch 】angle ):讓水平線傾斜,意味事情出了差錯,或者是生理心理失去了平衡。

過肩鏡頭(Over-the-shoulder):意味著角色處於很容易遭受攻擊的脆弱狀態。

手持鏡頭(Jitter/hand-held shot ):可以投射出置身風暴中心,快被淹沒的感覺,例如在忙亂的急診室或犯罪現場。

未完待續……

申明 :本文的所有內容都是由本人逐字編輯,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歡迎大家幫忙一起查缺補漏。

推薦閱讀:

場景:用戶如何使用產品——活動級解決方案(P82~P96)
劇本戰爭——情節篇

TAG:編劇 | 劇本創作 |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