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01

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開會時只能同意或反對別人的意見,卻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五,或者默不作聲地從頭到尾,完全沒有存在感;

出現一些新聞熱點時,不經思考就人云亦云,跟著轉發刷屏,卻被各種反轉再反轉的觀點打臉……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缺乏獨立思考,無法系統地建立、表達自己的意見。

獨立思考力決定一個人的競爭力,沒有經過仔細思考的意見,既無法得到他人的信賴,也不會有影響力,更無法達到任何效果。

精讀君在成長詞典詞條《151:邏輯思考》里也提到:深層次來看,一個邏輯思考不足的人,給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高。

日本作家狩野未希在《哈佛大學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根據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為意見找根據、區分事實和意見等建立屬於自己意見的幾個步驟,告訴我們如何學會真正的獨立思考。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鍛煉獨立思考力才能脫穎而出

02

深入理解問題,為自己的意見找到相應的根據

在面對不了解的問題時,最不可取的是不懂裝懂。

有時候領導交代一個新任務,當時好像明白了,但一轉身卻陷入一頭霧水;

看完一本書或一份報告,感覺好像看懂了,但如果講給別人聽,卻往往講不清楚。

職場上,不懂裝懂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會失去他人的信任。

因此,在面對問題和搜集信息時,不要停留於可能是事實,也不要在沒有深入了解時就急於做決定,首先想清楚,自己究竟理解了多少

狩野未希指出,一個自我意見建立的正確步驟應該是:

確認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程度;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繼續做一些調查或提問,並付諸行動;

提出自己的意見,並思考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

如果理解程度不夠,我們就很容易停留於表面,不去深入探究事件的真實性,不經考究就下結論或發表意見。

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呢?

用對5歲小孩的方式說明

愛因斯坦說,如不能用淺顯的話來解釋,就不能說你已經充分理解。

試著把你理解的信息,說明得連5歲的小孩子也能夠聽得懂,才是真正的理解。

使用理解程度檢查表

重點在於把腦中的各種雜念寫下來,就會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試著逐一檢查已理解的部分,每一項真的都正確嗎?

例如,判斷對某個英語教學商品的企劃方案的理解程度:

用5W1H反駁

這也是最快速簡便的檢查方法,看自己能否回答出「誰」「做什麼」「何時」「哪裡」「為什麼」「怎麼做」「對誰做」「多少錢」等問題,根據場景改變提問內容。

區分「事實」和「意見」

「事實」是以某種形式顯示證據的事物,例如「地球是圓的」的證明。意見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不同想法,例如「地球比任何行星都美」。

在檢查自己對所獲得信息是否真正理解之後,切實舉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麼,並為了消除不理解的部分,找方法查資料。

最後,深入理解問題最重要的一點:養成實際提問的習慣

03

從多角度看待問題,深入思考,增加觀點

最近一款小遊戲《旅行青蛙》成功登頂免費排行榜冠軍,微博熱搜也迅速沖至第一。

這款單調的養成遊戲,玩法很簡單,也不用花太多時間,玩家採集四葉草,購買裝備和食物,讓青蛙出門旅行。這樣不走尋常路的一款遊戲,卻深得佛系玩家的心。

《旅行青蛙》的成功,就在於滿足了人們內心的需求,喚醒用戶內心的牽掛、孤獨和愛。它站在了用戶的角度,真正考慮用戶需要的是什麼。

世上有無數立場,老闆的立場、消費者的立場、對手的立場等,每個立場都有自己的感受、理由。

有時候如果只從自身的立場想問題,往往只能看到一件事的一部分;有時看到了其他角度,卻誤以為「沒看到」,這樣的解讀就很容易產生「偏見」。

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他人的心情,就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意見,並讓自己的觀點與不同的觀念對抗。

最重要的角度,是不能忽視的那些人的角度。想想「誰是有利益關係所以不可忽視的人」,思考他們最想得到什麼,從而找到容易忽略的重點,增加自己的觀點。

只有這樣,才能讓思考和立場更全面,不至於有失偏頗,並獲得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

04

完善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把批評和反駁都當作對自己想法的推敲

獨立思考不是獨自思考,一方面,如果只是建立了完整的意見,但是無法清晰明了地表達,就無法說服別人採納你的意見。

另一方面,學會傾聽不同觀點或者是反對意見,可以獲得補充,完善自身觀點。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意見,不要覺得「也許我想的是錯的」,即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不能認為「自己沒用」。

提出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

①傳達意見時,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使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和容易理解的結構流程,注意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再三重複。

②把別人的否定當成自己意見的肥料。

當你的意見遇到反駁時,懷著平常心,對事不對人,想像一下他為什麼會說這種話,把否定當成對方的提問,儘可能找出他的根據,思考清楚之後,才能有理有據地反駁他人。

③不要假裝都懂,對於沒理解的部分儘可能提出疑問。要反對就要提出代替方案。

最後,說出意見時,不論會引起什麼結果,都要有負起責任的心理準備。

05

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可以即時獲取大量信息,但如果缺少自己的思考,只會被越來越多的信息或者事實所包圍和困擾,難以決策和行動。

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能表達自我,但只有獨立思考,才不會人云亦云,真正建立個人品牌。

而這種思考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曼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慢兩種做決定的方法。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靠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

「系統1」是快思考,直覺思考;「系統2」是慢思考,理性思考。

而狩野未希在這本書里建議我們的,就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掌握不同思考方式,學會多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

我們思考,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為了不輕信盲從,而是為了更好的成長。而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

作者:葫蘆僧,精讀主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推薦閱讀:

048—產品經理養成記(結果導向)
這3種思維習慣,正在慢慢毀掉你
023—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
假裝成熟的三個表現
怎樣成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

TAG:獨立思考 | 自我管理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