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陽台的李白

今天萃花要跟大家聊一聊李白。不是斗酒詩百篇的詩中謫仙李白,不是每遇大事必有一首藏頭詩等著的預言家李白,而是……上陽台的李白。

李白沒事上陽台幹什麼?那就要從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帖》說起了。

詩如其人 字如其詩

萃花看到《上陽台帖》的第一反應,是在心裡默默感謝了一下上蒼。

天知道我有多害怕看到的會是楷書!唐楷雖然代表了唐代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但李白一筆一划、端端正正寫楷書的情景,想想就可怕有沒有!

《上陽台帖》,28.5cm*38.1cm,故宮博物院藏

幸好,《上陽台帖》全篇用行草書寫,筆墨酣暢,神采飛揚。無論章法、筆法還是結體,都給人以豪放縱逸、雄壯遼闊之感。不愧是我們心中那個「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李白。

全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大意是讚歎一個人畫技了得,能夠描繪出壯麗多姿的自然景象。

觀《上陽台帖》之布局,全篇章法錯落有致,「有」與「老」、「台」與「書」大小變化極大,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尤其處於視覺中心位置的「清」字,亦是全篇最大一字,別有一番雄偉的氣勢。▼

筆法上,《上陽台帖》整體呈現出用筆渾厚、線條雄健有力的特點,但同時又不乏粗細和運筆上的變化。

「高」「萬」「老」「十」之橫畫,粗壯遒勁,落筆極重;「台」字下的「書」字筆鋒一轉,改用細勁線條; 「千」、「八」二字則用側鋒出以鋒芒。▼

《上陽台帖》之結字,「萬」字大,「非」字扁,「有」字小,「老」字狂,真正從心所欲,稚拙而又放逸,恰如黃庭堅所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

上「陽台」還是「上陽」台?

看完《上陽台帖》的書法造詣,是不是仍然沒有搞明白李白為什麼要「上陽台」?呃,其實萃花也沒搞明白,我們還是求助下萬能的學術界吧。

據考證,《上陽台帖》為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與他的頭號粉絲杜甫、邊塞詩人高適同游王屋山陽台觀(陽台宮)時所作。

重建後的王屋山陽台宮

當時,李白本是去尋訪茅山道士司馬承禎的,結果到了陽台觀才得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悲從中來的李太白,對著司馬承禎畫的一幅高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的山水壁畫,留下了千古名篇《上陽台帖》。

司馬承禎

照此情況,《上陽台帖》實則是李白為司馬承禎打call的作品,說他畫筆老辣,能夠將王屋山壯麗的山水盡收畫里(不知道愛李白愛到不能自拔的杜甫,此刻有沒有一種心在滴血的趕腳)。

不過,按照學術界一貫的套路,怎麼可能這麼容易達成共識呢。這不,就有學者提出異議了,如果「陽台」是指「陽台觀」,那麼按照古漢語的用法,《上陽台帖》應該叫《登陽台帖》才對呀,此事必有蹊蹺。

這部分觀點認為,「台」字有「宮」「殿」「閣」之意,而唐玄宗時,東都洛陽皇宮內苑裡有個上陽宮(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一詩寫的就是這裡發生的故事),李白的《上陽台帖》應該是在上陽宮寫的。

洛陽上陽宮

So,李白為什麼要「上陽台」,在哪裡「上陽台」,答案還得等學術界統一觀點。話說,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可信呢?

毛主席稱之為「連城之寶」

雖然搞不清誕生地,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上陽台帖》的搶手程度,從密密麻麻的印章和題字就可見一斑。

在這些題字中,正文右上方「唐李太白上陽台」 和引首「青蓮逸翰」幾個字看著是不是頗為熟悉?

宋徽宗趙佶題「唐李太白上陽台」

引首乾隆題「青蓮逸翰」四字

沒錯,《上陽台帖》像多數傳世書畫一樣,曾經被最愛搞收藏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乾隆收入內府。及至清末,也並沒有逃過流出宮外、散落民間的一般「套路」。不過在此之後,《上陽台帖》卻有過一段與眾不同的「奇遇」。

1937年,大收藏家張伯駒以六萬銀元自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購得《上陽台帖》。據說,當時二人協商好《上陽台帖》《中秋帖》和《伯遠帖》共20萬銀元,張以6萬銀元押金先取走三帖,餘款此後補齊。不過後來其財務狀況一直未見好轉,只能忍痛將「二希」歸還。

《上陽台帖》卷首下端鈐有「張伯駒珍藏印」

1953年大年初一,毛主席派秘書給張家送來四色年禮,張伯駒感激萬分,通過統戰部部長徐冰把珍藏多年的《上陽台帖》回贈給主席,並附信一封。信中言明:「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台帖》呈獻毛主席,謹供觀賞」。

毛主席在故宮

毛主席收到此帖後,觀賞數日,十分愛惜,但後來仍囑中央辦公廳將之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稱「連城之寶,不敢歸諸己手」。

毛主席的這一句「不敢歸諸己手」,讓更多人有機會見到李白的唯一傳世墨寶,遙想詩仙風姿。

推薦閱讀:

李白和李賀同為浪漫主義詩人,一個為仙一個為鬼,如何對比他們?
為什麼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髮」讀起來會有很暢快的感覺?還有類似的詩句嗎?
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描寫出了何種壯景?
仗劍走天涯的古代俠客真的存在嗎?
文章 | 李白的眼淚【原創】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