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女博士被詐騙85萬,為什麼大家都不怎麼譴責騙子?

在廣州醫科大學做科研工作的饒源(化名)博士,被冒充「公檢法」的騙子,騙走了85萬元。

圖:廣州日報微博

饒源29歲博士畢業,是入選2017年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的三百人之一,可以說是很優秀了。

她自己說,「我承認自己是書獃子,太天真,特別天真,工作做得好,社會經驗太少,犯那麼低級錯誤......自己一心都撲到工作上,微信號也只關注學術的,因為覺得看朋友圈浪費時間,就關閉了這項功能。」

圖:被騙時的聊天截圖,來源廣州日報

這個案子,遠比徐玉玉案的詐騙款數要多。然而,徐玉玉案中,人們更多是對騙子無比憤怒、對徐玉玉無比心疼。

但對於這件「女博士被詐騙85萬」,更多聲音是在批評女博士的「無知」,指責騙子的聲音反而微弱很多。

正如新京報評論所言,「如果案件發生後,社會關注的重點不是對犯罪嫌疑人的道德譴責與法律制裁,而是對受害人高學歷的群嘲,很容易能將一個嚴肅的社會犯罪問題鬧劇化。這種輿論焦點的本末倒置,對犯罪嫌疑人而言,是一種變相的輿情鬆綁和風氣助長,對受害人而言,則是一種隱蔽但刻薄的二次傷害。」

況且這樣一則個例,並不能說明讀書無用,也不能說明女生讀博士不好。

新聞發酵至今,「女博士」的標籤,居然成了部分輿論討論的焦點。難道「女博士」三個字長得特殊尖銳很刺眼?

-女博士被妖魔化已久-

網上有個酸味十足的段子,「本科是黃蓉,碩士是李莫愁,博士是滅絕師太」。一說到女博士,就自動腦補一個長得丑、性格差、嫁不出去的戴眼鏡女生。

博士高橋美美說,「這種職業炮和地域炮一樣......就和說河南人偷井蓋一個道理。退一萬步講,女博士就算是長得丑也無妨,因為我們不靠臉吃飯。」

事實上,女博士在博士的標籤背後,首先也是一位女性。她們和大多數女性一樣,渴望愛情和婚姻、有著自己的小浪漫。這些與生俱來的女人天性,並不會因為讀個博士,就消失殆盡。

知乎網友豬小寶說,「有的女博士,即使不讀博士,也一樣非常搶手,到哪裡都遊刃有餘。」

只不過因為考博士,要抽出更多時間學習,她們把本應該談戀愛的時間,大把大把都給了學術。而且讀博期間,光是畢業論文這一項,就能讓女生面色衰老個幾歲。

但是,網友Sophie說得好,「該沒長相氣質的人,她不讀博也沒有氣質,不會打扮。」

-女博士尚未成為社會「喜聞樂見」的群體-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女博士往往不太符合社會對於女性形象氣質的定位。

長久以來,女性都是溫柔和柔弱的。而當有一天,有這麼一個學術上,可以碾壓男性的群體出來,自然衝擊到了人們的常規思維。

而女博士這一個群體,在中國的誕生還不到100年。1924年,民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鄭毓秀,獲得了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博士。

圖:中國第一位女博士鄭毓秀

而中國女性可以上學,也不過是從1907年清政府頒布了《學部奏定女子學堂章程》和《學部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以後,才第一次將女子教育,納入到國家教育體系。

圖:宣統元年(1909年)女校全體師生風貌

所以,今天人們對於女博士的偏見,有一定歷史原因。

正如人們對於這些年逐漸增加的家庭婦男,也比較難以接受一樣,就是因為,這一事物出現的時間太短,人們還沒能完全接受。

畢竟,女博士的出現,挑戰了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所謂「傳統」。

-很多人認為女生讀書多沒什麼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女博士比男博士特殊就特殊在,大多數女博士都要結婚生子,所以有人覺得,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是得回家奶孩子、換尿布?

而女博士因為讀書,也可能錯過最佳生育年齡。但是,天下哪有既能搞好學術、又能不犧牲其他的兩全其美的事兒呢?

只能說,部分女博士因為讀書,而晚婚晚育,是自己為了深造,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無可厚非,只不過是個人規劃而已。

-博士相對薪水更高是不爭事實-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做過一項調查,博士生月薪是本科生三倍。2015年,一項針對美國3000名博士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也顯示:美國40%博士生畢業一年後進入社會,薪酬遠超同僚。

圖:美國博士生薪水調查

尤其是,一般博士的工作去向,都是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校等單位,這些單位的待遇本來就不會差。

所以,一部分黑女博士的,往往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優勢群體被黑已成慣例-

女博士Lexi說,「優勢群體在媒體上被黑,太正常了!學霸、碼農、律師和博士,誰不是一路被黑過來的?不黑優勢群體黑誰啊,你忍心黑弱勢群體嗎?大家喜歡調侃西二旗碼農和金融民工,但是,你見過有誰黑過餐廳服務員和清潔工嗎?黑優勢群體那是一種調侃,黑弱勢群體那是真的歧視。

圖:網路上關於「西二旗碼農」的推文

至於說女博士嫁不出去的,任何一個群體都有成家的,也有找不到對象的。結不結婚,取決於這個人本身,跟是不是博士沒關係。

而且,幹嘛要把結不結婚,和是不是博士聯繫起來呢?

博士高橋美美說,「用能不能嫁出去,作為評判女性的唯一標準,就已經在物化女性了。其次,我們覺得,嫁不嫁得出去並不重要。最後,我周圍的女博士不僅能嫁得出去,而且嫁得都挺好。」

當有一天,面對女博士的日常,我們不再帶著「她是一個女博士」的心理預設前提去看待的時候,那就是這個群體,被輿論眼光溫柔以待的時候。

參考文獻:

1,歐少瑩,女博士怎麼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第三類人

2,中國青年報,笑到流淚!北大女博士脫口秀《娶妻當娶女博士》,看完五體投地

3, 張先生說,女博士:我讀這麼多書,就是為了遠離傻逼

4,科學之家,調查:美國40%博士生畢業一年後進入社會 薪酬遠超同僚

5,同濟大學新聞網,經理人薪酬調查:博士生月薪是本科生三倍

6,新京報評論,女博士被騙85萬,社會閱歷少就該被取笑?


推薦閱讀:

為什麼黑女博士?
我們這些人
國外名校計算機女博士生的生活是怎樣的?
Women in Academia

TAG:女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