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本質:美學與哲學的疊加

日本大師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用哲學的方式闡述了建築的觀點。這看起來是一個很新穎的方式,但其實是一個普遍真理。浮於表面的人們通常只關心事實是這樣,而想要成為大師,卻需要對本質進行剖析。

街道的多種含義

街道是什麼?看似我們每天都在行走的街道,我們卻無法知道街道本身是什麼。街道可以是社區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作為交通存在,雖然一開始街道是作為交通出現的;街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融入了社區居民的記憶和摯愛;街道也是旅客評價一個城市的標誌,作為遊客,我們腦中不難閃現出烏節路、表參道、南京路等多條著名街道,街道是城市精神的象徵。普遍認知中,街道依附於建築,而事實上,街道是伴隨著建築同時存在的,不可與周圍的環境分離,也就凸顯了街道本身對於體現環境特點和功能的重要性。

看似平淡的街道,卻包含了多種的含義,而這些含義時常會被忽略。我們平時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實際也蘊含了很多的含義。同理於商場,我們通常會認為就是消費的場所。然而商場也可以成為旅客評價城市的標誌,成為城市的名片,成為居民的記憶,等等。因此我們在思考商業項目的時候,單純從商業角度思考已經顯得非常單薄,也許換個角度,就能找到不一樣的答案。

空間尺寸

通過研究不同的街道,蘆原義信發現了不同街道的尺寸。如最適宜的街道尺寸寬高(D/H)比為1:1,當D=H時,會獲得比較舒適的感覺,既不會壓抑,也不會空曠。日本居住區的很多街道很小,但由於周邊住宅大多為2層左右的一戶建,也不會顯得壓抑。而義大利的不少建築所圍合的街道,都有D=2H左右的距離,會顯得街道更寬闊,氣勢更強。仔細觀察發現,現在國內的城市在街道尺寸上有著不均衡模式,由於住宅限高的問題,很多100米的高層住宅之間,夾雜著20米左右的區間道路,使街道的舒適感大幅降低。

蘆原義信提出了兩次「輪廓線」的概念。即建築本來外觀的形態稱為建築的「第一次輪廓線」,而建築外牆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物所構成的形態稱為建築的「第二次輪廓線」。例如中國很多古鎮的街道,都是以第一次輪廓線為表現,我們能看到建築的外牆構成的街道連續面。而如果去到日本的街道,會看到很多建築的外面會以圍牆呈現,形成了第二次輪廓線。第一次輪廓線和第二次輪廓線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而最終我們看到的,是最外層的輪廓線所組成的街道。比如我們看,鱗次櫛比的商家燈箱和招牌,成為了亞洲城市街道獨有的地域性標誌,這種「第二次輪廓線」,看似有一些打亂街道建築本身的廓線明確性,卻也是一種連接建築內外的溝通方式。

各色街道的成因

世界各地的街道都不一樣,蘆原義信通過對比發現日本要想建成像歐洲或者美洲那樣的新型規劃城市是相當困難的。由於日本的氣候、地質結構以及居民生活習性,盡量創造出愉快的居住環境和美麗的街道乃是當務之急。因此,儘可能理解現狀的都市文脈,保留優良的部分,改善惡劣的部分,儘可能創造出給人美觀和愉快的街道印象。

更值得學習的是他的思考模式:研究所有的街道,是為了解決日本城市規劃的問題,日本街道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了大量範本,並且不是簡單的研究範本的表象,而是深入分析了為什麼會這樣?通過剖析後再將其運用到日本的規劃中來。中國見過很多模仿國外規劃的案例,但大多數只是簡單的生搬硬套,缺乏了本地化的思考。

蘆原義信所提倡的街道美學,「從根本上是以人為本的,肯定了人的存在。當我們認清自己的自然風土,創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時,至少應看清方向。」街道是城市故事的發生地,用街道作為承載還給人們最本真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義的街道美學。

推薦閱讀:

2017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報告全匯總

TAG:城市規劃 | 商業地產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