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裡懂什麼叫堅持?!我只知道那是「熬」!
01
人生的差距
就是這樣拉開的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一個傳奇故事。
我的一個部門是做管理諮詢的,曾有一個農牧行業的客戶 ,十幾年前我開始做這個公司的戰略與企業文化顧問。當時,我到它在湖南的分公司搞個市場調研,陪同的是一位區域經理,姓陳,我喊他小陳。
我們到一個縣裡後,我見他對這個縣的市場情況很熟,說起來如數家珍。我問,你怎麼這麼熟悉這邊的情況啊?他說:我大專畢業就在這家公司做業務員。從去年開始做這幾個縣的區域經理,我就把家從省城搬到縣城住了。我先用一周時間把全面情況了解清楚,再作一個市場拓展路線圖,然後按這個路線圖,一個村一個村地打開市場,有的時候碰到難啃的骨頭,就需要來回跑十幾趟。我聽他說起來是談笑風生,但心裡知道跑農村市場,風裡來雨里去是很辛苦的。吃不了苦,耐不得煩,是很難做出像樣業績的。
幾年後,在北京這家公司總部我又碰到小陳。他告訴我他早己經不在湖南了。先是因為分公司換了老總,調他去管生產。兩年後,總部又把他調到一個邊遠省區做分公司總經理。他說,之所以有這個提撥機會,是因為這兩年管生產,雖然個人的業績工資降低了,但我利用這兩年熟悉了生產管理。這次總部調我去分公司做負責人,主要是考慮我生產和銷售都做過,都抓過,對我放心。
我還聽說這小陳還挺有遠見。公司幾年前推行員工持股制,一般員工對公司的發展沒有信心,不敢買入。而小陳每年都要將大部分工資獎金用來購買公司股票。
十年後,他服務十幾年的這家公司股票終於在深交所敲鐘上市了。據說他的股票價值當年就逾一個億。
熟悉他這段經歷的公司前輩都點贊道:這小子終於熬出頭了!
我還認識這家公司的另一位老員工,跟小陳比他還要能幹一些,當時職位也高。但是這個人二十多年過去了,快50歲了,現在還是兩手空空。為什麼?因為他在這個公司幹了幾年的時候,看到公司還小 , 自己收入也不高,便跳槽到了他認為更好的公司。後來還是覺得不得志,便想我為何不出去創業呢。但他創業也沒常性,總想賺快錢。一個行業沒幹幾年,見難做起來,就換另一個新行業。雖然他能幹,但至今還是無所作為。
這兩人不同的人生道路與結局 , 使我想起網路上流傳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人聽說山裡有高僧,便跑去尋求高僧的指點,希望找到發財的秘籍。高僧讓他先打掃庭院。他幹了一天就不耐煩了,不想幹了。
高憎手捧著一小袋稻穀種子,對他說:「你看這袋種子,長出稻穀來要費時四個月的。你呢,做事一天都熬不住。你的耐心還不如一粒稻米的種子,怎麼聽得到財富的聲音?」
02
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但這種熬是一種智慧
前一陣子,網路流傳起了各種關於「成功是熬出來的」的雞湯文章。我的一位做公司高管的學生,跟我議論道:扯淡吧,這世上熬的人多了去,有幾個人熬出頭來了。
我看了下那些文章說的不無道理,但我這學生講的也是現實。這個矛盾引起我的思索。經過一番思考,我得出了三個結論:
第一,熬這個字啊看起來一個字的事,實質上可牽扯出我們的人生觀與成功觀。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說明人人在一生中都嚮往高處的成功。但往高處走是一種辛苦活,是一種不舒適的體驗。
據我看到的、我經歷的而言,所有的成功,不在人們身心感受的「舒適區」,而都在「不舒適區」。
第二,任何人只要想成功,想要登上大大小小的成功山頂,就必須進入「不舒適區」,學會熬,忍受住各種身心的不舒適,不逃避,堅持到底,才能熬出頭。
第三,熬是一門功夫,是一種智慧。熬,要有講究,要有方法,並非所有的熬都有善終,都有好結果。
所以,我把熬的能力、水平與智慧含量,稱之為「熬商」。
可以把熬與「熬商」分成三類:
(1)傻熬。這種熬雖然也在「不舒適區」堅持著,但屬逆來順受、不思進取一類,熬是熬了,只是熬不出啥好結果來。
(2)苦熬。這種熬倒是有開拓精神,但是太折騰,亂折騰,把自己弄得身心辛苦,事情也不容易成功。
(3)智熬。智熬講究的是明明白白的熬,安安靜靜的熬,有效能有效率的熬,不逃避,不被動,不盲目,不混亂,不焦躁。這種熬,既能成就人,又能成就事。
本文開頭故事中的那位億萬富豪員工,就屬於「智熬」型的。
03
忍受、堅持
再忍受、再堅持
人生有如一場馬拉松賽事,很多時候熬是唯一的正確選擇,必須靠熬。忍受順從那些必要的不舒適,一步一步地努力,不輕易放棄,熬得住,才能出頭,才有柳暗花明。
比如:
學習與成長過程的辛苦,
發展過程身處低層的卑微、坎坷與委屈,
做事過程的步驟與煩瑣、壓力、煩惱,
等等這些,你必須熬,
不但需要堅持,還需要忍受順從。
比如:
面對困難,
遇到失敗,
遭受損失,
處在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
這些時候,你必須熬,
必須堅持與挺住,不能放棄。
一位資深投資人見過不少創業者的起落沉浮,她說:遭遇逆境時,很多創始人很著急,員工走了,高管辭職了,競爭對手拿到錢了,然後成長沒有了,很慌。我想跟你說,其實沒什麼好慌的,你想一個企業生命周期如果是20-30年,這一年的痛只是很短的時間,而且很多偉大公司都經歷過,這些痛苦都不是什麼事,你只要活下來就有希望。
熬過去了,你就出眾,熬不過去,你就出局。
04
熬
是一種修行
孟子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過來的大白話就是:上天將重大責任賦予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總不如意,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覺悟,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以前不具備的才能。
熬,表面上是一種受苦受難,實質上是一種修行與升華,就像林語堂所說:「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會一馬平川,都不會事事如意,如果你視「熬」如喜好,如果你視「熬」如修行,如果你能經受所有磨難的考驗,待到峰迴路轉的那一天,就會收穫超乎常人的喜悅、堅毅、寧靜的內涵。
如此,有的熬,你便能化苦為樂;有的熬,你便能心硬如鐵。
從此以後,面對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會不驕、不躁、不懼、不惑、不憂、不妄為、不退縮;活在當下,該睡睡,該吃吃,該乾乾,耐心耐煩,沉浸其中,寧靜致遠。
05
熬
是一種戰略
幾十年前,抗日戰爭初期,國人有兩種主觀性的主張:一種是盲目樂觀的速勝論,另一種是悲觀的失敗論。毛澤東則冷靜地實事求是地提出了「持久戰」思想,認為速勝論會導致盲幹而失敗,悲觀論會導致放棄抗戰而投降,二者都是錯誤的。正確的選擇是應構建和發揮中國相對日本在空間與「熬」的優勢,才能以弱勝強贏得戰爭。抗戰的最終勝利,應證了毛澤東的戰略遠見。
熬,要建立在深刻與遠見的認知上。
我們想做成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規律與時間周期,熬就是對這個規律與周期的認識、尊重與順從及戰略執行的堅持。
熬,是對機會的認識、尊重與順從、等待及積蓄。
熬,是對時機的認識、尊重與順從、等待及積蓄。
我們不僅要在戰術層面上熬,更要善於在戰略層面上熬!在更有價值的領域或通往更大價值目標的路上熬。
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善熬的人不多。
06
熬是精進
扎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深諳此道,他要求自己讀書,要一頁一頁地讀,不讀懂這一頁,不翻下一頁。
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余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看來他是反對浮躁、淺嘗輒止的找捷徑的做事與學習作風的。
「結硬寨,打呆仗」,是湘軍的基本戰術。曾國藩是一個「守拙」的人,從不相信取巧的事物。湘軍每開到一個新的戰場,無論寒雨,立即挖壕溝,一道加一道,直到讓敵人所在城堡圍得水泄不通。等到城內彈盡糧絕,然後輕鬆克之。
曾國藩就這樣,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贏世界上最聰明的仗。
推薦閱讀:
※你與想要的生活之間,只差這三個習慣(第二彈)
※談談我練字二十年的經歷③(定性篇)
※2018,堅持,看得見的自由
※寫給我熱愛的籃球
※能把跑步堅持到底的幾乎都是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