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專欄:你的慾望,生而合理丨2018新年寄語
2017年,我在Momself做了一百多期課程,寫了十幾萬字文章,多多少少也影響過一些人。我漸漸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我希望影響你們。
作為心理諮詢師,本來秉承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但就在這種隨性中,我逐漸認識到,是要有一種堅決的態度,作為底色而存在的。我有時覺得,那是人人都懂的常識,不值得一說,但有時候它又好像稀缺無比。不管怎樣,伴隨著傳播它的過程,我們做起了Momself這個號,並且越做越大。
2018年的第一天,我替我們團隊,把這種態度說得響亮一些。
我們想說:每個人的慾望都生而合理,想要什麼樣的東西,大膽去拿,同時為它承擔相應的代價。至於值與不值,當與不當,自己掂量。
說常識也是常識。有時顯得稀缺,是因為我們習慣於懷疑自己的正當性:「我可以嗎?我真的可以嗎?我怎麼可以那麼想?這是應該的嗎?」
我們用那些不存在的「規則」質疑自己。過去的一年,我寫過很多篇文章,歸齊是在說這麼一件事:很多人做選擇,往往先要判斷:這樣做,到底應不應該?好像必須拿到誰的「首肯」才會安心。按我的想法,這沒必要。
分明是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由規則定義一個應該與否?我的理解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做選擇,也許是不想付出代價,或者不想獨自一個人擔責任。只好請一個外部的什麼力量,過來人也好,專家也好,替我們做一個決定。而我一直說的是,別人的意見終歸是別人的意見,你自己想要的,你就去拿。
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作為一個寫文章的人,我常常也被別人看成規則的化身,問:李老師,你覺得我該怎麼辦?大到生涯發展,小到日常衝突。我永遠是說,我不知道,看你想要什麼。這是真心話,雖然不討喜。
他們說:「我想要的東西,萬一是錯的呢?」
我說:「就看怎麼定義對錯了。」
我當然理解他們的顧慮。一個人做一個決定之前,永遠都不知道潛在的代價有多大,有時候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壓力自然是大的。但這個壓力歸根到底是自己的,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規則。重要的是「我」要什麼,而不是什麼是「正確」的。
他們說,我這樣可不可以?我說可以啊。他們說,那樣呢?我說,也可以。他們說,你到底有沒有一個建議?——我的建議就是都可以。
有時候我被問得急了,說:「怕什麼?反正不會死。」
我堅持發出這種聲音。我們相信,這樣想會讓大家活得更好。
它並不是虛無主義,雖然聽上去有一點隨隨便便。有一些讀者,或許會據此嘲笑我沒有主張,這樣也可以,那樣也不會死。——但這恰好是我的主張。我的主張就植根於多姿多彩的,每個人的慾望深處。「這樣也可以,那樣也不會死」的世界,不見得是清心寡欲,也可以生機勃勃,如離離的原上之草。
想一想,每個人都大大方方過自己的生活,這個世界是不是很可愛?
不是說沒有問題。該面對的風險,該承擔的代價,一樣都少不了。做出選擇的人——無論選擇哪一邊——保不齊都有一天被當初的選擇所傷,悔恨無比。但在悔恨的同時,總算可以坦然說一句:「至少這曾經是我要的。」
看上去沒有很大的不同,但就是這說法上的一點點不一樣,已經足以在人們內心塑造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繼而做出不同的選擇,繼而又製造出不同的外部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充盈。這是Momself想要促成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還沒有完全到來。Momself的關注者多數是女性。對她們來說,面對自己的內心,承認自己的追求,尤其困難。原因眾所周知,在她們的環境里,有太多的「應該」與「不該」了。
你怎麼可以那樣想?
沒有像你這樣的。就算不為了自己,你也必須考慮XXX……你天然的職責就該是。
——不對,必須,不能,應該。所有這些都對,但都是別人的聲音。在別人的價值體系里成立,那又怎麼樣?你是你,你首先是你,你永遠是你。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見證了一些人改變的過程。她們去嘗試不一樣的選擇,頂著那些可能伴隨了她們很多年的聲音——真實的,想像中的,過去和未來的,自我懷疑的。改變的過程並不容易。但她們選擇讓自己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有些聲音暫時無法消失,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對它的態度。
並非藐視規則,更不是不理會別人的看法。想服從的話不妨服從,常常也會因為主流的意見而修改自己最初的主張。但心裡很清楚:「我這麼選,不是因為天經地義如此,只是我權衡了這時的利弊,選擇了順應而已。」
哪怕多一個人這麼想,也是好的。
我曾經覺得,這種想法只是聊勝於無。但現在我想,這種心態上的微妙調整,恰恰纔是改變所需要的關鍵過程。「規則」這東西,究其本質,是大多數人心裡共同想像的產物。多一個人意識到,生活是可以選擇的,對其他人來說,做選擇的壓力就會減輕一分。然後更多人就會更容易看到不同的選擇。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會逐漸加速。剛開始很慢,最終會像潮水一樣不可阻擋。
我們終將邁入一個更自在的世界。
前幾天跟我的合伙人崔璀討論2018年的計劃。我的想法是,Momself在2018年,要把我們想講的東西反覆講,用力講。至少要讓一百萬人聽到,改變其中一萬人的生活,再改變十萬人對生活的態度。——過去我不大有勇氣把這些想法說出來,現在我想,反正想要這個結果,不如更堅定一些。
這是我的一個改變。說這話的時候,其實心裡也有點擔心,總覺得不「該」早早地誇這種海口。但適度的不舒服,可能也是改變的必經之路。也許當我這麼說了以後,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支持呢?何況,這麼說了也不會死。
感謝各位2017年的陪伴。2018年,我們一起改變下去。
推薦閱讀:
※據說,10個抑鬱9個會失眠
※一個26歲的人,怎麼樣算是徹底失敗的。?
※心煩的時候怎麼辦?
※女朋友教師資格證面試5次沒過,想自殺,本來就有點抑鬱症,我該怎麼辦?
※被女朋友教訓 我沒有恥辱心,求解疑答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