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道 | 唯有緩,才得見純粹

【陳芯宜】

與其說

《行者》是一部紀錄片

不如說是一份禮物

我想與觀眾分享這十年的感動

紀錄片《行者》是台灣導演陳芯宜以十年歲月記錄台灣無垢舞蹈劇場(以下簡稱「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透過她的日常,無論生活中的動與靜、常民廟宇間的觀察、台下竭儘力氣的排練、台上如儀式般的演出、自然荒野中的舞蹈電影,體現出不僅是舞蹈的美學本身,更是對天地生命更深沉的哲思。

本片獲201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唯一台灣入圍」、20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入圍/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於2015年4月10起在台北華山光點、國賓長春、松菸誠品三大院線上映,口碑熱映三個月,創台灣藝術紀錄片里程碑。

無垢主創成員參加第5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現場

關於台灣無垢舞蹈劇場介紹,請您點擊以下閱讀鏈接:

看道 | 如詩的緩行、空緩的美學——無垢舞蹈劇場 選題篇

看道 | 當代的大巫——無垢舞蹈劇場《潮》觀後心得 選題篇

紀錄片《行者》視頻詳見如下閱讀鏈接,歡迎您點擊查閱:

紀錄片《行者》DVD封面

《行者》上映記事

拍攝製作時間:2004年——2015年

上映日期:2015年4月10日——2015年7月1日

上映地區:台北市

上映戲院:三家劇院(華山光點、國寶長春、松菸誠品)

紀錄片《行者》導演陳芯宜感言 2015年2月12日 上映前58天

我是陳芯宜,電影《行者》的導演。

2000年的時候,我在國家劇院第一次看到無垢的《花神祭》,當時的我買不起很貴的票,只能坐在劇院三樓,雙手扶著欄杆往下看,雖然距離那麼遙遠,我卻深深地被觸動了。

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在排練現場

當舞作結束在心經的頌念聲中時,我的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後來,國家文藝獎找我拍攝,我立刻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舞蹈類的得主——林麗珍老師。沒想到這一拍就拍了十年。

當時的我,正遇到創作瓶頸,也對於什麼是美、什麼是電影、什麼是藝術、什麼是人生,有非常多的疑問。開始拍攝林麗珍老師以後,我看到了,並且驚嘆一位真正的藝術家該有的高度、以及對創作的態度。

紀錄片《行者》拍攝初期和末期林麗珍老師訪談片段

我覺得藝術家的作品,就像一陣煙,有許多形狀和顏色,表面上我們只看到那些煙,或自己被籠罩在煙霧裡。但我很好奇他是怎麼生火的?他的火種在哪裡?我渴望往深處去追尋,希望能夠找到藝術家的本質,我想這同時,也會是我對自己創作的反思和反省。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十年的累積,透過林老師的日常生活,我看見舞蹈最初的原點。無論是生活中的動與靜、常民廟宇間的觀察、舞台下竭儘力氣的排練、舞台上如儀式般的演出,想表達的不僅只是舞蹈的美學本身,更是對天地生命深沉的哲思。與其說行者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份禮物,想與觀眾分享這十年的感動。

《行者》是獻給所有在這個世界裡面,覺得自己不斷被消耗、而找不到力量的人。

紀錄片《行者》首映會

紀錄片《行者》導演陳芯宜感言 2015年4月18日 上映一周

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

《行者》上映以來,每天都奔波於三家戲院之間,還有大大小小的瑣事得處理,精神與身體都很累。下午一陣忙亂的時候,接到鄭有傑導演的電話,他說剛看完電影,一定要親口跟我說謝謝。電話那頭略帶哽咽的聲音,一聽我眼淚瞬間也掉了下來,於是兩個人在電話的兩端哭著互相道感謝。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對我來說這通電話來的正是時候。這幾個月、乃至這個星期以來,僅靠著意志力在那,不太敢鬆懈。有好幾日忙到深夜回家時,一個人開著車晃著、或走在無人的街道,想哭一哭沉澱卻也硬到哭不出來,感覺空了。今天有傑的聲音好像就這樣打破了那個東西,超越了電話兩端的距離,心就這樣想通了,於是終於有了破口可以好好苦一陣子。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謝謝有傑溫暖的文字、也謝謝這星期以來,所有支持這部片的觀眾,每每在戲院看到那發光的眼睛、含淚的臉龐、在粉絲專頁的留言與分享、或在戲院外與認識的你我的擁抱。超越語言的眼神交會,都帶給我許多許多,像是回到十年前的初衷,那個起心動念的開始。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紀錄片《行者》導演陳芯宜感言 2015年4月20日 上映十日票房破百萬

十年來,很多時候是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一位朋友在分享《行者》的文章中寫到:「我們習慣把時間當成量詞,但那些數字後的孤單、懷疑、摸索、停滯,通常說不出口。」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這幾天,我又想起2002年拍攝的一位研究語言、閩南語字/詞源的老教授吳守禮,當時已九十四歲的他形容自己:「就是憨人,憨人憨憨地做、惦惦地做。」如此高齡而得到總統文化獎的他又說:「得獎、高興、但不動心……都已經是快死的人了,只想多做一點研究留下來。」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七十歲時候的他,潮州街的日式木造老家因為要改建而招致無名火,研究的手稿、資料,瞬間化為灰燼(這台灣特有的無名火,也燒過林麗珍老師的新店老家,以至於早年影像也付之一炬)。於是吳守禮教授就從七十歲開始重寫,寫到九十二歲,完成國台大辭典、閩南/台語字典,但他還是沒有停,繼續做。片名《日息》,結尾時我寫了一小段字幕:「我聽見了時間移動的聲音,在堅持了九十四年的每一天。」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十年來,一個人的很多時候,得面對很多人的關心:「吭?還在無垢?還沒結束?」、「就先隨便剪一個東西出來,快點拍劇情片吧」、「要上院線,這樣的藝文紀錄片很難」、「募資?大家對募資已經疲乏了」……這些話都是為我好,但我很慶幸自己選擇記錄的人,都是真切的傻子,這安定了我的心。能好好凝視他們,是我這輩子很幸福的事情,就算今天片子做不出來,或者成績不理想,我依然不後悔走過這一遭。

無垢演齣劇照

如今票房破百了,直到這一刻真的真的也沒想過有這樣的一天(直至直到上映前夕,都還忐忑不安到底有誰要看這樣的片)。這代表很多人真的願意進戲院感受、也願意口耳相傳在其間的觸動。最後還是想到吳守禮教授面對所作的研究時說的一段話:「就像一顆石頭,要欣賞才有價值,如果沒人要利用,他就只是一顆石頭。」

《行者》繼續走,一步,一步。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紀錄片《行者》導演陳芯宜感言 2015年5月1日 上映第四周

《行者》上映邁向第四周,票房本周可突破兩百萬。繼上周花蓮包場後,五一連假開始跑台南、高雄、太中、台東了。看似蒲公英種子乘大家的願,開始飄散生根,但實際上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兩周前寫了一篇破百萬感言,來到現下的我,在想什麼?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隨著下周唱詞明顯變少、放映時間變冷門,我想到七年前《流浪神狗人》(陳芯宜導演2007年上映的電影作品)上映時寫的最後一篇導演手札(2008年4月3日:就這樣結束了嗎?)

「就這樣結束了嗎?」做完在絕色戲院的最後一場映後QA,我一個人走在西門町,天還飄著細雨,心裡浮現這樣一個問句。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今天的觀眾跟前幾日一樣的熱情,我深刻感受到大家對《流浪神狗人》的喜愛,越是這樣,也就越難離開。很多人不解也不敢相信,「這真的是這邊的最後一晚放映嗎?這真的是這邊的最後一場QA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大家一樣地不解也不敢相信,觀眾的溫度仍然存在,爲什麼不給我們多一點機會呢?如果是我們的電影拍得不好,我想我們會默默承受,但是這部片真的是花了我們好大的心力啊,看過的觀眾們都是笑著走齣戲院的啊,那,可以多給我們一點時間跟機會嗎?我想我是有點沮喪。於是今天下午緊急發了一封E-Mail給所有的朋友,請大家大力推薦,或以實際行動支持,讓口碑正在發酵中的《流浪神狗人》別淹沒在商業大片中。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一邊寫著信,我一邊忍不住想著:片中的水蜜桃、狗狗、義肢、手、人、甚至是神(像),都是有等級的、有價碼的,而現實社會中,電影也是。那《流浪神狗人》的等級,價碼到底在哪裡呢?花了十年醞釀、五年書寫、兩年籌備執行完成,全部工作人員和演員雙倍甚至三倍的精力,這是價碼嗎?還是它就是只值一個星期上映的價碼呢?對於其中的機制,我想我是不懂的吧。為了避免我繼續鑽牛角尖之類的,我想我還是要再多多學習片中牛角的精神。

紀錄片《行者》外景拍攝片段

只是難免的,最後一場QA完後,心情是有點複雜感傷的,一個聲音說:」說再見的時候到了,要讓它去,往你的下一步走。」另一個聲音說,「但是我們真的很認真花了很多心力啊,看過的觀眾也很喜歡啊,爲什麼不給我們多一點時間跟機會呢?」說再見談何容易?就像自己生了一個小孩,眼看他還是有一點機會的,卻被整個大環境給犧牲了,是同樣的心情吧。

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於演出後與眾舞者合影

如今,七年過去了,《行者》一樣艱辛。前方如懸崖沒有路,就只能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腳下的土地在你踏下的那一刻,才會長出來。

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

如果你已經看過,並從中觸動了些什麼,請帶動你的朋友進戲院吧。如果你還沒看過,請把握機會,口碑的延燒並不保證映期。如果你所在的縣市沒有上映《行者》,我們需要在地的組織與朋友主動發起包場,與我們一起寫歷史。同時也由衷感謝各地眾多的行者,一起促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務。鞠躬!

「未完待續」

特別鳴謝

以上內容均選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更多資訊請關注公眾號,佳旭影視,(微信號:jiaxuyingshi)

本文同步平台

網易號:看道

今日頭條:看道

天天快報:看道

新浪ID:佳旭影視

大魚號:佳旭影視

推薦閱讀:

芭蕾舞者的一整天的時間安排?
後搖可以用於舞蹈嗎?
如何評價AOA的舞蹈?
如何評價京城苗寶寶?

TAG:中國文化 | 舞蹈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