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節日的跨文化傳播
04-24
近日,在各大新聞平台上看到日本超市中掛出「迎中秋,慶國慶」招牌,推出種種促銷活動,感慨良多。恰好和老師最近布置的「跨文化傳播」的作業特別貼切,由此想到跨文化傳播似乎和經濟的交流發展也是如影隨形,密不可分。
如今,隨著中國的經濟越來越發達,中國人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為了更好的招攬到中國遊客的生意,世界各國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對中國的文化進行研究。一方面,出於對招攬中國遊客、發展當地經濟的考慮,同時,也成功的讓更多的國家和他們的人民了解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和傳播。比如說中秋節,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目前關於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中秋最初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祭祀活動,而二說則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秋」字在古語中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古時候,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則是古人在秋收中遺傳下來的習俗。而如今的中秋節,則更多體現了「闔家團圓」的味道,也是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在唐代,日本遣唐使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不僅帶去了中國盛唐時期的經濟發展之道,同時也帶回去了當時盛唐的文化。「中秋節」就是很好的例子。中秋節在日本被稱作「月見節」,就是在盛唐時期中日交流的產物之一。
如同現在正走在偉大復興之路上的中國一樣,盛唐時期的中國,發達的經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外來人士來接觸和學習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也因此傳播到了日本及更遠的世界各地,同時帶動了世界各地經濟的發展。恰恰說明了經濟對於文化傳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文化傳播與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例如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等,都是非常成功的通過文化的傳播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例子,同時也增進了跨文化民族之間人民的了解,發掘出很多共同的價值取向,為長期求同存異的發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當然,在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外來文化和與當地文化互相融合一定有一個過程,這也提醒了我們,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去關注當地的風俗習慣,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發展經濟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化更好地融合,更有效地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從唐朝的 「絲綢之路」,再到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這些都是特別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學習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