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謀於眾
俗話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為何那麼說呢?因為想成大事的人,心中肯定有一定的想法,眼光跟見解。想做一件大事時,如果聽這聽那的意見,思想就會出現動搖,這樣會影響你的決定,所以應該相信自己原本的決定。
成大事不謀於眾的原因還有就是,避免一些機密泄露出去。很多重要的計劃跟決定,多個人知道就多一份的危險。特別是別與自以為是的小人商量。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是謀事的另一種情況。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去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
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第二是人多心雜,也會出現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壞事。秦孝公時,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於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後和他們共同享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於俗人,欲建立大功大業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
一般來說,胸懷大志的人由於人生目的和知識見解與普通人有很大距離,有些事他不和普通人商量,應當說是正常的。成大事者不謀於眾,對於其它人雖然不與人商議,在他本人卻必是深思熟慮的。另外,他必須確實具有成大事的謀略和能力,他心中的計劃還必須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僅僅是自以為了不起,自大狂妄,那只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有,即使願望是好的,行為有人支持,但計劃脫離實際,雖然雄心勃勃,也必須放棄幻想。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的情景。當時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於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後和他們共同享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於俗人,建立大功大業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能使國家強盛,舊的章法便可換一換。」
當時有個叫甘龍的大臣立即反對,他說:「一點也不對,舊法度官吏熟悉,民眾習慣,大家一起正好相安無事。」
商鞅回答說:「平庸的人安於現狀,平常的讀書人局限於自己的見聞,這兩種人只能守著現在的攤子,實在不值得跟他們談現實和他們知識之外的事。有智慧的人可以為國家制訂新的法規,平庸的人只能看守現存的局面;賢明的人能更改制度,無能的人只能拘泥於現狀。」
商鞅這一套見解可能太狂了點,但確實是既深刻又合實際,說出了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道理,又合實際,所以他在秦國的變法就成功了。
一般來說,胸懷大志的人由於人生目的和知識見解與普通人有很大距離,有些事他不與普通人商量,應當說是正常的。正因為這樣,社會才會進步。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起義前當長工時說:「夥計們,將來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陳勝說的是實話,表明他不甘做奴隸,要做一番大事業!
長工夥伴譏笑他,他嘆道:「唉!小燕雀哪裡曉得鴻鵠遠走高飛的志向呢!」陳勝這裡表現的就是一種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情緒,因為他和他的長工夥伴在這一點上談不到一起,只有各走各的道。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對於當事人來說,雖然未與人商議,在他本人卻必是深思熟慮的。另外,他必須確實具有成大事的才幹和能力,他胸中之謀還必須合乎事物發展的道理。如果僅僅是自以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那只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推薦閱讀:
※科學家研發痤瘡疫苗:痘痘徹底拜拜
※我們這樣獨立思考的人更容易遭人嫉妒
※沒錯,你的焦慮只是一種無聊……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要有態度
※心態|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
TAG: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