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寶寶體重你知道怎麼估算嗎?
懷孕後,准爸媽們都很在意腹中胎兒的生長情況,而且在分娩前準確估計胎兒體重,有利於採取正確的分娩方案,提高母嬰的安全性。於是作為重要參考指標之一的體重,成為了很多准爸媽關心的焦點。胎兒在腹中,我們摸不到、碰不著,想測量他的體重是比較困難的,到底醫生是如何估計胎兒體重的呢?
方法1:觸診估測法
通過測量宮底高度和腹圍來估計胎兒體重,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
公式:胎兒體重(克)=宮高(公分)×腹圍(公分)+200
宮高和腹圍的丈量辦法為孕母親排空膀胱,平卧位,用軟皮尺丈量。從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宮底中點的弧形間隔為宮高,在臍水平處丈量腹部周長為腹圍。若胎兒先露部位已入盆,且方位比照低,公式選用+200;若胎兒先露部位未入盆,公式則可酌情不加200。
但是因為遭到腹壁厚度、子宮張力、羊水量、胎位等多種要素的影響,這種辦法估量胎兒體重不行精確,但是能夠作為臨床挑選運用。
方法2:超聲估測法
超聲測量估計胎兒體重比臨床觸診估計客觀、受影響因素少,並且應用超聲技術估計胎兒體重,操作方便,對母、兒均無損害。超聲手段估測胎兒體重通常是準確可靠的。一般預測體重與出生體重之差≤250克,有較大誤差的常常發生在較大或較小出生體重兒。
雙頂徑(BPD)
雙頂徑是指胎兒頭兩頂骨隆突間的距離。位置約為兩側太陽穴上方最寬處骨頭之間的長度。隨著孕周的增加雙頂徑逐漸增大,孕足月時平均值約為9.3厘米,在分娩的過程中胎兒的頭部通過產道的最大徑線就是雙頂徑。
腹圍(AC)
腹圍是指測量胎兒肝臟及胃部所在平面的腹周長度。胎兒腹圍主要提示胎兒腹部的發育情況。胎兒腹圍偏大,表示胎兒比較胖,胎兒腹圍偏小,表示胎兒比較瘦小。
股骨長(FL)
是指胎兒大腿骨的長度。醫生利用B超(或彩超)給孕婦作孕期檢查時,常用它來觀察監測胎兒發育的情況。
頭圍(HC)
頭圍是指繞胎頭一周的最大長度。一般頭圍就是從胎兒「前額的鼻根部」到「後腦的枕骨隆突」繞一周的長度。
這幾個參數分別隨著懷孕周數而增加,因此綜合之後可以得到一個預測胎兒體重的公式。
公式1:胎兒體重(克) = BPD(厘米)×900-5200
雙頂徑法測量的準確性尚可,但BPD的測量準確性往往受到胎頭位置和胎頭入盆與否的影響。若胎頭位置低,則不能測量到雙頂徑的標準平面從而影響胎兒體重的估計。
公式2:胎兒體重(克)=1.07×BDP(厘米)×BDP(厘米)×BDP(厘米) + 0.3×AC(厘米)×AC(厘米)×FL(厘米)
多參數指標對胎兒體重的估計比單參數指標準確性提高,而其中腹圍尤為重要。在妊娠晚期,胎兒體重的增加主要與脂肪的堆積及肝糖原的儲存有關,體現在超聲測量中,即腹圍增加。因此,胎兒腹圍與胎兒體重有關,腹圍能較好地反映胎兒體重情況。
以上計算公式僅為估算,並不代表嬰兒出生的實際體重。預測胎兒體重的目的在於要及早發現胎兒發育上存在的問題。一般來說,出生時的實際體重與預測體重會有正負10%~15%的誤差。用這些方法了解寶寶的體重,最好等到懷孕的中後期,測出的指標相對準確,對寶寶的生長指標也能有個較好的衡量。
胎兒的體重是不是標準,是以什麼作為指標的呢?孕媽媽肚子里寶寶的體重,是需要跟相同周數的胎兒相比較的。懷孕的周數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平均值。胎兒的體重差異範圍本來就非常大,其實只要誤差在前後兩周內的預估體重內,都是可接受的範圍。
溫馨提示:胎兒的體重和孕媽媽的營養狀況息息相關。如果孕媽媽的膳食不合理,加之挑食、偏食、忌口等原因,則可造成營養素的攝人不足,使胎兒體重低於正常。因此,孕媽媽應注意增加營養,特別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以保證胎兒先天發育良好,這是優生的重要環節。當然,孕媽媽營養也不能過量,否則體重增加過快,胎兒過長,也會增加孕期負擔和分娩中的困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