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日」:初級社會化的失敗者

近日,建軍90周年閱兵及《戰狼2》的火熱,使得國民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高漲,加深了中國人的認同感。但是,一則微博卻引起了憤怒與熱議,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4個「精日」身穿二戰日軍制服,趁夜在著名抗日遺址、愛國教育基地四行倉庫拍照留念,惡毒褻瀆烈士英靈,令人髮指,求擴散!」許多人對「精日」的行為感到憤慨的同時,又會產生疑問,「精日」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群體?

「精日」指「精神日本人」,是精神上已經把自己視同為日本人的人群。這類人中有些的極端者崇拜日本到了仇恨自我民族,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恥。「精日」反映了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認同以及對外民族文化的盲目崇拜,實質上反映了個體社會化的失敗。

在社會學家看來,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社會化就是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並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著生活技能、職業技能、行為規範以及生活目標等的社會化。

行為規範的社會化是社會化的核心,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徵的關鍵,包括政治規範、法律規範、道德規範和角色規範的社會化等內容,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個體只有在遵循相同行為規範的前提下,社會才能維持正常運行,共同的社會目標才能實現。「精日」之所以做出這種褻瀆英靈的舉動,在於未能完成行為規範的社會化,沒有產生社會所遵循的共同價值觀念,缺少對自身所處社會的角色認同,可以說是個體社會化的失敗者。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個體社會化的失敗呢?這就需要首先了解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學上一般將社會化分為五種類型,初級社會化、預期社會化、發展社會化、逆向社會化以及再社會化。

發生在生命早期的初級社會化,旨在學習語言和其他認知技能,將社會的文化價值規範和價值標準內化,正確評價他人的角色及觀點;預期社會化則是以學校為主要中介個體學習未來將要扮演的角色。從照片上來看,雖然四個人的面部被打上了馬賽克,但是可以發現均皮膚白皙,身材瘦小,考慮到其微博的言語特點可以推測他們年齡在20歲上下,很有可能是在校學生或是剛工作不久。可見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單純,並且是在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生活環境相對優越,至少是中產階級家庭。我們可以設想他們的生活場景,衣食無憂的生活下,忙碌的父母只是關心著他們的學習成績甚至是壓根沒有關注過他們,閑暇時間更多泡在電子遊戲或是與網友一起探討日本的生活。可見這四名「精日」應該處於初級社會化已經完成,預期社會化正在進行的階段。

在初級社會化階段,道德社會化是初級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階段中父母作為社會化早期的權威人物對於個體是非觀念、社會規範及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個體在行為上表現出的「好」與「不好」全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然而在這方面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這四名「精日」的父母未能通過懲罰或獎勵等行為幫助其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及社會規範,當個體進入預期社會化階段,家庭對於個體的影響開始減弱,而更多開始接受學校及同輩群體的影響。學校作為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由於學校教育過於重視應試分數而忽略了社會化教育以及單純依靠說教灌輸行為規範,導致個體在預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缺乏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等行為規範的學習,從而產生對所處社會的行為規範缺乏了解及認同的問題,個體則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其所認同的行為規範,這時同輩群體的影響對個體具有突出的引導作用,當作為個體的「精日」聚集在一起,在相互的影響下就容易產生背離主流行為規範的現象,導致個體社會化的失敗。

「精日」群體挑戰了社會道德觀念的底線,違背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但是社會學認為通過再社會化這個過程,存在個體轉變的可能。所謂再社會化是指全面放棄原已習得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重新建立新的標準和行為規範的過程。促進個體的再社會化一是開展再社會化教育,「精日」群體大多處在青年時期,剛剛結束初級社會化,尚未完成預期社會化,也就是說仍有重新學習社會共同價值觀念等行為規範的可能。通過減少同輩「精日」群體影響,斷絕大眾媒介特別是互聯網不客觀信息,使得個體能夠重新學習社會價值觀念,遵循相同的社會規範。

二是建立懲戒機制。這件事不禁讓人聯想到前段時間,兩名中國遊客因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時擺出納粹禮手勢被拘捕的事件。《德國刑法典》第130條規定,以擾亂公共安寧形式公開或在集會中對納粹黨執政期間暴行、專政予以贊同、否認其存在或為其辯護,並因此侵犯受害者尊嚴,將處3年以下監禁或罰金。而我國法律缺少相關對於違背社會共同價值觀念的懲罰措施。如果我國能有針對「精日」行為做出懲戒的法律,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該行為的發生。

三是加強行為規範社會化教育,「精日」的出現在於學校教育中的行為規範社會化教育缺位,使個體未能形成符合社會共同的價值理念。學校應通過社會實踐教育改變單一的灌輸模式,使個體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社會共同價值規範產生的合理性,從而產生遵守的自覺性。

社會化是貫穿個體生命的一個長期過程,只有認知個體的社會化發展規律並採取合適措施促進個體的社會化才能避免更多社會化失敗現象的出現。

推薦閱讀:

「冰花男孩」:為什麼讀書是你唯一出路
張楊導演,我愛你 這10部電影
中國為何出不了阿米爾汗
我為什麼說海底撈的危機公關並不是一個好案例!

TAG:社會學 | 網路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