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科普:兒童用藥的十大誤區

近日,《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在北京發布,白皮書指出,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調查發現,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成人的4倍,兒童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造成的藥物性損害更嚴重。

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隱藏的是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用藥。孩子的身體是脆弱的,一旦用藥不當,輕則病情加重,重則致殘甚至死亡。

誤區一:用果汁服藥

很多家長用果汁給孩子送服藥物,或者吃藥後立即給孩子喝果汁、吃水果。這其實並不好, 因為果汁中大多含有維生素C和果酸,這些酸性物質會導致一些藥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影響藥效;另外,在酸性環境中,有些藥物的副作用還會增強。國外臨床藥理學家已經確認,有近50種藥物會與果汁發生反應。例如,柚子汁、橙汁和蘋果汁會抑制部分抗過敏葯和抗感染葯的功效。因此, 建議使用溫水送服藥物,服藥與喝果汁、吃水果時間最好也間隔1小時。

誤區二:喂葯時加糖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服藥或為掩蓋藥物的苦味,常常在服藥時加些糖。其實,這種服藥加糖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糖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鐵、鈣等元素和雜質,一旦與藥液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相結合,就會起化學反應,這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此外,糖還可以干擾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熱葯的藥效,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因此, 家長要掌握正確的喂藥方法,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吃藥並給予表揚,儘可能讓其主動吃藥。

誤區三:吃膠囊時剝去溶衣

膠囊的外殼有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區分「外形」。 用膠囊裝的葯一般都是對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顆粒,或者是口感不好、容易揮發、在口腔內容易被唾液分解、容易吸入氣管的葯。把這些葯裝到膠囊裡面去,是為了保護藥物的藥性不被破壞,同時也保護了消化器官和呼吸道。因此, 服用膠囊時建議整粒吞服,不要剝開服用。特別是腸溶膠囊。

誤區四:孩子不吃就強行灌藥

父母齊上陣用筷子撐開孩子嘴巴或捏著鼻子,在孩子的哭鬧聲中強行灌藥, 這樣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感,孩子掙扎後很容易嗆著而導致誤吸,隨著孩子的吸氣而將藥物吸入氣管輕則引起吸入性肺炎,重則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險。在喂葯的過程中, 家長可以藉助一些喂葯工具輔助給孩子喂葯,如葯匙、藥物滴管、針筒型喂葯器等,都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服藥。

誤區五:給孩子吃成人葯

有的家長會給兒童服用成人葯,並按成人劑量減量使用。其實,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按成人減量給兒童用藥是不科學的。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許多臟器發育還不完善,腎臟、肝臟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用藥時要考慮孩子的生理特點,切不可將大人的葯給小兒隨意服用。兒童專用的藥物,從病理、副作用和口感上都更加適合孩子,有些藥物確實沒有兒童專用的劑型,這時候應該讓醫生來判斷能不能給孩子用。

誤區六:濫用退燒藥

發熱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癥狀,其實它是機體的一個免疫增強過程,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當然,過高的發熱是有害的,若體溫過高,甚至超過40℃,就可能誘發高熱驚厥等不良後果。因此, 建議在患兒體溫超過38.5℃時,適當使用解熱鎮痛藥物,但一天不能超過4次用藥,每次間隔至少4個小時。

當前適用於小兒解熱鎮痛藥品種劑型相對較多,除少數為單方製劑外,大多數為復方製劑,若對製劑成分了解不夠,易造成該葯的重複應用而使藥物應用過量,因此要避免濫用,目前,經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使用安全性高的退燒藥是兩種經典口服藥: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有適合兒童使用的口服液或滴劑,水果口味。

誤區七: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並不是隨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 嬰幼兒服用維生素A,如一次劑量超30萬國際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維生素E過多會導致出血傾向;此外,維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誘發尿路結石等。因此, 如何正確評估孩子是否需要服用這些維生素,要交給專業的兒科醫生來進行評估,切不可盲目給孩子補充維生素。

誤區八:濫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將增加抗生素耐葯的幾率,導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時,抗生素不再起作用,因此,要避免抗生素的濫用。但在就診時, 醫生若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並且開了抗生素,就應當遵醫囑足量足療程服用,而不應當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絕。

誤區九:隨意用藥、頻繁換藥

有些家長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無所謂,結果治病效果欠佳;還有些家長在給寶寶治病時耐不住性子,一種藥物才用幾天,甚至幾次,因見不到明顯效果,便認為該藥效果不好,於是頻繁更換藥物。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建議家長應遵從醫囑,嚴格按照醫生所開的用法用量,不要漏服或加量服用,治療效果不佳時應在醫生診治後調整治療方案,家長不可給孩子頻繁換藥。

誤區十:擅自分享處方葯

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媽媽之間分享處方葯的事兒。雖然有的疾病相同,但每個人用的葯卻可能差異很大。一些人聽說別人的藥物效果好就想換藥,還有的人自己買了口碑好的藥用,效果卻不如別人顯著,甚至出現明顯的副作用。這是因為藥物是否會發揮出理想效果,與用藥者生理、疾病情況等很多因素有關。 如果真想用同一種葯,也要請醫生檢查,讓醫生來作判斷。

來源:大河健康網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點個贊吧! ? :)

微信公眾號:心無止境


推薦閱讀: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workflow流程?
32件換季好物|溫和護膚品,保暖好看的衣物,還有讓夢都變甜的香薰
四大維度,全方位剖析APP「分享功能」
早安分享

TAG:兒童教育 | 分享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