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老師,希望您收回對紀錄片《鏡子》的指責和質疑!
尹建莉老師:
您好!
您是我在家庭教育行業,我比較佩服的一個老師。看過您的書,很多觀點不謀而合。然而今天看到您的原創《央視拍的這部【三集片】,讓無數家庭羞愧,可惜有點坑》(武志紅公號轉發),真心感覺您對《鏡子》紀錄片,教育機構的指責,有失公允。
在這篇文里,您從「不認同機構對待孩子的方式」到「懷疑培訓學校商業炒作」以及「機構和媒體的關係」,看了之後,著實讓同做家庭教育培訓的我心寒。
我認同你文里關於「教育」本身的看法,但卻不認同您對片中機構的各種評判甚至懷疑。您從三個方面抨擊這個培訓機構:
第一方面:「培訓機構」與「問題少年」之間的關係
對於機構對少年的做法,您提出了這樣的幾個質疑:
質疑一:為什麼接受培訓的主體是孩子,而不是家長?
我同樣認為:需要教育的首要是家長!
然而從各種現實情況來說,培訓機構能做到讓這些毫無「家庭教育」意識的父母參加6天的學習,已經非常不易。片子中家明的父母如何看待這件事?爸爸以工作為由想不去,媽媽覺得老師的太誇張,爸爸根本就不相信老師說的——孩子的鑰匙在自己手裡。
看得出,如果不是孩子,他們永遠不可能進入家長課堂。這些家長,跟天天看您書和微博的不一樣,孩子都已經這樣了,他們還茫然不知。所以如果沒有孩子為入口,他們怎麼可能有被「喚醒」的機會?怕是把家庭教育機構都當騙錢的。
我曾經就遇見一個家長,孩子上初二,醫院診斷重度抑鬱,需要靠藥物治療。但孩子不肯吃藥,媽媽很著急。聽人介紹找到我,當我跟她說:「需要學習的是你」時,她完全不知道為什麼,她原本的意思是怎麼來幫她孩子,能讓孩子吃藥……
所以,對於這樣的家長群體,批評之前,是否可以考慮一下實際情況,而不是想當然?
質疑二:機構軍事化管理是跟父母教育,本質上是一樣的方式。
確實,孩子被押送的場面,讓所有人心痛。然而,在老師與孩子並沒有建立信任感之前,對於叛逆心極重的孩子,很難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讓他走進一個他誤以為「不是人待的地兒」。想要一個人能夠有所改變,必要的時候採取一些非常措施並不是不可以。況且機構也說了,並不想這樣去接孩子。
菩薩尚有低眉的時候,更何況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方法,並不代表是一樣的「本質」。
關於「軍事化訓練」,我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可。因為這些孩子大部分確實有很多不良的習慣,適當的「軍事化訓練」、收掉手機,是為了讓孩子通過改變生活習慣,激發一些生活的動力,營造在營期的一個正常生活狀態。要知道這可是81天全日制的培訓,想一想這個時長,但凡做孩子教育的就知道,這是一個多麼艱巨的任務,而且是面對一群如此叛逆的青少年。
然而您為什麼不可以善意地理解為培訓機構在前期對孩子一些不得已的行為?
這樣的真實紀錄,反而讓我覺得這個培訓機構很「真實」,他們並沒有隻表現好的一面,而紀錄片也比較公正客觀的再現了這個過程。
為什麼您沒有看到:
——孩子們畢業典禮時的感動,和被激發後的創作;
【上一期孩子們的中秋晚會】
——139期新生在看到140期新生的聯歡會後,願意從心裡開始嘗試接受輔導機構;
——家明在聽到老師讀父母給他信時的痛哭;
——老師解讀澤清畫的時候,對澤清的理解,讓澤清震驚;
——心理老師後來一直跟蹤張釗時,對他「無理的向父母要錢」行為的理解;
——澤清在這個環境中因放鬆而表現出來的「孩子」的一面
這些孩子可以說,是非常有主見,否則他們不會如此叛逆。所以培訓機構對待孩子的方法,最終給孩子收穫 了什麼,不應該是外人的評判,而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這些也可以從他們後來的表現看出來,看到他們在家裡很難露出的笑臉……
然而您又認為:「有個別孩子覺得待在這裡也還不錯,那並不是因為這裡真的好 —— 只是比起更加惡劣的家庭環境來說,這裡稍好一些。」?
一個能夠讓孩子們最終敞開心扉說出心裡話的學校,難道做的還不夠嗎?
所以,您說:「培訓學校對孩子的正面教育效果幾乎為0」,是不是有點言過其實?
第二方面:「培訓機構」與「問題父母」的關係
這是由機構收費引發的質疑,讓我感覺真的是「莫明其妙」,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嗎?
質疑一:機構整個的運營和培訓思路是有問題的,是一個悖論。
只因,培訓機構向家長收取了約一萬元的培訓費,所以你認定這是純「商業行為」,並曲解機構和父母之間的「共識」。
澤清說的是沒錯「需要上81天課的是父母」,可是這現實 嗎?或者說,就算您,你能做到嗎?再或者您如果做到的話,您收費嗎?
不知道,您做一個家長的個案諮詢收費嗎?或者你的心理輔導老師收費嗎?您寫書收版權費嗎?……如果你們不是公益,為什麼要質疑機構收費呢?
按照這個機構孩子81天,父母6天的學習時長和內容來算,一個孩子平均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00,很高嗎?
在現在這個"知識付費」盛行的時代,有人在分答上回答1個問題,1分鐘幾十甚至 上百,這又如何定義?現在市面上兩個星期孩子夏令營就兩三萬,為什麼這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
如果機構是純粹 的「商業行為」,他們一個營完全可以收到三四十個甚至更多的孩子,統一用「粗暴的軍事訓練」來管理。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到20個孩子的營里,機構出的心理老師和教官配比很高。此外,機構也允許父母做好準備提前接孩子回家,比如家明。
難道僅僅因為廈陽爸爸掏不起錢,就覺得機構不該收費嗎?
培訓費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勞動付出嗎?廈陽爸爸不該為他自己對孩子的「教養過失」,承擔責任嗎?我們每一個學習家庭教育的人,不也是付出了很多學費嗎?
質疑二:6天的家長 培訓,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也許這是你定義機構行為為「純商業行為」的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父母和孩子什麼。
雖然我也認可,這家長課堂並沒有讓父母完全改變,但我覺得孩子能夠開始重回父母身邊,接近父母,父母可以重新看待孩子,這對於原有的家庭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如果沒有這樣的培訓,他們在一起的「對抗」可能會很長,並且可能 會產生難以挽回的結局。
「喚醒」是最難的,而這個機構已經做到了。他們不僅喚醒了家長,並且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了解更深了。
如果說根本上的「改變」,我相信沒有一個機構 能保證所有的人上完課(且先不說收費或上多久)就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成長,是從喚醒 開始,改變是在生活中不斷的覺察踐行,能改變多少,完全也取決於家長自己。別說6天,6年可能都改變不了。
您如此否定他人所做的努力,並做為「批判」的理由,是不是太苛刻了?難道是我想錯了,也許您的機構可以做到讓這樣的父母徹底的改變?
作為一個被公認的教育大咖,您教育父母對孩子寬容理解,可是為什麼對一個機構,卻如此的苛刻?
難道真實原因,是因為您覺得紀錄片宣傳了他們嗎?
所以,最後您懷疑的就是——
第三方面:「媒體」與「培訓機構」的關係
說白了,您覺得是培訓機構用央視做廣告的目的更強,我怎麼覺得是「莫須有」的感覺。難道各類媒體可以去宣傳您,但不允許這樣的片子里出現一個機構嗎?央視大概也不會傻到這樣吧?
探討教育問題,可以有很多角度 ,從培訓機構切入是一個角度,那培訓機構自然可以在裡面,為什麼不行呢?
您開篇指責這教育片「姍姍來遲」,可是沒有做這件事的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 ?
永遠沒有「晚」,只要「從現在開始」,這不也是我們經常跟家長說的嗎?
我想我們真心需要感謝的是,中國有這麼多有心的人在做這項最難的工作——喚醒和提升父母的成長意識。中國的教育,也只能從民間的力量開始。
你文末的一邊指責又一邊表揚,也實在是夠矛盾的。
您機構父母學堂輔導員的「謬論」,也值得提一下
同樣,基於您的這些論點,您機構的老師自然也是附和。但有些觀點,真的很不認同,不全說了,就提幾個
王璘:「理解和接納,變成了一種對孩子的單向道德要求。」
單從這句話,觀點上我認同,但對於片子的指責不認同。試問,這樣的大道理誰敢說,自己嘴中沒說過?就從這一點就證明張釗的父母沒有改變?不要對一個剛剛被喚醒 的父母有這麼高的要求好嗎?一切需要一個過程。
燕子:作為父母,自己生養的孩子不是應該自己最了解嗎?」
這句話實在不能苟同。現在的父母如果都了解自己 的孩子,那「家庭教育」還會是現在這樣的狀態嗎?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所以才會出現孩子這麼多的問題。
Jane:「他們告訴孩子: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我倒覺得,這可能才是孩子們改變的原因,那就是 —— 不要再期待父母改變了,想辦法自救。這或許還能讓自己艱難地活下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既然都是學過心理學的老師,我想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真的放棄了父母,他將來真的會活出自己的幸福嗎?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在渴望父母的愛。
從張釗最後對爸爸的測試,也明顯看出來,他想給爸爸一次機會,重新信任他們;澤明的暴力,也是為了父母能夠看見自己。
而你們是在主張孩子放棄父母嗎?
「為自己 的人生負責」,我的理解是:「如果不認同父母,但不能因為父母的做法,放棄自己。但同樣,我們也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無奈,他們只是因為自己也從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
這才是「教育」的正確方向,而不是放棄父母。
所以,綜上,我覺得您應該收回您的「指責」和「評判」。我想,這個機構的老師看到您的指責,紀錄片的製作者看到您的指責,他們一定很傷心。
我之所以說這些,因為我也做「家庭教育」,我為他們抱不平。他們不如您有名望和影響力,但他們都是在用心,為「家庭教育」盡著自己的努力。他們所做的一點都不比您少,甚至比您更多。
社會需要這樣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民間力量。願您能真正的支持!
——漠子
2017/5/23
推薦閱讀:
※夫妻美滿、家庭和諧、婆媳關係好的家庭是怎樣的?
※幸福的家庭是什麼樣兒的?
※八:神童。1,神童的定義與特質
※會不會因為不喜歡公公婆婆而討厭老公?如何避免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