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以下內容幾乎完整摘錄,因此較長。特標出粗體重點以及分段。
十三祖印光大師 :
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
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云: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元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噁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 現量,就是親自證實或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覺得它好,它就好 ; 心覺得它不好,它就不好。
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比量,就是用比喻來明白這個道理。比如做夢的時候的一切很真實,但都是心變化出來的 。
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已。 約現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約事理二門,辨明具造。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怎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釵釧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錘之緣,造成瓶盤釵釧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 已辦事理,復約名體同異,揀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四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識,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 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 已揀真妄,還約本有現前,折衷指點,以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離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云:「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 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本來是"理具",但因為"事造"而變得不同,"事造"即是"一念隨緣","理具"即是"十界萬法",用這個邏輯可以推出因果不虛。"事造所以理具"很好地解釋了"心凈則國土凈"。也可以解釋因分別心而起愛憎。
十一祖省庵大師
莫說西方為譬喻,(有人云西方是譬喻之說,乃誘引凡愚為善,非實事也。)須知名與實相應。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直 接 指 出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實 有,不 羅 嗦
十祖截流大師
所言妙觀者。觀經不云乎。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觀門。無不從茲流出。葢知作而不知是。則墮在權小。知是而不知作。必落魔外。作即空假觀。是即中道觀。全是而作全作。而是作是一念三觀圓融。故大集經偈雲。若入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智覺禪師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是本覺之理念。即始覺之智。故知正念佛時。始本會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超情越見。離句絕非。直捷圓頓。無過此者。除卻念佛外。豈別有妙觀可成耶。心 念 佛 ,即 見 佛,則 成 佛
九祖蕅益大師
乃更有要訣者。蓋莫切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也。夫栴檀不過世間木耳。燒則成灰。雕則成像。豈非隨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禮拜瞻對。朝夕在心目中。心外無佛。豈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則知極樂彌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極樂彌陀。心作心是。則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一切諸佛。心作心是。則知一切凈土。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凈因。育唯心凈果。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操此券而猶墮疑城。斷不可得。悟此訣而猶謂凈土法門。不至圓頓。尤不可得矣。是 心 是 佛,是 心 作 佛 。
唯心凈土者,直下自證,當體無心,即是凈土。如維摩經雲,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經文繁多,不能廣引。大約謂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凈土凈,法爾如故。此語豈非西方註腳。多有執心之士,卑此法門以為單接鈍根者,由於心外見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豈非心凈。心本含土,蓮邦豈在心外。故知約相非乖唯心,稱心實礙普度矣。念即是心,故念佛是心念,心念佛則心作佛,心成佛。
八祖蓮池大師
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則為佛法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錄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念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念極樂,至極樂。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於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體本空。念實無念。名真念也。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後教起中辯。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心佛眾生者。經雲。心佛及眾生。是叄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也。故云一體。中流兩岸者。娑婆喻此。極樂喻彼。始焉厭苦欣樂。既焉苦樂雙亡。終焉亦不住於非苦非樂。 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也。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意蓋如是。
六祖延壽大師
從心現境。境即是心。攝所歸能。他即是自。古德雲。若執心境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無別塵故。若執為一。遮言不一。以非無緣故。凈名經雲。諸佛威神之所建立。智者大師雲。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經雲。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眾緣所成。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它之力。方能移動。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又若執言內力。即是自性。若言外力。即成他性。若雲機感相投。即是共性。若雲非因非緣。即無因性。皆滯閡執。未入圓成。若了真心。即無所住。境是心現,以心念佛故,凈土即現。
?靈峰宗論? :「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二語,世爭傳之,不知以何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故十劫久成之導師,不在性外;心非緣影,無所不具,故十萬億剎之極樂,實在心中。惟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凈土即唯心凈土,所以不可不生。
凡夫眾生,略有所知,便我慢貢高,上根自負。又未深究凈土宗旨,故多好「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理,而不知此理全顯於極樂種種莊嚴之事中。若能深深反省,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心多虛假,污穢不堪。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唯心既不彰,自性亦未明。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自感「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如大師言:
超生脫死,舍凈土一門,決無直捷橫超方便;而生凈土,舍念佛一法,決無萬修萬去工夫。
觀祖師之言,知凈土自有所宗,無須以他宗玄理擬附凈土。往生凈土,願見彌陀,不礙唯心,無妨自性。凡夫眾生,若舍「西方凈土」而執「唯心凈土」。其心誠為宏博,而其害有不能盡言者。《龍舒凈土文》於此辨之尤詳,於吾人大有裨益。今引之於下,以資凈業成就。
故學修凈土,應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等玄乎之言拋向一邊,但歸西方,但念他佛,則可速出生死。「若以外求他佛為未達,則內執己心不達尤甚也。」如大師所言:「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生死凡夫,徒執玄理,有名無實,但是自欺耳。與其執於唯心自性,不如執於西方彌陀。或以為不著相,卻處處著相;以為破執,卻愈破愈執(以無執則無破,愈破則愈顯其執)。資生產業尚與實相不相違背,況乎極樂凈土耶?極樂國土,塵塵圓融,法法究竟,鳥語花香,眾寶莊嚴。彌陀非但不破,特立之以莊嚴凈土,以攝化有情,微妙功德,是真唯心。故欲破執者,只宜破穢土,而穢土正由自心所感,反觀即知自心未凈,則當舍自心而歸彌陀也。
?凈土十疑論? :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凈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凈土,先凈其心,心凈故即佛土凈。」此云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凈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凈土,喚作無生。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凈故即佛土凈。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凈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推薦閱讀:
※《中論》用谷去比喻八不緣起,應該怎麼去理解?
※密宗對大乘佛教的義理的發展有何貢獻?
※菩薩行者是佛教中最可悲的一群人嗎?
※四個問題?
※有佛緣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