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願你走出半生 歸來不是遺體

微信搜索關注本人公眾號:靜扯淡

最近,北京四中一篇初二女生的作文忽然網路爆火,連高曉松都大加點贊,尤其是其中的那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更是引起了很多成年人的共鳴。

這篇作文我也看了,作為一名初中的孩子,能夠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期待,而且小文章寫得有思想,也有文采,殊為不易。當然,其中很多警句其實是網路上早有流傳的,只不過她的語文老師並不了解罷了。比如老師批紅「此句尤為精彩」的「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其實網路上早有流傳,更有同名的書出版,「願你有盔甲也有軟肋」等語句也是如此。雖然對於孩子,不宜過於苛責,但是老師還是應該有一些冷靜和見識的,可以誇誇,但不宜過分捧殺。

該老師點評說,這篇作文「說出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想說的話」,但我卻覺得,如果人到中年,還總是說著少年般的話語,那就是「不經打擊老天真」了。

所以我重點想談的,就是那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樣的話,作為少年的美好願景固無不可,但如果成年人還這麼說,就有些天真和矯情了,總不能真當自己是「老頑童」或「天山童姥」吧!

我知道這樣說會有些煞風景,但人生畢竟不能總活在童話中,每一個階段的人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語境,峰迴路轉,事易時移,風景既然不同、體悟自然各異。

正當少年的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會改變,以為自己會永遠清澈、永遠鮮艷、永遠朝氣蓬勃下去,更以為自己會改變這個世界。但隨著少年子弟江湖老,經年塵土滿征衣的大多數人,終將會被這個世界所改變,甚至征服。難免會有破滅——「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總是會有妥協——「我們已經完全變成/二十歲的時候我們與之抗爭的東西」。

這裡並沒有孰是孰非,只是我們學會了微笑著跟這個世界、跟生活和歲月和解。當然,一定會有人選擇繼續抗爭,勝者會享王者榮耀,如成吉思汗,敗者會淪為悲劇或笑話,如堂吉訶德。但無論勝敗,都還是值得我們欽敬,這樣的人,因為稀缺,所以珍貴。但並不意味著,芸芸眾生中大多數人的命運,就是泯然眾人矣,認清生活的真相併且繼續熱愛生活,也是一種英雄主義。當我們走出半生,會發現,不單「歸來仍是少年」是一種奢望,甚至「歸來不是遺體」都已經是一種幸運。我想,少年離家去深圳富士康打工的許立志,應該也曾懷揣過許多夢想吧,可他卻在24歲那年的一個深夜選擇跳樓,如「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他曾在自己的詩中試圖回望已經走出的半生——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

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我想在草原上躺著

翻閱媽媽給我的《聖經》

我還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

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

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

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

對於有些人來說,半生已是一生。以至於在人生路上漸行漸遠的我們,總是會有「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的慨嘆。

一次同學會上,我就不無感慨地談起:「中學畢業後的第一個本命年,跟我同齡的一個要好的男同學沒了,第二個本命年,又一個要好的同齡女同學也沒了……」

話音未落,一名女同學趕緊讓我打住:「快別說了,太嚇人了,你不會又要到本命年了吧?」

學者朱學勤有一句話曾讓我深受觸動:「少年時猶如水漫金山,待大水退去,看清來路,方覺後怕,有多少死路,竟然在不經意間一跨而過。」當我們走出半生,能活著,並且健康,已是最大的僥倖。

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辜負,不辜負人生中的每一段時光。讓每一個十年後的你,都能夠感謝十年前的自己。

雖然少年時光,是一條再也回不去的路,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微笑地回顧,跟那個來時路上的少年,微笑地說上一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更知珍重。

掃二維碼關注本人公眾號——

weixin.qq.com/r/fUTTy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青春是什麼?感覺我的青春都餵了狗。?
如何理解《挪威的森林》中「唯有死者永遠17歲」這句話?
「少年之所以謂少年,是因為少年不拋棄,不放棄。」這該怎麼理解?
97年|他是粉絲破四萬的思考者,他是edmond

TAG: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