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單純容易相信人活該被騙?社會規則畸形化何時停止

一個朋友小花找我聊天,她跟我聊到,從大學開始到工作之後的兩年就接連被騙,損失了上千元。可是最讓他傷心的是並不是被騙走了錢,而是被騙之後周圍的反應,騙子業務員有的是再也聯繫不上,有的則心安理得,振振有詞的解釋相關問題和合同條款,無懈可擊到愣是讓她找不到反擊的方法,而周邊的親戚和朋友們則紛紛指責他「沒腦子」,更有甚者則認為是他咎由自取,因為他輕信他人所以才會屢屢讓騙子得手。

讓我驚奇的是小花說這些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不是傷心,而是一種解脫和釋然,慢慢進行的談話讓我了解了他展現出這種豁達的原因,「這些經歷也算是讓我得到了經驗教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現在變了,不再相信任何人了,我覺得思維方式產生了變化,以前總是先入為主把所有人都當做好人去相處,現在是先把這個人認為是壞人。而且你知道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嗎?我不再為自己對他人帶來傷害感到愧疚了。我感覺自己的心得到了釋放」

小花的經歷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朋友小張,據小張說他從來沒被成功的騙到過,因為他對一切事情都抱著懷疑的眼光去看,低於市場價格很多的各種商品,被吹噓有各種功效的藥物和機器,一個軟體或者一筆小額的投資就可以獲得百萬收益的宣傳,這些對於小草來說都是被他的懷疑特質直接屏蔽掉的,在他看來,這些違背常識的東西都是騙子可以利用的手段。他曾經跟我說過他不太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去相信那麼愚蠢和赤裸裸的騙局。他也覺得那些被騙的人除了特殊情況外都是「沒腦子的人」。

至此,我看到了在遇到騙子情況下的兩條道路,一條是從開始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從而保護自己,一種是在屢次接受被騙教訓後被迫接受周邊充滿壞人的事實。

也許有人會說,這很正常啊,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步入社會就是個看清現實和接受教訓的過程,從經歷中反思自己,逐漸趨適應這個社會,就是正確的人生軌跡,或者可以用簡便點的說法「在社會中成長,越來越聰明」。

不可否認,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成長的路上越來越聰明的,身邊的前輩們不時地告訴我們要適應這個社會,該開始我們都不理解,這個「社會」難道和家、學、班級、朋友這種關係是不一樣的嗎?為什麼要去「適應」?

漸漸的,我們發現了這其中的區別,適應社會就是說要認識到重要的一點:社會上有很多的事情和我們曾經學到的規矩 、準則或者道德標準是相違背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完成一個心理上的轉變,從之前的反對,厭惡、鄙視變成接受、隨從和融入。

同時無數的身邊案例告訴我們,在適應社會這點上做的好的人,大都如魚得水,過上了人人艷羨的生活,而且他們的成就傲視了多數腳踏實地、木訥呆板以及不知變通的「書獃子」,這些適應社會的人更是憑藉自己的「成就」引領了社會變革期處世哲學的先進潮流。

於是,適應社會的人成為了人群中的主流,而且一波又一波的青年人被前輩們「教導」成了新一批「聰明人」的一份子,社會就如一個大染缸,進了染缸卻沒有染上顏色的人最終成為了劣質品,最後的命運不是被棄之牆角就是「回爐重造」。

漸漸的我們都開始回憶嘲笑自己曾經的「年輕幼稚」,看著那些莽撞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們發出陣陣冷笑,在我們的心裡,「這些愣頭青們最終會明白社會是殘酷的,並且變得順眼起來」。

各種社會規則被我們內置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是醜陋的,可是我們依然可以接受他,因為這就如一個所謂的「數學定理」,一旦學會了,那麼解決問題就靠「它」了。一切在年輕時看著「醜惡的東西」都成了合理的存在。對於違背「規則」的人我們還會不自覺的想到「這人怎麼這麼蠢」。

可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發展趨勢是應該的嗎?

對於各式各樣的騙局,我們不是反思騙子存在的原因,反而是責怪那些受騙者,指責他們好高騖遠、貪得無厭、不切實際、幻想天上掉餡餅。最後,我們還教會他們如何變得「更聰明」,讓他們成為現行不合理社會規則的俘虜,讓他屈從於這種每個人曾經鄙視的規則之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吝於我們為自己和所有處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人添加了一座沉重的五指山,每個人都被壓在那僅容一人的通過的狹小空間內,佝僂著後背,眼神木訥,蹣跚前行。

跟小紅在聊天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現在思維方式產生了變化,現在是先把這個人認為是壞人。我不再為自己對他人帶來傷害感到愧疚了」。記得她說自己曾反思過屢次被騙的深層原因,因為他在潛意識深處從沒有想過,站在眼前的這個看上去很友好的人可能並不友好。這個思維模式主導著他跟每個人的交往過程,直到多次傷害之後她決定「聰明一點」改變自己。

我不禁在想,現在社會上各種騙局層出不窮,和我們並無二致的騙子們之所以心安理得的去傷害他人以獲得個人利益,除了金錢的誘惑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使他們突破「人性本善」的心理防線,最終酣暢淋淋的享受著欺騙為他們帶來的巨大收穫中呢?

跟小紅聊過之後我認為,答案是——有的。雖然金錢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動機,但是即使有動機的前提下「騙子們」的選擇依然是可以有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的,促使他們走上行騙道路的是我們一茬又一茬人為這個社會賦予的隱形規則:有辦法使自己過得好的人才是生存的強者,是適應社會的人,而在這場生存競爭中失敗的人,我們同情他,而且我們通過改造他來幫助他。

而結果是,部分人在經過改造之後對這個社會規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正直失去了崇高的敬意,對卑鄙漏出了善意的笑容。

從各種傳銷公司的屢禁不止、到各行各業騙子公司的「改名換姓重頭再來,」再到各種有毒食物的輪番上市,無一不揭示著我們所遵循的「規則」的後果。

所以,在我們一味的批評「騙子」的道德敗壞的同時,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在這些「騙子們」的養成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推薦閱讀:

江西電費雙倍,震驚了嗎?
張扣扣為母殺人案 | 我該怎麼教孩子追求「公平」?
從我國留學生在國外屢受侵害淺談安全教育問題
年輕人請不要像溫水煮死的青蛙
一個精神病人的典型表現

TAG:騙局詐騙 | 社會現象 | 社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