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要不要為了融入集體 偽裝自己?

原創 2017-03-21 羅珏 阿基米德思維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有關恐懼,合群能降低恐懼,所以在受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就放棄了自己的偏好和想法,和周圍趨同,從而減少「不合群」的不適感。在這種盲目追求趨同中,我們像不斷複製的模板,已經失去了自己。

《奇葩大會》有這樣一個辯題:「要不要為了融入集體,偽裝自己?」

搖滾樂手臧鴻飛的一個觀點很打動我:

我們在短暫的人生都走自己的路,不是說我去抱團,而是說我要走在這條路上。回頭,哦,你也走在這條路上。

朋友小A的大學宿舍,逃課掛科的有,談戀愛刷劇的有,打遊戲開黑的也有。

她抱怨最多的就是在宿舍完全沒有辦法學習。

然而,

要上課時,室友拉她去逛街,她去了。

要看書時,室友約她打遊戲,她去了。

要複習時,室友帶她看新劇,她去了。

我問她,為什麼明明不喜歡卻不拒絕?

「如果我拒絕,是不是太不合群了?」

心中即有雷霆萬鈞,唇齒間卻是風輕雲淡。為了合群,壓抑千百萬個不願意,還是吐露出一個「好」字。

小時候常常聽大人們講,要向別人學習,多跟小朋友玩耍,做個合群的孩子。但這個保持一致的合群,是在別人有學習之處,從而來反觀自己的不足。而盲目地去追隨大眾做著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以為是為了合群,實際卻是從眾。

我這樣堅信著,合群或者是因為擁有共同的目標來奮鬥,或是擁有存粹而堅固的友誼,而兩樣都不佔,為了不被孤立,為了得到她人一句「你人真好」這樣的誇讚,那麼這樣的合群,更像是在消磨餘生啊。

認識一個學姐,大學學的是金融。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家裡人說:「經濟好啊,大家都學經濟,現在經濟熱,將來不愁。」於是「被自願」的填了金融。只有她知道她最愛的還是哲學。

大學裡,在大家都背著公式算著供需關係的時候,她卻看著《蘇格拉底的審判》、《理想國》,課餘時,晚飯後。

「哦喲喲,哲學家呢。」

「厲害了,嘖嘖嘖。」

這是她聽到過的最多的話,在這個以算數和市場為主的班級里,哲學顯得那麼突兀和不合群。她還有個了小外號,「亞里士缺德」。

然後呢,她依然在看她的書。偶爾笑著回復:「是說亞里士多德嗎?厲害的哲學家哦。」其間被叫多少次,她並不在意。

故事的最後像所有勵志橋段一樣,她跨專業考研,在一所著名院校的哲學專業碩博連讀。

也許她成不了亞里士多德,但她追尋了自己的熱愛,也會在這個領域留下自己的痕迹。

從眾很容易,合群也無可厚非,但是大部分,只會變得平庸且碌碌無為。

叔本華說:「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我不想要庸俗,也不想要孤獨,只想要: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並且如果自己堅信是正確的,那麼就不用管著別人的冷嘲熱諷,也不必急於爭辯。心中明白: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自己在某方面超前,以至於找不到能理解的朋友,那麼就再努力,去尋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才是真正的合群。

如果自甘墮落,請不要再說是他人的影響,因為沒有人逼你合群。你以為的合群,其實不過走向了平庸。

你說平庸沒有什麼不好,但這不是你最初的選擇。你曾有過合不合群的掙扎,然後被動接受,卻還要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有的時候,不是你不合群,而是群不合你。

今日思想: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比忍受他們自己來的更加容易,可我想對自己好一點。騰出迎合他人的時間和精力,來寵溺自己和生活。和與自己相同的人在一起,是一種幸運,和自己獨自在一起,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UVVN6cTNIRXNDelByVFhJOXhGZ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當你靈感匱乏時,你需要提高創造性思維
用好「單位思維」,輕鬆做出人生決策
為什麼會有平台期
拒絕被AI悄悄改變?這一個特質不能不知道!

TAG: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