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07-如何發現臨界知識?|成甲《好好學習》
01 臨界知識真有辣么厲害?
作者寫到這裡,再次強調臨界知識為什麼那麼powerful的理由,是基於兩個重要的假設:
- 假設一:很多時候,複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看似非常複雜,但都是由最微小的粒子和原子組成,正是這些構建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現在企業內部會有很多的規章制度來制約和監督員工的行為,比如「打卡」,我雖然是HR,但很不喜歡。表面上大家都從不遲到早退,但是呢,就會出現代打卡,高級點的公司會有指紋打卡,又有什麼用呢?員工完全可以先打卡,然後下樓安心吃早飯。這些都是「用複雜對付複雜」,即更複雜的方法來處理複雜問題。而成甲的底層假設是:許多看起來複雜多變的系統,其背後由簡單的節本規律決定的。曾經看到某家公司是如何激勵員工全身心工作的,方法非常粗暴、簡單、有效,只要你有好的創意和想法,就可以在公司內部平台上發布,其他員工看到也有興趣和想法,就加入你成為項目團隊,然後在會議上向公司高層兜售你們的項目,而公司高管就會評估你的項目並投錢(真金白銀),其餘員工根據項目團隊的roadshow路演以及項目前景進行投錢,項目成功後按比例給予成員和參股者分紅,這種就是最簡單的激勵方式,用利益直接掛鉤,雖然俗了點,但就是最基本的規律。
日本四大「經營之神」之一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多次提到他企業成功的秘訣就是敬天愛人。非常樸實、簡單,沒有高深的理論,這就是因為他看透了世界的本質,找到了底層運行的邏輯和規律。
- 假設二:複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用我親身經歷的一個栗子,我剛開始寫簡書的時候,閱讀量不超過10,堅持寫了幾篇後,閱讀量慢慢增加,也有投稿專欄成功,更給了我寫下去的信心,隨著投稿成功的次數增加,閱讀量也突破100,突破600,又反過來鼓勵我繼續奮筆疾書。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原因和結果的相互影響。而學習臨界知識,就是應對動態複雜不確定性的工具,它可能是系統內部元素間複雜作用關係相互抵消後呈現出的簡單規律。
02 是不是只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能立刻快速進步?
很可惜,不一定。一般情況下,人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累積會慢慢提升,就像下圖展示的一樣
奇怪的是,越往後能力的發展就趨於平穩,這是什麼原因?好像與我們平常熟知的,熟能生巧,刀子越磨越亮有些違背,其實是我們把技巧和能力搞混了。
技巧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能力是指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舉個例子,開車是技術,能夠在高速上開車是一種能力。我們通常談到的應該是技巧與時間的關係,比如你修車,時間越長,你的修車技術應該越來越好,而能力為什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區域穩定,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解決問題依靠直覺、個人經驗等,所以很多人工作了幾年,覺得能力提升停滯不前,遇到了天花板是因為我們沒有將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套解決方法的體系,而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前期是比較緩慢的,一旦掌握了,能力就會大幅提升。就像練武一樣,最基本的動作需要反覆練習,往後再學成套的套路就會非常快,而且得心應手。
03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說了那麼多臨界知識的優勢、好處,關鍵就是如何發現這個「寶藏」?作者在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用的是「3W1H」結構來分析——
- Where:銷售領域有個很有名的一句話,你想要釣魚之前先要知道魚在哪裡。同樣,我們也先要知道哪裡比較容易找到臨界知識,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可信度比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里。
- Why:為什麼這些學科里更容易產生臨界知識是因為臨界知識的思想核心是用更佳可靠學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結論來處理沒那麼可靠領域的問題。比如房價高的問題就用供需關係、不均衡分布等基礎知識來解釋比炒房團、丈母娘經濟更靠譜些
- What:比如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邊際效應」,心理學中「從眾效應」、「權威效應」等
- How:怎麼找到臨界知識?
1.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去閱讀經典書籍,從中尋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通過TED演講案例,在發現和掌握臨界知識上有兩種能力:
1) 方法-應用案例:你知道演講的方法,當你看完TED後就會發現一個已知的規律在新場合中被應用的實例
2) 案例-方法/規律:當你看完1000場TED演講後,通過比較、總結,最後得出了新的假設規律
我的感受:第一種能力是掌握臨界知識的方法,第二種能力是發現臨界知識。前者是知道某一領域的臨界知識後,可以試著去解釋很多相似的問題,以及補充應用的實例,增加說服力;後者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適用於主題閱讀某一領域的書籍後找到這個領域的臨界知識,比如「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等。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進一步尋找這個規律的原始出處,這是大多數人比較忽略的一個環節——找到重要的結論是怎麼來的?在學習的時候,要先思考這個結論是否是普世的?如果不是,這個結論可能適用的背景、範圍和可能的局限是什麼。比如《1萬小時天才定律》的結論是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你可以思考是否對吉他手、鋼琴手也適用?
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尋找和建立臨界知識的過程,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用我的話說,看誰更low。
4.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這也符合科學研究的過程,給出一個可能的合理化假設,然後想辦法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合理。
所以要把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決策中,就能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
我的行動:
1. 每天的反思日記就是選取各種學科和領域的臨界知識進行階段性的反思,比如每天的反思分類中包含「規模效應」、「從眾效應」、「邊際效應」等各種臨界知識,然後每天反思自己做的決策、思考的過程、事情的結果是否能與這些臨界知識扯上關係
2. 閱讀專業類書籍、比如布魯姆教學、課程設計、知識管理等書籍時,找到和羅列出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識
推薦閱讀:
※精選《了凡四訓》
※對一個人來說,美食的意義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書筆記
※《我不過低配的生活》閱讀要點摘抄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這樣讀書的 | 讀書技巧類書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