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束花賣這麼貴?
真的很貴嗎?
前段時間,正好遇上兩個人向我抱怨,她們抱怨的對象,都是一個叫「周花」的東西。(訂了周花的朋友都知道,最低價99元/月,一月4次,配送上門的鮮花訂購服務。)
巧了,她們正好是兩個對立面。
一個是消費者A:「這周花的質量越來越差,品種越來越少,花束越來越小,真沒法再定了啊!」
一個是花藝師B:「我真是不想再做周花了,198/月都還是保本。每個月來來去去就那幾種花材,有什麼意思啊?」
雖然A並不是向B訂花,但她倆的抱怨卻正好對上,也算是業內典型的雜症吧?
每周一,當你進入公司時,就會收到訂購的一束周花,擺在案頭,好幾天都有花香陪伴。每一周都可以期待:呀,又給我寄什麼了?這是不是很開心呢?
但很快你就的心情就流於平淡了,因為每周收到的花都差不多,洋桔梗、繡球、勿忘我、康乃馨、黃鶯、國產玫瑰……顏色輪換而已。雖然有的平台號稱可以定製,但其實在價格區間內,能選擇的花材屈指可數。
不單是消費者沒得選,花藝師也沒得選,每周25元買一束花,就算你親自跑到鮮花市場採購,成本也未必低於這個數吧?價格決定了成本。
很多耳目一新的花材,大多是進口花,而整體要搭配得好,光有花沒用,還要用到相當多的葉子做陪襯,葉子的成本並不低。
世界上最大的鴻溝之一是,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葉子並不算花。「嗨嘍?我訂的是一束花,不是一束草,ok?」很多人會想,葉子?明明我路邊就能摘摘!
所以你看,以這種觀念,美麗的蕨類植物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啊~
久而久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周花的矛盾由來已久,孰對孰錯要看立場,沒有絕對。
不過我認為,周花的誕生仍可算一件好事。畢竟購買鮮花,仍不是很多人的必需品,更像是偶爾奢侈一把。可是當你習慣了身邊有花縈繞,就像習慣了吃飯、穿衣、喝咖啡,它就是必需品。
在購買周花的過程中,你的審美會不斷被催熟、提升。你已經認識了康乃馨、繡球、洋桔梗……當初它們帶給你的驚艷感已淪為平庸,你渴望看見更美的東西,希望花藝師再一次給你提供驚喜。
但美是有價的,不同等級的美有不同等級的價格。這是很多人視而不見的事實。
所以市場上,還有進口花材主打的周花、主題花束、節日花束等服務,但是它們的售價,都在300-600元不等。
買一件不錯的大衣,也就4、500元,甚至可以穿好幾年,一束400元的花,壽命卻沒有變得更長。
願不願意提高預算購買呢?為什麼要買呢?這是你要考慮的問題了。
當我們在購買花朵的時候,到底是在購買什麼?
只是花朵本身?它就那樣長在土地上,有價嗎?如果你不想佔有,只是遠遠地欣賞,它是無價的。
不,其實我們購買的,是天氣、種植的人力、市場供需、運輸、包裝、服務員的勞動、裝修……以及花藝師的創意和美感!當空氣變成商品時,就是有價的。
單拿包裝紙來說,不時就有朋友問我,自己包的花怎麼都包不出別人的蓬鬆感。
舉例近年流行的韓式花束風格,至少會用到5-7張包裝紙。不像普通的玻璃紙那樣服帖單一,好的紙張有助於塑形,不散不爛,能包出層次感。這些年流行的極簡北歐風、性冷淡風,又碾壓了花花綠綠的浮誇風。
經典的韓式花束包裝
單支花束也包得比以前好看花束不在大小,花材不在多少,在於美感
花藝師們在顧客需求和自我表達里踩著天秤。
有花藝師說,至今市場上賣得最好的款還是999朵大紅玫瑰,噴滿金粉的藍色妖姬……而這些花束的購買初衷都不是因為欣賞美、擁有美,只是自我證明的一種表達。
即使是稍有美感的99元包月服務,也沒有花藝師願意陷入重複的遊戲中而不厭煩,那跟機器有什麼分別。哪天手殘忍不住,加了幾隻「好看的花」,或看到幾瓣枯萎的花而丟棄,那等待自己的就是虧本。
虧吃多了,要麼不玩了,要麼長了記性,那就是提高定價唄,讓市場良性循環,大家不要玩無謂的價格戰,傷人傷己。
所以,當我們發出一聲:「好美啊!」的讚歎時,這聲讚歎是相當複雜的。我們既讚美了天空和大地,也讚美了辛勤勞動的花農、供應商,勤勤懇懇的運輸工人,更讚美了替我們撿擇美的花藝師。
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還記得有個花店老闆幽默地調侃:開家花店,毀掉餘生。
「開花店賺錢?賺個屁!我用開花店的心血去做其他什麼事不能賺錢?但是,與花為伴帶來的滿足和愉悅感,又豈是賺錢能衡量的,算了,反正已經在坑裡了,這輩子毀掉算了……」
哦,買花又何嘗不是呢,當你決定為擁有鮮花而付費的那天開始,註定也是條不歸路。
但畢竟還是場你情我願的買賣。在這場買賣中,唯一無價的是快樂。
每天看到美,
就想擁有美。
為了得到美,
我們要付出許多代價,
美因為有價值而被賦予價格。
結合今天的視角,
再看昨天的花藝學習,
你就更能想清楚,
究竟要不要做個花藝師。
THE END
推薦閱讀:
※《室界名住》約蘭達哈迪德:世界模特小姐的軟裝世界
※復古美式:美式軟裝更多的是表達生活方式
※馮小剛:中國喜劇賀歲片之父的居住藝術
※北京錦道美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軟裝圖文】一個有思想的空間,一定會對應一個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