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及相關治療實踐(上)

作者:Arthur C. Bohart, PhD;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翻譯:孫維燕

編輯:胡姝婧

所有流派的心理治療師都會用到羅傑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兩大基本原則(1986):一是治療關係的重要性;二是在改變過程中,當事人不僅是主動的參與者,更是改變的製造者。所有人都認為自己了解這兩點,但我認為其中深意並沒有被完全領會。 對羅傑斯學派來說,「以人為中心」其實就是第二條原則。羅傑斯認為,無論在心理治療還是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積極成長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類自我恢復和自發改變的現象為羅傑斯的觀點提供了支持(Bohart & Tallman, 2010)。正如我們下面將要討論的,許多研究為當事人積极參与治療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但這一點通常被解讀為:當事人必須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投入和開放。例如,當事人應處於改變的「適宜」狀態,有動力且順從治療師的干預 (Bohart & Wade, 2013)。

雖然這並沒有錯,但在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中當事人的角色還不僅如此。醫學領域的普通醫生都清楚地知道要讓患者投入並配合治療。與之不同的是,羅傑斯堅信當事人具有最本質的自發性,只有他們知道究竟哪裡不對勁(可能是直覺,不一定是意識層面),也只有他們才能根據自己的心理生態知道究竟怎樣幫助自己(同樣可能是直覺)。換句話說,當事人才是治療改變的最終主宰者。

因此,治療關係與醫患關係有著本質的區別。當事人作為智慧個體參與治療,同樣也是本質區別。治療師在選擇運用技術和干預之前應該與當事人商議,這與醫生給病人開藥完全不同。技術和干預應該與當事人的當下(包括信念、感受和認知)契合。只有當事人願意,而且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與智慧,積極與這些干預互動,運用它們,並且將其轉化成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東西,而不是像吃藥一樣「吸收」這些干預,干預才會發揮最好的效果。有證據(reviewed in Bohart & Tallman, 2010; Bohart & Wade, 2013)表明當事人的確是具有自發性的。這些證據不同程度地支持以下觀點:

  • 當事人會聚焦於治療環境中對他們有幫助的部分,而這常常並非是治療師認為重要的。
  • 當事人會積極保持治療關係,修復關係破裂。

  • 當事人在每次會談時都會單獨做一些加工,而不告訴治療師。

  • 當事人會獲得領悟,但不告訴別人。

  • 當事人會對治療中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創造性的加工,以一種他們認為最有用的方式。他們可能會創造性且有效地誤解治療師的表達和干預。他們可能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相同的干預,這取決於他們當時的需求。

  • 當事人會將他們在治療中學習的內容融入自己的圖式以處理問題,而這同樣與治療師認為的干預無關。

  • 當事人會在治療之外創造自己的干預方式。

  • 當事人會創造性地將其所學融入自己的生活環境。

  • 當事人會創造性地將從朋友、脫口秀、電視上的治療師和其他人那兒學到的和治療中學到的融會貫通。

  • 當事人會內化治療師的聲音,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些證據都表明我們說治療師做了什麼其實都是誤導。我們並沒有對當事人施加干預以促成改變的發生。例如,我們並沒有「重塑他們的認知」(認知流派治療師常說的);我們沒有「操縱他們」。我們只是提供了「給養」——互動經驗和工具,讓當事人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適合他們自我組織系統的方式,更新他們的生活模式。

我想特彆強調當事人自發性的方面。根據以人為中心理論,當事人有自我組織的智慧(Bohart, 2013)。這意味著當事人有能力去成長,去改變,去用更聰明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組織自己。我和我的研究生在一些研究中發現了支持此觀點的證據。

這正是我認為業內並未對以人為中心療法get的一點:它聚焦於當事人不僅僅是合作者,而且是改變的製造者。Gendlin (1990) 指出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理論並未將當事人視為有創造力的改變主導者。儘管當代心理動力學和認知行為治療都強調合作,但在它們的改變理論中,當事人都未被視為自發的角色。不僅如此,它們關注的是治療師通過提供正確的經驗、帶來領悟的解釋、認知重構、技能訓練或暴露程序來改變當事人的生存方式。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改變來自外部。積極心理學也是如此,它強調的是諸如感恩練習之類的東西。

所有這些干預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沒有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和智慧的貢獻,治療是不會起作用的。沒有任何治療能脫離這些。從弗洛伊德時代起,精神分析就被視為幫助人們降低防禦性,從而客觀和理智思考的手段。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建立在人們有理性思考潛力的基礎上。策略和焦點解決治療取決於當事人無意識的智慧。我們是與有智慧的個體工作,從根本上來說正是當事人的創造性智慧將他們get到的整合進自己的生活,這才讓治療起效。當事人是協同治療師。

插圖來自於網路

本文最初發佈於東方明見心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合作:dfmjxl@126.com

微信搜索公眾號dfmjxl,關注並獲取更多幫助諮詢師成長的內容與信息。

往期回顧

三招提高諮詢效力:知乎專欄

20年當事人心理治療進展研究的10大啟示:知乎專欄

我是個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師嗎?:知乎專欄

「足夠好」督導中的五要素:知乎專欄

心理治療中的自殺問題之我見: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缺乏安全感、自卑到骨子裡是什麼體驗?
【北京晚報】你知道嗎?潛意識也會「計時」
抑鬱症原因分析及治療
生物原理5——解體的神經系統研究
諮詢師原創 | 改變為什麼那麼難?-余虹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