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精神歷久彌新 「一帶一路」彰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歷史文化傳統決定著道路選擇。
中國外交政策與外交實踐,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國際化倡議,《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將絲綢之路精神概括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主張「和為貴」。
以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為例。
孔子提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孟子主張仁政,斥責「春秋無義戰」;
墨子提出「兼愛」「非攻」思想,旨在追求和平;
老子強調「不以兵強於天下」,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論;
兵家雖以戰爭為研究對象,但認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我國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體現了和平友好的大國風範;唐使在對外交流中雖有助天竺平亂之事,但主要是為了維護和平,並非「耀兵異域」。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保持著吸收各國文明優質營養的胸襟。古絲綢之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不僅儒道思想西漸,異域佛教、景教等也相繼東傳,歐洲也曾廣泛接觸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堅持「和而不同」理念,承認文明多樣性、包容文明異質性,讓不同文明互相欣賞、和諧共處,這在當今世界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中國政府反覆強調永不稱霸,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力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中華文化素來主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中國古代政治追求「天下大同」,秉持「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履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使命,體現了對人類福祉的終極關懷。我國古人將這一精神發揚光大,同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當前,我國政府認為,建構新型國際關係,應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實現共同發展。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秉承「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胸懷,將自身利益與世界共同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得益於周邊國家的積极參与,中國也歡迎他國分享自身的發展紅利。「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是中國,但「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國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中華文化重視道德教化,但不排斥合理利益。
儒家認為,仁政的基礎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樣才能實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當義利發生衝突時,中華文化強調「義以為上」,甚至捨生取義。中華文化強調不同國家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需要協調合作、互利共贏,既要維護自己核心利益,也要努力做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帶一路」建設致力於將中國發展融入世界共同發展之中,致力於與沿線國家現有機制實現對接聯通,致力於統籌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禮的大國風度,塑造溫和而自信的國際形象。
推薦閱讀:
※一頁雲端 · 年少莫輕狂
※如何看待聯壁這家公司的聯幣錢包,會不會成為下一個E租寶?
※如何理解劉士余 2016 年 12 月 3 日有關野蠻人的發言?
※【債券日評】20170116 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雜談(一)
※BOT+可行性補助模式與PPP模式區別?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