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中國式勸酒從何而來

近日,有媒體報道,浙江一男子受朋友之邀到長沙參加聚會,期間遭朋友勸酒,醉酒而亡,勸酒者賠償家屬35萬元。

海南伴娘與人對飲白酒

2016年9月,海南文昌的一場婚禮上,一伴娘與人對飲白酒而不省人事,最終搶救無效身亡。死因系酒精中毒導致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引發窒息。律師表示,新郎、新娘以及同桌勸酒者均要承擔相應責任。

中國人聚會喜歡以酒助興。「勸酒」也成了中國人聚會的一大特色。在酒桌上,常常能聽到有人說:「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人生難得幾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等等。

小酌怡情,豪飲傷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世界上愛喝酒的國家很多,如美國、德國、日本等。但他們多是圖自己喝的開心,很少勸酒。而在中國,勸酒致人身亡因而擔責的案例,已發生過不止一起。為什麼還有人喜歡不停的勸酒?

勸酒,古已有之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酒是情有獨鍾,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等千古佳句。

在遠古時代,酒屬於奢侈品,用於祭祀、慶典、戰爭等隆重場合。很長一段時間內,酒文化與飲食文化並沒有關係,而是一種政治統治的道具。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統治集團形成的酒文化慢慢向社會各階層蔓延。

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一頓飯吃這麼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源於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而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

《三國志》記載,張綉投降曹操後,曹操很高興,宴會請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韋拿著斧子緊隨其後。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台詞似乎是:「你喝不喝?不喝砍了你」。

同樣,孫權也愛勸酒,有個「釣台罷酒」的典故。《三國志·張昭傳》載,孫權曾登臨高台宴請賓客,大家都喝醉了,他派人用水把喝醉的人沖醒,並告訴大家說:「今天的所有人,除非喝得從台上掉下去,否則就要一直喝!」

張昭神色嚴肅,一言不發,徑自走出坐在車上。孫權派人叫他回來。張昭對道:「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以殷紂王縱飲之事作類比。孫權聽後默默不語,面帶慚色,罷去酒宴。

勸酒是一種「征服遊戲」

如今,勸酒、敬酒已內化為不少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適度勸酒是禮儀,但不惜彼此傷害身體的強行勸酒,是一種陋習。一些人之所以沉醉其中,不是酒本身的魅力,而在於勸酒背後所體現的「權力」,本質是一種「征服遊戲」。

在法國歷史學家馬克? 阿爾貝寫的《權力的餐桌》一書中,從古希臘時代的公眾宴會,到路易十四的豪華餐桌,直至如今愛麗舍宮的第五共和國晚宴,餐桌的變遷被視為是一個權力控制與馴服的過程——「菜」不僅僅是菜,「吃」也不是個人的事兒,因為在吃的「規矩」和「意義」背後,總有需要達成的目的。

在許多情況下,酒儼然成為了辦事「利器」。朋友聚會要喝酒,公務接待要喝酒,求人辦事要喝酒,商務洽談要喝酒。同樣是求人辦事,你擺酒請客,而別人無動於衷,結果就不言自明了。而喝酒不只是助興,更是一種考驗。事情能不能辦,看你喝多少、怎麼喝。

在上下級或者合作夥伴之間,勸酒能實現服從性測試。即通過勸酒試探對方,如果對方接受勸酒,就意味著對方能承認我方的權力,接受我方的規則。勸酒者就是要對方擺明態度,誰有求於誰,誰聽令於誰。在政界是提醒你擺好上下關係;在商界就是要提醒你誰說了算。

人人都知道過度飲酒對身體健康有害,這種勸酒表現為虐人和自虐的過程——面對上位者,自虐以表忠心;面對下位者,虐人以得滿足感。

因此,有些企業的老總為了應付各種名義的敬酒,身邊專門配備了一個酒量驚人的喝酒秘書。而勸酒的受害者通常是單位新人和職場新手,他們明知「受害」也不敢拒絕,因為要想融入就得滿足別人的征服欲,有時還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樣子。

勸酒也是感情深淺的測試

在中國,酒喝多少,不僅是個人酒量問題,更被看作衡量雙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淺的砝碼。有「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的說法。

這其實是一種「傷害性建立社會資本」的遊戲規則,可以算是一種「投名狀文化」:你必須通過某種傷殘自身的方式來顯示誠意,如果雙方都顯示誠意,那麼就一起醉吧!

在陌生人或關係一般的人之間,勸酒被認為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通過喝酒,能放鬆警惕,把壓抑的情感表露出來,實現「酒後吐真言」。在飯桌上,酒杯一端,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許多;互敬幾杯,彼此的感情就親密不少。平時沉默寡言的人酒過三巡,也可能會妙語連珠。

在酒桌上,如果不是因為特別的理由而拒絕喝酒,或者在喝酒的態度上扭扭捏捏,就顯得還想繼續保持理性的自我約束力,還在對他人進行防範。這樣的人就難於被同桌的人當作「自己人」、當作敢於「掏心窩子」的人。

其實,很多人也很矛盾,喝酒傷身,自己不願意參加酒局,但如果朋友擺酒不請自己,又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拒絕別人敬酒,又害怕傷了人家面子。最終在「面子」思想的推動下,導致酒越喝越多,越喝越「濫」。從而形成了「勸酒」「拼酒」等世俗化「酒桌文化」。

國外人是如何喝酒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喝酒是鬥智慧、耍貧嘴、顯能耐的最佳場合,還是給面子、表忠心、看情誼的絕好機會。這些飲酒習慣,有不少值得反思之處。那麼,外國人是如何對待杯中物的?

美國人通常只喝啤酒或者葡萄酒。啤酒的酒精度一般在5度以下,葡萄酒的酒精度則在13度左右。如果喝伏特加、白蘭地、威士忌等烈酒,一般要加冰塊或者摻冰水喝。他們喝酒習慣是自斟自飲,自娛自樂,不勸酒不划拳,不在酒上看情誼的深淺,不在酒上比能力的高低,也沒有看別人醉酒後出洋相的癖好。

德國啤酒節

提到德國,很多人會想起「啤酒王國」。德國人宴請,也很重視飲酒。一般先是開胃酒,繼而葡萄酒,也有喝白蘭地、科涅克等烈性酒。如遇喜慶之事,香檳更是少不了,酒具也甚是考究。但德國人從不勸酒,酒是飲料,主隨客便。飲酒多少,也完全由自己掌控。

日本人喝酒也有自己的特點。日本人好酒,但酒量普遍不大,故好低酒精度的"清酒",略帶甜味,喝起來味道清醇。日本酒則講究淡雅、含蓄,不事濃烈和張揚。

在日本,作為職場新人,會被一些前輩叫去居酒屋喝酒。一般的公司聚會,人數多會分成很多桌。領導講完還是要集體乾杯了,這時候喝多少沒有人在意。期間,可能也免不了勸酒,但日本人一般不會直接說「喝喝喝,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之類的話。

此外,日本《防止醉酒擾亂治安法》第二條規定,強制勸酒行為將被處以48小時以下監禁,1萬日元以內罰款的處罰;如被勸酒者酒駕或因酒肇事,勸酒者同罪。

結語

酒桌是一個舞台,酒桌上的行為常常被看做禮儀和個人性情的體現,這本來沒有什麼問題。但有的人擺酒喝酒動機不良,敬酒勸酒目的不純,讓中國酒桌呈現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

一些人通過酒桌審視別人,把喝酒不豪爽與辦事、交朋友不實在劃等號,藉此強行勸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與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負擔。

接近年關,各種酒局恐怕是每個成年人都要面對的難關。對於「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不喝就不是朋友」的勸酒方式,還是要敢於說「不」!

本文內容來自財經網

推薦閱讀:

中國酒桌座次的講究?
龍華口才培訓 龍華演講與口才培訓|酒桌上如何說話的技巧

TAG:酒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