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改了北京衚衕房的日本建築師,對「共享」和「家」有自己的看法
來自日本廣島的建築師青山周平在 2016 年至少出了兩次名。
第一次,他因在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里接了一個項目受到廣泛關注。第二次,則是他在這檔節目里改造的住宅被居住者「重新改造」,幾乎面目全非,引發了「改造到底有沒有用」的公共討論。
在這檔節目中,他將北京東城區燈市口附近衚衕里一處年久失修、採光不足、陰暗潮濕壓抑的 34㎡ 狹長房屋改造成為明亮的 loft。
通過對縱向面積的開發、將腐爛變形的木結構拆除,使用軋型鋼板和現澆混凝土的工藝重新修建屋面, 並在其上局部新建夾層的方法,青山周平為業主增加了可使用空間,並通過對不同空間的重新分隔,實現了私密性與公共性的合理劃分。
通高的公共走廊將室內各個空間連接起來,同時也與室外衚衕相連,像是衚衕街道的延伸。走廊上方的狹長天窗和電動天窗以及通透的玻璃立面也解決了原先房屋的通風和採光問題。
改造讓業主和觀眾驚訝。節目播出之後,類似項目陸續找上門來,而青山周平說,他並不想被定義為只會做衚衕改造的建築師。這個項目背後,他想探討的是關於未來城市居住形態的理想。
至於一段時間之後曝出的一張改造後房屋周圍堆滿廢品的照片,以及繼而引發的討論,也讓青山周平有些不堪其擾(實際上這些廢品來自業主鄰居——一位拾荒者的堆砌。)
「這個項目中的房子是北京舊城區典型老房子的狀態,業主一家也是比較典型的北京衚衕家庭狀況。相對於房屋是否漂亮,我考慮更多的是背後的北京老城區改造,和如何最大化利用小空間的問題,這是我參加這個節目的初衷。因為我認為如果北京的老城區逐漸成為有錢人的領土,而普通人無法留在這裡快樂地生活,那這不是我們要的城市。」 青山周平對《好奇心日報》說。
2016 年,一線城市對新增建設用地供地規模施行總量控制,新增指標越來越少,盤活大量存量用地的「舊城改造」模式開始成為房企競爭的新選擇。但與高房價、地價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舊城區現存住宅年久失修、空間逼仄,用水、取暖設備的老化等現狀。
青山周平認為燈市口項目是一次有意義的實踐,對業主生活狀態的了解和具體施工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對衚衕住宅、家、城市和衚衕居住的理念更加豐富、清晰。
家=房子嗎?看看青山周平自己住的地方至今有七八年左右的時間,青山周平和太太都租住在北京南鑼鼓巷衚衕附近一戶四合院里。最開始是很好奇,想要體驗大學書本里出現的中國傳統建築。但當住進去之後,他發現,比建築更有意思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狀態。
在四合院里,大多數房間都很小,一些功能空間,例如衛生間、廚房有可能在院子的另一頭,這種打破將所有功能空間聚合在一個封閉建築內的做法在他看來是「很未來的生活方式」。
「隨著現在中國大城市的發展,我覺得在未來,年輕人會重新考慮回到這樣的居住狀態。」青山周平對《好奇心日報》說。
青山周平的鄰居是一對有兩個孩子的年輕夫婦,孩子們經常很自然地到青山家的客廳看電視、聊天,隨便呆一會,然後回去。除了「共享」客廳,走幾步路就能買到新鮮蔬果的蔬菜攤也被青山視為廚房的延伸。因此,家的範圍在很自然的狀態下超出房屋的限制,被擴大到了更廣泛的範圍。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現在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房子越來越小,小戶型受到廣泛的歡迎。房屋面積從七八十平米,到五六十平米,再到現在的二三十平米的改變,一方面是因為房價飛漲,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居住模式的改變。當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居住形態逐漸消失、「獨居動物」增多,與衚衕居住方式呼應的「共享」和「延伸」理念就會逐漸變得可借鑒。
做出這一判斷的背後,是青山周平對於中日居住狀態的長期觀察。當下中國一線城市的居住狀態和典型問題與曾經的日本東京如出一轍。日本人也在很長時間內自然地認為家的定義就是在一個封閉的小區、封閉的大樓內,一間封閉的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房子。家庭成員的共同居住讓人們忽略了對於空間開放性的需求,但實際上,這只是在某個社會形態和階段內被環境教育的結果。
一個喜歡談論「共享」的建築師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在日本東部海域的「東日本大地震」不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對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及國民觀念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撼動。根據 BBC 當年的一則調查,這次大地震之後,日本高級百貨店近半個月內的訂婚戒指銷售額比去年同時期增加了40%,結婚戒指增加 25%。東日本大地震讓情侶們堅定了想要結婚和共同生活的決心,而那些獨自在城市裡居住和生活的人們也開始渴望建立更加緊密的社交網路、擁有更多社交機會。
此外,經過了上世紀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經濟泡沫破裂,以及由此引發的房價及股市崩盤,在日本社會,房屋已經失去了作為資產保值及投資首選項目的角色。而隨著人口負增長和空置房屋的增多,今天的日本人比起通過擁有房產和物質獲取安全感,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和內心的安定。租賃法規及制度的完善使得租房逐漸取代買房成為日本人的居住新趨勢。
青山周平和太太都出生在典型的日本中產階級家庭,父母和爺爺奶奶一共有 5 套房產。而當他們不在時,這 5 套房子的定期維護和打理工作就落在了青山周平與太太的身上,成為極大的負擔。他們在北京和日本都沒有購置房產,也是因為不希望因為房子把生活固定化,失去隨時離開和重新選擇的自由。
近幾年,一線城市以 Uber、滴滴、聯合辦公空間和摩拜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及商業模式的興起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青山周平對於「共享」的設想(不管它們各自處境如何),也讓他對未來中國一線城市青年共享社區的實現增添了更多信心。
「我認為這種共享模式的成功,並不只是出於降低成本的考量,而是由人性本身對分享的嚮往而驅動的。」青山對此解釋道:「中文裡的『享』是享受的意思。很多人認為共享是為了利益,是可以便宜一點的獲得更多資源,比如聯合辦公空間等等。但其實更主要的是,他給你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工作、生活的環境和方式。分享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人的基因裡面就有分享的慾望,這是人的天性。」
2016 年,在日本 HOUSE VISION 項目落地中國的「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項目中,青山周平以名叫 「 400 盒子的社區城市」 項目參與其中,與張永和、馬岩松、華黎等建築師共同探索未來居住的可能性。
在「400 盒子的社區城市」項目中,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由一個個「盒子」組成。用於睡覺的「盒子」很小,也具有私密性。而衛生間、衣櫃、書架這些功能區域則被做成一個個「盒子」,擺放在私密空間外的公共空間里,「盒子」下面有輪子,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調整位置。400 個這樣的居住單位組成了一個城市社區。需要的時候,「盒子」挪騰一下地方,就可以空出一條跑道來舉行馬拉松比賽,也可以空出一塊區域舉行演出活動。
雖然「400 盒子的城市社區」尚且是一個理想化的未來概念,但青山周平對於共享社區的構想已經獲得了一些開發商的認同,與國內地產服務平台鏈家「自如」項目以及 YOU+青年社區、共享際等新型社區的合作已經進入設計階段,為共享際設計的「未讀 CLUB」線下閱讀空間也已建成開放。
與大多數建築師一樣,青山周平也希望能夠通過大型項目實現自己對於改變社會居住理念的理想。但相比項目的規模,他更希望把新型的居住理念傳播出去,讓為了房子苦惱的年輕人認識另一種可能性。
「如果可以改變生活理念,我們的房子可以越來越小,但生活會越來越『大』。」
題圖來自 Shuhei Aoyama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