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經濟學人》之間,至少還有一個比喻的距離。
之前我曾在《經濟學人有哪些不錯的開篇方式?》一文里,分析羅列了若干可供英語學習者效仿的文章引入方法。本文繼續討論英語寫作這一話題,重點討論如何合理使用比喻,讓文章更加豐富多姿。
在講習英語文章當中的比喻之前,我們不妨先把目光聚焦到漢語,如此,我們才能比較漢語學習與英語學習的不同,從兩者的差異之中探求學習英語的策略。漢語母語者在閱讀漢語作品時,攝取比喻的途徑大致有三種:古漢語、白話文和譯著。
《詩經》常有「比」的寫法,以他物比此物。至於「比」的含義,自然眾說紛紜,有人排斥將「比」等同於「比喻」。但如不加以細究(本沒有深究的必要),我們可以認為,《詩經》當中有很多比喻。「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就是以碩鼠比喻不顧民眾死活、過度徵收苛捐雜稅的為政者。
這種寫法是將兩個事物並列,從而達到類比的目的。漢語詩歌的四字格讓這種並列的寫法很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也多使用類似寫法,把比喻融合在作品之中。但這種寫法如果移植到我們的英語當中,可能就不太容易施展拳腳了。
白話小說中的比喻也很多見,《水滸傳》常用「好似」「卻似」之類的字眼。到了近代,中國人寫的白話文章,翻譯而來的著作,用到的比喻就更加明顯可見了。比喻的出現,往往隨著特色字眼(喻詞),比如「象 / 像 / 好象 / 好像 / 如……一樣」等。這一類比喻的用法,與英語文章有相似之處。
我們回頭看看漢語里的比喻,再仔細對照平素所讀英語文章里的比喻,就會發現中國人在使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上,與英語母語者存在一定差異。正因為存在差異,所以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時,常常不能欣賞到文章的精彩之處,更不要說能夠運用到自己的英語寫作之中了。換句話說,我們學習英語的方法,欣賞英語的方法,也應當與學習、欣賞漢語有一定的不同之處。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說明,英語文章一般是如何使用比喻的。這三個方面包括:
- 直接使用比喻修辭;
- 習語中含有比喻成分;
- 利用辭彙製造出場景效果以達到比喻的目的。
本文所用素材皆來源於精讀社第二次活動所用的《經濟學人》文章,這也是本文標題的由來。當然,可讀的英語文章遠不限於《經濟學人》這類外刊,這一點自然不必多言。用英語創作(姑且也包括應試作文吧),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只學會某種技巧是遠遠不夠的。
另外,利用谷歌引擎搜索文中提到的文章名,即可找到原文,例如,可在搜索框輸入「site:http://www.economist.com How the other tenth lives」,找到 How the other tenth lives 一文。下面開始詳述。
1. 直接使用比喻修辭
英語中的明喻最易覺察,like / seem like / as 這類喻詞,都很容易讓我們判斷出一句話的本體和喻體。關於明喻,就不多說了。如果缺少喻詞(比如隱喻),我們就需要判斷本體和喻體分別指代什麼。
(1)缺少喻詞的隱喻
在 Peacocks of the sea 一文中,作者描述了富人在遊艇上的生活。Peacock 意為孔雀,也常用來指代虛榮的人,標題里用了這個詞,自然就是用孔雀比喻富人。這種拿一物與另一物直接互相比較的寫法,較為常見,嫻熟的作者有時多省去喻詞,直接在文章里用喻體指代本體。
同樣來自於此篇文章的,還有一句話用來描述富人如何躲避現實,在海上玩樂。這句話同樣直接使用了喻體 empire,代指超級遊艇。
But they also want to be able to retreat into their private empires.
但有時沒有喻詞的比喻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在 Hard bargains 一文中,作者討論了 201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Hart 緣何能夠獲得此獎:協議雙方在簽署協議後,往往會遇到新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之前的協議無法解決的,因此需要有一種辦法能夠讓雙方應對未來的問題;Hart 獲獎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幫助解決了合作之後雙方如何應對新發生的變化這一問題。在文章中,作者用了 spoil 這個詞指代協議雙方可能因為達成合作而獲得的「利益」。
In work with Sanford Grossman, (an economist who might plausibly have shared the prize), Mr Hart reasoned that firms solve this problem by clever use of the bargaining power bestowed by 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key assets, such as machines 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ead of fussing over how to divide up the spoils in every possible future, in other words, workers agree to sell their labour to a firm that owns the machinery or technology they use, in the knowledge that ownership gives the firm the power to hoover up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profits.
遇到這類不易判斷本體的比喻,我們就要結合前後文語境,推測作者真正要言明的內容。此處的 spoil 在翻譯時最好按照 future interests 理解,翻譯時不要真的把協議雙方說得過於負面。比如,需要避免的譯法就是把 divide up the spoils 直譯成「分贓」,而且不加引號,不表示出這裡的幽默意味。
(2)用比喻表達態度立場
在 Two cheers for hypocrisy 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歐盟與土耳其的恩怨糾葛。《經濟學人》的一貫立場是覺得歐盟不爭氣,認為土耳其調皮胡鬧。這篇文章要分析兩方的恩怨糾葛,語氣自然也不會有所好轉。
文章大背景是:土耳其之前想加入歐盟,歐土關係也比較正常;如今,土耳其越來越像一個獨裁國家。作者把土耳其比喻成病人,而加入歐盟則是它戒不掉的麻醉藥。原文如是寫道:
If happier times come, the comatose patient can always be awoken.
Accession was supposed to be a noble process that would expand European ideal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to regions that had known little of either. In Turkey』s case, it is a seductive narcotic that has become dangerous for the addicted patients to give up.
有些比喻只是為了讓文章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但有些比喻卻能夠讓文章觀點和態度傾向非常明確。這種力度強勁的比喻,多見於縱橫捭闔性質的社評。
以上所說的比喻都比較容易辨識,而且喻體和本體都是作者根據文章內容安排的,靈活性很強。因此,這類比喻往往會對讀者的理解、譯者的翻譯造成一定阻礙。尤其是在翻譯時,如何處理原來的比喻,需要譯者作出合理判斷。之前我曾在《怎麼翻譯Sweating like a pig, feeling like a fox?》一文中以海報標語為例,說明翻譯的一般思路,本文就不多談論翻譯了,我們繼續討論比喻。
2. 習語中含有比喻成分
(1)習語與比喻
關於習語,陸谷孫先生在《牛津英語習語詞典》(英漢雙解版)的序言中寫道:
不管是初入門的學習者,還是非英語母語的專家教授,遇到習語或不太尋常的表達(後來發現的確是習語),都會頓一頓,翻幾本詞典,查詢習語的意思,並參考上下文得出習語在文中的準確含義。牛津高階和朗文對習語的定義分別是:
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a speech form or an expression of a given language that is peculiar to itself grammatically or cannot be understood from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its elements
牛津高階是從正面說,該如何去理解習語;朗文是從反面說,什麼樣的理解習語的方式是要避免的。誠然,理解習語時,我們不能孤立看待詞語,但是如果要理解習語發揮作用的過程,就必須得把習語的詞分成獨立的元素加以理解。
在《經濟學人》熊皮特專欄社評 Peacocks of the sea 一文中,作者用了 pull in ones horns 這一習語。
The Superyacht Intelligence Agency says 62 yachts of 70 metres plus were delivered in 2011-16. Another 59 are under construc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me of the usual big spenders have pulled in their horns a bit.
Horn 一詞的具象意思是動物的角。一頭羊如果氣洶洶地伸出雙角,那它估計是要和其他羊打架了;被攻擊的羊如果明知打不過對方,就要採取守勢,減少對方進攻帶來的傷害。所以,不難推測 pull in ones horns,大致是力不從心從而採取守勢的意思。
我們再結合文章,便可以把原文改寫為「...some of the usual big spenders have cut their spending a bit like a goat has pulled its horn」。簡言之,我們在使用習語的時候,是拿兩種事件作類比。
這就又回到了本文開頭說到的《碩鼠》一例。如果按照《碩鼠》一文的寫法,上面一句話就得寫成以下這種形式:
A goat pulls its horn in a fight,
Some spenders cut spending a bit.
這倒也有四音步抑揚格的模樣,可惜在一篇社評中這樣寫,無非是吃力不討好,甚至討罵。以往的史詩如今墜落到現代英語里,就簡化成了習語,這倒也是欣賞習語的不錯角度。
如果不抱著學究的態度,我們可以很愉快地帶著比喻的眼光觀察習語。當然,最簡單的方法是查詢詞典。不過,查一下,就知道了答案,也是頂沒意思的事情。
(2)更多實例
在 Against happiness 一文中,作者寫了這樣的一句話,講的是阿聯酋為了了解民眾幸福度,專門設立了「快樂部」: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boasts a brand-new Ministry of Happiness
如果稍加改寫,也可以寫成「...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boasts a Ministry of Happiness, which is as new as a mark of identification a cattle made with a hot iron」。此習語也即是用烙印比喻「快樂部」成立之新而已。
在 How the other tenth lives 一文中,作者說到,世界銀行如果實現了減貧目標,是不是就可以止步不前了。作者用到了常見的 rest on ones laurel。
If the World Bank』s dream of a world free of poverty is ever fulfilled, will the bank then sit back and rest on its laurels? No chance.
在 Hard bargains 一文中,作者提到如何監管員工,防止員工懈怠。「監管」一詞,作者用了習語 keep tabs on。
在 A tale of two ethics 一文中,作者描述一戰後的德國奮力改革,則用了 in the throes of sth/of doing sth 這一習語表達拚命苦幹的含義。
在 Two cheers for hypocrisy 一文中,作者使用了 tighten the screws 來描寫土耳其對國內加強管控。類似的表達實在多不勝數,不再一一列舉。
怎麼學習習語,利用許多習語中的比喻修辭讓文章更加地道?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首先,我們都應該多閱讀,只有多閱讀才能知道普通的表達是什麼樣的,才能培養出對「另類」表達的敏感。其次,遇到習語,應當多了解習語的來源,勤查詞典、勤搜索。當然了,必要的「死功夫」還是需要的,閑暇之時把習語詞典當作開拓眼界的讀物,也未嘗不可。勤加利用習語,才能真正積累下來。
3. 利用辭彙製造出場景效果以達到比喻的目的
上文提到的習語里,有些來自生活場景,如果某一場景不再存在於當下,這樣的習語就變成了生僻表達。我之前曾在《關注辭彙的具象含義,讀外刊會更輕鬆》一文中,簡單講過了解辭彙具象含義的重要性。其實了解辭彙的具象含義,對於理解習語同樣重要。
(1)續談具象含義
可是並非所有由具象含義引申出去的詞,最後都變成了習語。有些沒能變成習語的單詞,就在原有辭彙具象含義上,引申出了抽象含義,獨立出現在文本之中。不少一詞多義的現象便由此而來。
在 Hard bargains 一文中,作者這樣談到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
This year』s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s—awarded to Oliver Hart and Bengt Holmstr?m—celebrates their study of economic power, and the tricky business of harnessing it to useful economic ends.
文章用到的 harness 一詞,不難理解。此詞原表示給馬套上挽具,換到其他語境下(如文中語境),搖身一變表示 control and use to... 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具象與抽象之間的聯繫,藉助了比喻的力量。利用好經濟權力,實現有益的經濟目標,就好比是給馬套上挽具,好讓它拉車載物。
下面這句話,我已在前文用到了,這裡再說一下。
Instead of fussing over how to divide up the spoils in every possible future, in other words, workers agree to sell their labour to a firm that owns the machinery or technology they use, in the knowledge that ownership gives the firm the power to hoover up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profits.
Hoover 原來只是人名,上世紀初成為專利名,特指吸塵器。Hoover up 原意指吸乾淨、除塵,這一動作很容易與抽吸利潤聯繫在一起,後來也就常表示後一種含義。
Handle 原指車把手,引申出的抽象含義,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在 A tale of two ethics 一文中,作者指出理解心志倫理 (ethic of conviction) 與責任倫理 (ethic of responsibility) 這兩個概念,對於了解德國政治非常有益。
Anyon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German politics, on anything from the euro to refugees, would do well to get a handle on them.
以上有的是孤立的單詞,有的則是動詞短語,但兩者相似之處都在於它們已經從原始的具象含義走向了抽象。這些辭彙常常吸引讀者眼球,被歸到「好的表達」一類。它們能吸引到讀者,就是因為這些辭彙能讓我們想像到某一具體場景,給我們生動形象的暗示。
有些辭彙也有具象含義,只不過它們的原始用法常常出現在文學史學作品中。如果在現代英語寫作中使用到這些辭彙,我們聯想到的可能就不再是生活場景,而是戰爭、史詩等等。這樣的辭彙會讓作者行文更加有氣勢,我們常說到的縱橫捭闔之感,往往也得益於使用這類表述,比如前面提到的 harness。
(2)更多實例
在 Against happiness 一文中,作者談論「進步管理」理論時,用到了 rush through,以水流沖刷之狀比喻該理論影響之廣。
This columnist feels the same suspicion of the fashion for happy-clappy progressive management theory that is rushing through the world』s companies and even some governments.
談到公司要求員工時刻面帶笑臉,變相壓榨員工,用到的是 extract。此詞原有拔出、榨出的意思,這裡也可以理解為是用原始具象含義作喻。
Firms are keen to extract still more happiness from their employees as the service sector plays an ever greater role in the economy.
再看 Two cheers for hypocrisy 一文,這段話值得關注的案例就更多了。
Worse, Turkey is negotiating to join the EU. The accession process is supposed to bind candidates closer to European norms. But under its would-be sultan, Turkey is sinking into the marsh of dictatorship.
Bind 原是捆縛之意,此處借了這一意向,表示土耳其如想加入歐盟,就要受到歐盟相關標準的約束。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土耳其正「陷入獨裁的沼澤」——也仍舊是比喻。再看下面一段話標黃部分:
Turkey has never been close to membership. But for a time that didn』t matter. Before talks began in 2005 Mr Erdogan used the popular prospect of accession to anchor domestic reforms, such as scrapping the death penalty and allowing Kurdish-language broadcasts, and to shove the meddlesome army back in the barracks.
Achor 原是拋錨停泊的意思,這裡也取了比喻義。文章大意:彼時歐土關係良好,埃爾多安主張加入歐盟,並藉此機會在國內實施多項改革措施。
最後的話:
寫到這裡,我們大概已經能夠較為清楚地理解,為什麼我們覺得有些表達很地道很生動形象了。從比喻這一角度,歸納總結以往所學,相信會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有很大啟發。
初學者每次遇到這類表達,都有必要認真研習。但是,切忌生搬硬套,更不能把積累表達當成學習本身。邊學習,邊思考,邊使用,邊總結,才是我們應有的學習態度。
誠然,《經濟學人》是不錯的刊物,但是我們應注意外刊的思想傾向,也要知道為什麼英語母語者能夠寫出好文章,能夠成為學習的榜樣。在英語學習這件事上,一方面我們要學習這些時新的文章;另一方面,我們更要關注經典,關注作者所讀所學。在某種意義上,外刊只是入門讀物,但如果打算學好英語,就要廣泛涉獵了。
--
課程推廣:高翻考研2018全年課程正式發布
關於作者 | 胡學長,誤入培訓業的文學愛好者,上外英語學院文學學士,上外高翻學院翻譯碩士。
公眾號 | 高翻考研 (ID: MTI_China)
閱讀更多 | 往期文章目錄
微博 | 古月兩青水
QQ資源群 | 624737981
推薦閱讀:
※支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被行業內的前輩刻意打壓,你是如何應對的?
※對於校園霸凌事件,老師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傷害減到最小?
※【重磅乾貨原創】IB國際文憑課程詳解
※如何提高1歲寶寶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