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安全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談到三星note7一方面使用了大容量電池,同時支持快充,導致發熱量增加,另一方面又搭配了防水防塵,無線充電等功能,惡化了散熱。兩面夾攻,導致手機的故障率較高。文章放到知乎上後,先後有兩百六十多人點贊,也有很多人評論。有些評論還特別有價值,比如有幾個人提到三星Sedge同樣是大電池,快充,防水防塵,無線充電,但是Sedge並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召回。我在寫的時候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對此,我的解釋是採用這些功能並不是不行,但是必然對電池的耐高溫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控稍稍做不好,就會出問題。
今天我們花點時間談一談電池的安全問題。以前學化學的時候對電池的定義是:電池是一種將自身儲存的化學能轉成電能的裝置。從這個定義來看鋰離子電池叫鋰離子蓄電池更加合適。咬文嚼字這麼一番只是想強調鋰離子電池是一種能量存儲裝置。只要存儲了能量,不可控的迅速釋放能量就可能會發生爆炸。而鋰離子電池作為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種電池,發生起火爆炸的威力自然是更大。我們以三星note7的電池為例,計算一下該電池發生爆炸的TNT當量:
1 克TNT釋放的能量是4184焦耳
1 Wh=3600 焦耳
Note 7的電池存儲的能量是13.48Wh,等於13.48*3600=48528焦耳
相當於48528/4184=11.59g TNT當量。
也就是說我們帶著一個手機,就相當於帶著十幾克炸藥。而Tesla電動車攜帶的電池能量能夠高達100kWh (Tesla Model S P100D),相當於86 kg TNT。說開電動車相當於坐在炸藥上也並不為過。可是開汽油車未嘗不也是這樣了,不然電影里哪有那麼多汽車爆炸的鏡頭。所以說只要是含能裝置就有可能發生能量釋放失控而導致爆炸。
電池反應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我們都知道,氧化還原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這裡忽略電子對的偏離)。有得到電子的,就一定有失去電子的。我們以經典的LiCoO2|LiPF6|C為例: LiCoO2和石墨在常溫下都是穩定存在的,混合在一起也不會發生反應。當電池正極是LiCoO2,負極是石墨的時候,電池處於完全放電的狀態,並沒有存儲能量。可是當充電之後,正極材料變成了Li0.5CoO2,負極變成了LiC6,這個體系就不穩定了。由於Li在Li0.5CoO2中的化學勢比在LiC6更低,或者說4價態Co的氧化能力比C6更強。如果將Li0.5CoO2和LiC6混合在一起,二者之間會發生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LiC6會失去一個Li+和一個電子,而每兩個Li0.5CoO2會得到一個Li+和一個電子。如果將二者混合在一起,電子和鋰離子的轉移是在同時並且一處發生的,雖然反應過程中有電子的轉移但是並不會形成穩定的電流。Li0.5CoO2和LiC6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更加穩定的LiCoO2和C,這一過程中的能量是以熱能的形式釋放的。而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正極Li0.5CoO2和負極LiC6並不是直接接觸反應,而是藉由內部的電解液和外部的電路間接接觸:鋰離子在電池內部通過電解液交換,而電子則通過外部電路進行轉移。這種特殊的設計,使得電子和鋰離子的交換髮生分離,從而能夠在外電路形成穩定的電流,驅動電器做工。在這一過程中,氧化還原反應的能量主要是以電能的形式釋放。
通過以上的講解,我們知道對於一個充滿電的鋰離子電池來說,正負極是不穩定的,強烈地渴望與彼此發生反應,釋放存儲的能量。可是當外部電路斷開,沒有電子的交換,內部的鋰離子也交換不起來,整個反應就進行不起來。這個時候如果外部或者內部發生了短路,那正極和負極就會逮著機會快樂地發生反應,將存儲的能量迅速地釋放。短時間釋放大量的能量,就會出現起火爆炸。
談完了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我們來看一看電池的構造,見圖1.
圖1. (a) 圓柱形電池結構(18650)[1],(b)軟包電池[2]
電池由正極集流體,正極,隔膜,電解液,負極,負極集流體以及封裝材料組成。 對電池容量有貢獻的是正極和負極,其他的組成都可以稱為非活性物質,對電池能量沒有貢獻,但卻又必不可少。其實如果鋰枝晶的問題能夠解決,負極也是可以省掉的,換用非常薄的一層金屬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正負極集流體和封裝材料是穩定的,電池起火爆炸過程中的反應與它們無關。那麼我們下面就來談談,電池的正極,負極和電解液是如何在電池起火爆炸的過程中推波助瀾的。
1. 正極
正極材料現在用得比較多得是LiCoO2,三元材料(NMC,NCA),LiFePO4,LiMn2O4。它們的一些電化學特性總結如下表。
表1 常見正極材料的特性[3-5]
LiCoO2廣泛應用於消費類電子產品,尤其是高端電子產品。雖然LiCoO2的比容量並不是最高的,但是LiCoO2有著較高的壓實密度,使得在實際使用中,LiCoO2有著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另外由於摻雜和包覆技術的發展,開發出高壓鈷酸鋰,其充電截止電壓可達4.45V,脫鋰比例達到0.8。如此一來,鈷酸鋰的比容量跟三元材料差不多了。但是鈷酸鋰不耐高溫,也不耐過充。在高溫或者存在過充的情況下,鈷酸鋰分解產生O2,產生的O2又能夠與有機電解液發生反應,產生更多的熱,進一步推動鈷酸鋰的分解。
圖2. 不同正極材料電池的自加熱升溫曲線,電池型號18650。[4]
由圖2可知,對比其他正極材料,鈷酸鋰進入thermalrunaway的起點溫度較低,而且溫度上升得非常快。相對而言,三元材料NCA和NCM的起點溫度上升了,而且升溫速度要比鈷酸鋰溫和。磷酸鐵鋰和尖晶石錳酸鋰的臨界溫度雖然比鈷酸鋰低,但是由於不會分解產生O2,並沒有出現電池溫度的迅速攀升。
2. 負極
與正極材料群雄並起不同,負極材料中基本是碳材料一家獨大。雖然Li4Ti5O12,硅碳,氧化亞硅,Sn,SnO,Ge,TiO2等負極材料也是研究的熱門,但是在碳負極強大的性價比面前,現在還處於點綴階段。當然碳材料本身又是一個大家族,本身也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比如層狀石墨,硬碳,中孔碳微球等等。但是對於所有的碳負極,在電池使用的過程中,無一例外都需要生成一層穩定的SEI膜,這層膜將碳負極和液體電解質隔開,只允許傳導鋰離子而不允許電子,因而阻斷了負極和電解質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值得一提的是沒有嵌鋰的石墨本身不會跟液體電解質發生反應,但是石墨嵌鋰了之後,就變得非常活潑。將嵌鋰後的石墨與電解液直接接觸就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氣體同時放出熱量。所以在石墨上生成的這層SEI膜非常重要,然而對於各種負極材料,基本在120°C,SEI就會開始分解,失去了保護作用。露出的石墨負極表面就會與電解液發生反應。
3. 電解質
現在大部分的電池使用的電解質都是液態的,將鋰鹽(LiPF6,LiClO4等)溶解在有機溶劑中(EC,DMC,DEC,PC等)。電解質有兩個重要的指標,一個是離子導電率,就是鋰離子在電解質中的移動速度,好的電解質需要有高的離子導電率。否則內阻太高,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熱。另外一個指標是電壓穩定窗口,一個好的電解質,既要耐得了負極嵌鋰後的強還原性,又要受得了正極的強氧化能力。實際上要抵抗得了石墨負極嵌鋰後的強還原性是很難的。我們知道金屬鋰很活潑,是一種強的還原劑。而嵌鋰後的石墨的還原性與金屬單質鋰相差無幾,面對這麼活潑的鄰居,也沒多少溶劑抵抗得了。所以對於負極端,就需要生成一層SEI膜將負極和電解液分開。對於正極端,也有報道正極端存在電解液的分解和SEI的生成,不過目前的電解液體系能夠抵抗得了大多數正極的氧化性。但對於高鎳錳酸鋰這種高壓正極材料,就需要開發專門的具有更高電壓穩定窗口的電解質了,或者和碳負極一樣,選擇合適的溶劑,生成一層穩定的正極SEI膜。
電池熱失控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熱來自於正極分解產生的O2和隨後O2與電解質的反應。對於磷酸鐵鋰和錳酸鋰這類不會產生O2的正極材料來說,熱失控過程中產生的熱則主要來源於SEI遭到破壞後,電解液和負極的反應。[4]相對而言,後一種情況因為少了正極的作用,電池的安全性有很大的提高。當熱失控發展到使電池的溫度升高到隔膜的融化溫度時(PE150 °C,PP170 °C),隔膜將不能很好地將正負極分開,從而使得正負極直接接觸形成內部短路,電池存儲的能量將迅速釋放,導致起火爆炸。
不同的電池有不同的失效機制,但是有幾點是共通的,比如說電池溫度持續性地升高,有氣體生成,電池內部壓力增加等。下面,我們梳理一下電池失控可能由哪些因素造成:
1. 電池過熱。當散熱管理,或者器件布置不合理,電池溫度升高到某個臨界溫度(150°C左右),電池進入到了自加熱模式,升溫速度在0.2°C/min左右。如果不能及時散熱,電池可能進入thermalrunway狀態(這個過程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講過),導致電池最終起火燃燒。
2. 物理破壞。這個過程比較好理解,類似於猛烈撞擊,刺穿啊,擠壓變形,都有可能破壞隔膜,使得正負極直接接觸,導致存儲的能量迅速釋放,發生起火爆炸。
3. 過充/過放。材料都有一個穩定電壓窗口,不能充電充得太過。充電太過的時候,電池極化大,充電效率低,產生的熱量也多。另外,過充時,正極材料不穩定,可能分解產生O2,產生的O2會和電解液發生反應,釋放更多的熱量。此外,生成的氣體還會使電池內部承壓,可能會使正負極或者隔膜錯位,造成內部短路。
4. 充電電流選擇不合適。在不該使用大電流充電的時候使用大電流會導致電池極化嚴重,負極的電位過低。鋰離子可直接在石墨負極表面析出,造成容量損失。嚴重的還會形成枝晶,刺穿隔膜,形成內部短路。
5. 外部/內部短路。外部短路是一種最常見的電池濫用情況,相對而言也比較好預防。而內部短路就比較難以控制。造成內部短路的原因有:異物混入,隔膜失效,電池設計時預留的隔膜餘量不足,電池生產過程中切邊不整齊等等。另外,電池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導致正負極或者隔膜位移,也會造成內部短路。一旦形成內部短路,BMS,保護電路等保護機制將統統失效。所以內部短路是最難處理的一種失效機制。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電池也好,汽油桶,煤氣罐也罷,只要是含能裝置都存在爆炸的風險。保障安全的關鍵是讓存儲的能量有序受控地釋放。所以,電池首先在設計上要合格,電芯製備過程中要防止異物混入,要做絕緣和高壓測試,從源頭上杜絕內部短路的可能性。另外就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根據材料的特性制定相應的充放電制度,沒有快充性能的電池就不能進行快充操作,溫度低的時候也不宜使用快充功能。然而環境不可能永遠是理想的,面對可能的濫用、誤用情況。電池系統也要做一些保護性的設計,列舉如下:
1. 自閉性隔膜。當電池溫度升高到電池的自熱臨界溫度時,隔膜中的微孔鋰離子通道關閉,阻止鋰離子的傳輸,切斷正負極之間的進一步反應。
2. 排氣閥。當電池內由於產生氣體導致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排氣閥打開,排出氣體。
3. 電流保險絲。當外電路電流過大時,自動切斷外電路電流,防止外部短路。
4. 二極體。實現電流的單嚮導通,防止充電的時候正負極誤接。
5. 電源管理系統。監控電池的電流和溫度情況,選擇合適的充放電制度,防止電池過充過放。
Reference
1. Tarascon,J.M. and M. Armand, Nature, 2001. 414(6861):p. 359-367.
2. Choi, J.W. and D. Aurbach, NatureReviews Materials, 2016. 1: p.16013.
3. Nitta, N., F. Wu, J.T. Lee and G.Yushin, Materials Today, 2015. 18(5):p. 252-264.
4. Doughty, D. and E.P. Roth,Electrochemical Society Interface, 2012. 21(2):p. 37-44.
5. Fergus, J.W., Journal of PowerSources, 2010. 195(4): p. 939-954.
推薦閱讀:
※我的動力電池系統設計:結構「三 + 6」模式
※一種基於白醋技術的對於鹼性電池漏液腐蝕的極簡清潔方法
※BMW在電芯和電池材料的研究
※三大要點,讓您看懂鋰電趨勢!
※淺談電瓶修復的實像與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