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觀 | 吳哥道路系統

在網上找到一篇比較好玩的文章,分享給大家。除了今天我們經常去旅遊的吳哥考古公園之外,在柬埔寨國土範圍內,在東南亞大地上,還留下了大量以古道路為紐帶的遺迹,用時髦的語言來說就是「線性遺產」。

悉尼大學考古學院對吳哥古道路進行了考古研究,Mitch Hendrickson 運用交通地理學理論,提出了從政治、經濟及宗教的視角審視吳哥古道路結構構成的深層次原因,雖然證據零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也算是對吳哥文明研究比較新且深入的嘗試。

從下圖可以看出共有六條線路,以吳哥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總長共計1000公里。西線通往Sdok Kak Thom,(SKT是哪裡呢?哈哈,我們只要記住這裡發現了記載著吳哥國王世襲的碑文,吳哥的歷史很多都是因這段碑文而成定論的);西北線通往Phimai(現泰國境內),東北線通往Vat Phu(自扶南真臘時期開始就是高棉人朝聖的神山);東線通往Kompong Svay的聖劍寺(吳哥公園內有一座聖劍寺,不過這是另外一座);還有兩條東南線,一條(上東南線)通往三波布雷古,另一條(下東南線)則通往另外一個前吳哥古寺Prasat Andet。

道路沿線分布著各種石橋、驛站、水池以及聖火殿等具有宗教性質的建構築物。石橋總長度達140Km,第二大石橋Spean Praptos 位於上東南線中部,東北線和西北線上石橋則沒有發現石橋,可能是沒有找到或者後來改造較大。東線有5座12世紀早期的驛站,3座12世紀晚期的聖火殿,西北線有17座12世紀晚期的聖火殿,這些地方並不為旅客提供住宿,而僅僅提供一個安全場所。驛站及聖火殿之間相距12KM-14KM,而正好是半天時間行走的距離。在歷史記載以及早期殖民者的記載中還記錄了道路沿線木製的建構築物,現已不存。水池則每隔幾公里就設置一個,主要為口渴動物及旅行者提供歇息的地方。

放射型的道路系統連接的是都城(吳哥)與下面省級中心城市,而且道路主要集中在洞里薩湖以北地區,以南的地區交通則很可能是靠水路。

學界一般認為道路交通系統所及的範圍就是王國統治勢力所達的範圍。

Hendrickson認為道路系統是和吳哥所需的稀缺資源相聯繫的,如鹽、鐵、銅、金、建築所需的石材等資源。

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僅用於調味還能用來保存食物。吳哥所用的鹽有兩大來源,一是湄公河流域倒灌海水提取的海鹽,另一是主要來自西北的泰國。周達觀都記載過高棉人更喜歡來自泰國山區的鹽。Phimai附近發現的大量製鹽場所則正好證明了西北線上食鹽貿易活動的存在,而且這條線路還曾經存在過鹹魚與鹽交換的以物易物貿易活動,直到今天還存在。

鐵這種金屬在農業社會也是必不可少的,農事活動、軍事活動以及建築活動上都需要用到。Phnom Dek(位置見下圖)又稱「鐵山」,是主要鐵器製作的區域。東線道路一直延伸到Phnom Dek東側的聖劍寺,聖劍寺的戰略重要性也是因為這裡盛產鐵器。

吳哥時期留下了大量的銅製雕像、裝飾物品等,而柬埔寨境內並無銅礦的存在,而寮國南部Vat Phu寺附近則存在有大量的這樣的礦產。而金這種在吳哥建築、雕像上經常使用的珍貴金屬也主要產自寮國南部,這都加強了通往Vat Phu寺的東北線的重要性。

下圖講述的是道路和政治、宗教資源之間的空間關係。Dangrek山脈在北部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地理屏障,僅有西北線通過。道路與河流的關係也很明顯,道路沿線的中心城市都建於河流邊,道路都終結於水路的開始。高棉人能方便的利用東北線到達柬老邊境的Mun和以及湄公河。

主要的宗教聖地及建築,除Vat Phu寺之外,則和道路系統結合的不是那麼密切。如東北線並不經過古都城貢開;在吳哥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柏威夏寺也並不在主要的線路之中,柏威夏寺位於Sen河岸邊,Sen河則往南流經前吳哥時期的都城三波布雷古寺。

上面圖是不同道路上的設施及分布資源簡圖。本文僅用於知識普及,並不涉及科學論證。圖片來自Hendrickson的文章。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推薦閱讀:

在吳哥窟大圈 探秘古老的的神跡
帶上一本「小黃書」去吳哥窟吧!(吳哥窟攻略二)
我和滾滾的東南亞四國游:柬埔寨篇5(暹粒射擊篇)
讀懂印度 從吳哥窟開始

TAG:吳哥窟 | 道路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