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做我心中的小人 也不願做這世間的君子
看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我是自大的,什麼叫做自己心中的小人而不做這世間的君子。你當你有多了不起啊。我沒有多了不起,我只是想說我想說的。
有很多人將《論語》當做中國的聖經一般看待,覺得《論語》是最神聖的,孔子是最神聖的,當然,孔子是神聖的但孔子的語錄並不一定是最正確的。對於,孔子的君子與小人一說,大多數人選擇相信,選擇義無反顧的支持,沒有理由像中毒一樣對孔子的語錄惟命是從。但,在我看來,這僅僅是一個概念,孔子的一個幼稚的想法然後被後人不斷地誇大化,讓我們產生對君子無限的敬意,小人無限的惡意。
君子,在那些熱衷於《論語》的人眼中就是仁、知、勇的化身,從不會懼怕,從不會貪心,什麼貪婪、自私之類的字眼離君子這個神聖的詞都太遠太遠了。在他們看來,君子如同聖人一般,是鑲著金邊的,閃著金光的,沒有人可以企及君子的境界也沒有人可以玷污、侮辱這個詞和這個境界,他們為了達到這一境界甚至是離這個境界更近一點都會傾其一生為其奮鬥,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而在他們改變的過程中,他們就不會有勢利的想法嗎,他們,就沒有質疑過他們這樣做的意義嗎。君子也有偽君子、癮君子這類的君子,那從孔子的說法中既然所有的君子都是偉大的,那為什麼偽君子、癮君子又恰是小人呢?
而小人,在他們看來,便是可惡的,永遠充當著一個被唾棄的角色。小人,就是他們那種聖人用來襯托和強調他們自己本身高貴和神聖的一個沒有尊嚴只知道謀權奪利的找不到形容詞只能用「小人」來代替的人。他們認為,小人,就是註定沒有思想的。小人的一生就只會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小人,根本就不值得被他們提到,只有他們想突出一下自己的博愛時,才會想起那不起眼的小人。
于丹的那本「于丹《論語》心得」中說道「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憂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從那本書中我感到,可能在於丹看來,在孔子看來,君子都是高人一等的至少是高小人一等的,還說過「一個人的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但將這兩段話綜合起來看就是矛盾的。如果根本沒有人了解你,根本沒有人願意和你接觸,你的「憂」「惑」「懼」當然就少了。但那又何來的把握幸福呢?這反而會離幸福越來越遠,甚至最後與世界為敵,不管你有多偉大,不管你是不是君子,當你不抱怨「這世界沒有人了解我」時,你就錯了。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君子和小人又有什麼區別,都被世界所隔絕,只不過形式不同,一個被唾棄,一個被尊敬。只不過小人要比君子活的更洒脫,小人不需要去假惺惺的關懷天下,他只用去關懷自己想要關懷的人,值得被自己關懷的人。
小人為什麼一直被唾棄,就是一個社會定位的問題。社會,願意去接受君子卻不願意去收納小人。《論語》一直倡導的人心善良、寬恕他人和仁善待人在小人面前就煙消雲散、灰飛煙滅了。《論語》,不,孔子,對於小人是不仁善、不善良的。為什麼就不能對小人有一點,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寬和恕呢。
我知道《論語》教給人們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但願每個人都回歸自己的心靈,做那個快樂的「小人」,而不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一個「君子」。
我寧願做自己心中的小人,也不願做這世間的君子。
PS:僅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如我開篇所說,只是說我想說的話。———Writen by 拉拉
推薦閱讀:
※喜歡獨處的人是不是都比較自我?
※顏值爆表是一種怎麼的體驗?
※自我與自私的區別是什麼?
※為自己活,而且自己很享受這個過程。我該如何這樣?
※90%迷茫的人都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 人生本就是自我投資的過程 | 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