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鑄造生產過程中14個缺陷及解決方法(上)

目前,雖然很多傳統鑄造廠都有嫻熟的鑄造技術。但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疏漏,造成鑄件缺陷。這些缺陷與鑄造工藝、鑄造材料等很多因素有關,對應的解決方法也不同。因此,要成功解決這些缺陷,我們要進行綜合分析,鑄件訂單網為大家整理了鑄件常會出現的14個缺陷及解決方法。

1.澆不到

鑄件局部有殘缺、常出現在薄壁部位、離澆道最遠部位或鑄件上部。殘缺的邊角圓滑光亮不粘砂。

產生原因:

澆注溫度低、澆注速度太慢或斷續澆注;

橫澆道、內澆道截面積小;

鐵水成分中碳、硅含量過低;

型砂中水分、煤粉含量過多,發氣量大,或含泥量太高,透氣性不良;

上砂型高度不夠,鐵水壓力不足。

解決方法:

提高澆注溫度、加快澆注速度,防止斷續澆注;

加大橫澆道和內澆道的截面積;

調整爐後配料,適當提高碳、硅含量;

鑄型中加強排氣,減少型砂中的煤粉,有機物加入量;

增加上砂箱高度。

2. 未澆滿

鑄件上部殘缺,直澆道中鐵水的水平面與鑄件的鐵水水平面相平,邊部略呈圓形。

產生原因:澆包中鐵水量不夠;

澆道狹小,澆注速度又過快,當鐵水從澆口杯外溢時,操作者誤認為鑄型已經充滿,停澆過早。

解決方法:

正確估計澆包中的鐵水量;

對澆道狹小的鑄型,適當放慢澆注速度,保證鑄型充滿。

3. 損傷

鑄件損傷斷缺。

產生原因:

鑄件落砂過於劇烈,或在搬運過程中鑄件受到衝撞而損壞;

滾筒清理時,鑄件裝料不當,鑄件的薄弱部分在翻滾時被碰斷;

冒口、冒口頸截面尺寸過大;冒口頸沒有做出敲斷面( 凹槽)。或敲除澆冒口的方法不正確,使鑄件本體損傷缺肉。

解決方法:

鑄件在落砂清理和搬運時,注意避免各種形式的過度衝撞、振擊,避免不合理的丟放;

滾筒清理時嚴格按工藝規程和要求進行操作;

修改冒口和冒口頸尺寸,做出冒口頸敲斷面,正確掌握打澆冒口的方向。

4. 粘砂和表面粗糙

粘砂是一種鑄件表面缺陷,表現為鑄件表面粘附著難以清除的砂粒;如鑄件經清除砂粒後出現凹凸不平的不光滑表面,稱表面粗糙。

產生原因:

砂粒太粗、砂型緊實度不夠;

型砂中水分太高,使型砂不易緊實;

澆注速度太快、壓力過大、溫度過高;

型砂中煤粉太少;

模板烘溫過高,導致表面型砂乾枯;或模板烘溫過低,型砂粘附在模板上。

解決方法:

在透氣性足夠的情況下,使用較細原砂,並適當提高型砂緊實度;

保證型砂中穩定的有效煤粉含量;

嚴格控制砂水分;

改進澆注系統,改進澆注操作、降低澆注溫度;

控制模板烘烤溫度,一般與型砂溫度相等或略高。

5. 砂眼

在鑄件內部或表面充塞有型砂的孔眼。

產生原因:

型砂表面強度不夠;

模樣上無圓角或拔模斜度小導致鉤砂、鑄型損壞後沒修理或沒修理好就合箱;

砂型在澆注前放置時間過長,風乾後表面強度降低;

鑄型在合箱時或搬運過程中損壞;

合箱時型內浮砂未清除乾淨,合箱後澆口杯沒蓋好,碎砂掉進鑄型。

解決方法:

提高型砂中粘士含量、及時補加新砂,提高型砂表面強度;

模樣光潔度要高,併合理做出拔模斜度和鑄造圓角。損壞的鑄型要修好後再合箱;縮短澆注前砂型的放置時間;

合箱或搬運鑄型時要小心,避免損壞或掉入砂型腔砂粒;

合箱前清除型內浮砂,並蓋好澆口。

6. 披縫和脹砂

披縫常出現在鑄件分型面處,是垂直於鑄件表面,且厚薄不均勻的薄片狀金屬突起物。 脹砂是鑄件內、外表面局部脹大,形成不規則的瘤狀金屬突起物。

產生原因:

緊實度不夠或不勻;

面砂強度不夠、或型砂水分過高;

液態金屬壓頭過大、澆注速度太快。

解決方法:

提高鑄型緊實度、避免局部過松;

調整混砂工藝、控制水分,提高型砂強度;

降低液態金屬的壓頭、降低澆注速度。

7. 抬箱

鑄件在分型面處有大面積的披縫,使鑄型外形尺寸發生變化。抬箱過大,造成跑火——鐵水自分型面外溢,嚴重時造成澆不足缺陷。

產生原因:

砂箱未緊固、壓鐵質量不夠或去除壓鐵過早;

澆注過快,衝擊力過大;

模板翅曲。

解決方法:

增加壓鐵重量,特鐵水凝固後再去除壓鐵;

降低澆包位置,降低澆注速度;

修正模板。

推薦閱讀:

TAG: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