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動亂之源

漢末第一個亂源:羌亂

說起漢末亂緣,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黃巾之亂,三國演義也是因此開篇的,但我覺得一個強大的帝國,絕對不會僅僅是因為一次農民起義,說亂就亂,它肯定是多方面因素。如果說黃巾是明患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說的羌亂就是潛伏在暗處的隱患。

羌是漢朝周邊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果說西漢的困擾是匈奴。那麼東漢的噩夢就是羌亂,匈奴在西漢的時候遇見了霸道總裁漢武帝。一部分就被打投降了,一部分說是被趕到了歐洲。現在有種說法,說是匈牙利就是當年的匈奴後裔,匈奴大哥被干慘了,但羌族小弟卻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了下來。

不是這位小弟比大哥厲害,而是羌族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們是靠打游擊的形式,在漢朝邊境周旋,政府軍來了咱就跑,等到守備鬆懈的時候我再來亂。所以羌亂伴隨著整個東漢王朝,趕也趕不跑,除也除不掉 。羌亂對東漢王朝的騷擾長達百年,東漢政府一直也在派兵鎮壓。東漢末年派出了三位猛人想要徹底解決這個麻煩。

這三位即將出場的猛人就是張奐,皇甫規,段熲。張奐字然明,皇甫規字威明,段熲字紀明。當時的人給這個組合起了一個很拉風的名字叫做涼州三明,他們堪稱漢末軍界的第一天團啊!大家可以理解成現在娛樂圈的tfboy類的。他們雖然是一個組合,但是戰略理念卻截然不同。

張奐與皇甫規的主張是我撫我撫我撫撫,就是安撫的政策。這兩個人認為不管羌族再討厭終歸是人,是人就要吃飯,只要吃飽飯了他們就不鬧。於是張奐皇甫規決定先以軍事威嚇的手段震懾住羌族,然後將投降的羌人遷移到內地,給他們中國戶口房產田地,讓他們和漢人一樣過上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的和諧生活。

這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戰略規劃,但當時東漢政府沉不住氣。他總想快刀斬亂麻。於是猛人段熲出場,他的主張非常簡單粗暴。就是我殺我殺我殺殺殺,他認為羌族非我族類,不知禮儀,不知人文,茹毛飲血,未開教化,當殺之而後快。

在這種鐵血政策的實施下。從159年到169年前後十年。段熲經歷了一百八十餘戰最終剿滅了東羌重創西羌。

這是一場久違的勝利,我覺得也是東漢王朝最後的一次對外戰爭上的光輝。為了平定這次羌亂,政府已經消耗了數百億的軍費,為了填充國庫,又接著大肆橫徵暴斂,當時雖然邊境出現了短暫的安寧現象。但在內陸不少地區已經滋生的民變,平羌的主要戰場在涼州,這也間接的培養了當地的武裝勢力,後來的豪強董卓也是在平羌的戰亂中。慢慢起來的。

所以這場看似光榮的勝仗卻早已打開了亂世的導火索,只等一個人將它點燃。這個人是誰呢,就我們下面來說的:東漢第二個亂源黃巾。

漢末第二個亂源:黃巾

張角是黃巾軍的頭領,關於他的個人事迹還是黃巾起義的興起過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有個詳細了解。

黃巾是一次宗教起義,中國人民很吃這套,從古至今但凡有人造反都喜歡披上宗教的外衣,遠到洪秀全近到李洪志等等都這個套路。

黃巾起義信奉的宗教是太平道,它的根源是源自中國的道教。就像洪秀全所創立的拜上帝會一樣,它是源自外國的天主教。說白了都是打著大宗教的幌子來販賣自己的私貨。

東漢末年打的道教幌子來販賣私貨的人,其實不止張角一個。還有另外兩個,而且這兩個人也和黃巾之亂都有關係。

第一個人是于吉,于吉是東漢末年黃老道的代表人物。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張角造反前得到一本書叫太平要術。在演義里說這本書是南華老仙傳給張角的,但通過現在的史料上,記載的這本書的作者其實是于吉。

但于吉他並沒有利用宗教造反,他走的是一個傳銷的路線,說白了他的本質就是一個江湖醫生或者說是一個江湖術士吧!就是用宗教的旗幟來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然後傳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于吉當年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非常大,《搜神記》裡面記載一個故事,說孫策正在打點賓客的時候,于吉從樓下路過,結果一大多半賓客全都跑到于吉面前朝拜下位去了,所以孫策就以蠱惑人心為由將于吉給殺了。最終要是你一旦做大威脅到政府都會被扣上邪教的帽子,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用宗教做文章的第二個人其實大家也很熟悉,在三國演義裡面也很出現。但是他在演義里是個配角,但是他在歷史上的作用卻非常大,這個人就是張魯。張魯也很厲害,為什麼說他厲害呢,他的祖上有一位神仙啊,我們現在看電視劇,還有去道觀進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神像啊!這個神像的名字叫做張道陵,在道教裡面。大家都尊稱他為張天師。

這位張天師就是張魯的爺爺,張魯還有個父親叫做張衡。這個張衡和那個研發地動儀的張衡不是一個人!只是名字一樣,他們是父傳子,子傳孫,三代經營五斗米教,盤踞在當時的漢中一帶影響力很大。所謂的五斗米就是你交給組織就算入伙了,以後出現什麼事張天師都會罩著你。有點像交保護費的感覺。

但是呢,就是當時的一些史料記載當事人所說的話,就是官方凡是提到五斗米教的創始人都不是張陵也不是張衡,更不是張魯,而是一個叫做張修的人。

想要弄清這五斗米教究竟是誰創辦的,首先弄清張魯和張修的關係。這張魯和張修最早都是益州劉焉手下的官員,劉焉派兩人去打漢中。結果兩人佔領漢中之後就宣布獨立了,不跟他混了,張修在漢中創辦了五斗米教,收攏民心站住了腳步,但是後來呢,這張魯就和張修倆人鬧掰了,張魯就把張修給殺了。

講到這裡估計有很多朋友也猜出結果,那就是張修其實才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然後當張魯把張修殺死之後,他不想承認自己的仇敵是創辦者。於是就造謠謊稱他的爺爺張陵和父親張衡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從而增加自己的威望,便於統治。從現有史料來看去張陵和張衡他們的生活範圍,都不在蜀中。所以說基本上這個觀點,現在已經是確定了。

所以現在大家在道觀看到那些張天師塑像啊,其實都是源自張魯這個謠言。所以說謠言害人不淺啊!大家莫要傳謠。

張魯靠這條謠言,他就在漢中站住了腳步,但是他也沒有走造反路,他走的是割據路線。割據路線就是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然後獨立起來,不歸中央政府管,但是我也不鬧事。有點類似宋江被朝廷招安的感覺。

這第三位用宗教做文章的人就是張角,他走的路線就是明晃晃的造反。之前講那麼多其實就是想說廣義上的黃巾之亂不單單是指張角,往遠可以追溯到于吉,側面可以延伸到張魯,或者是張修,還有之後的管亥打孔融,曹操收編青州兵。這都是黃巾起義的延續。

由此可見這次起義的影響力非常大,通過黃巾之亂,東漢王朝宛如一個病危的病號行將就木。不過黃巾之亂僅僅是地方亂了,但是中央還沒有亂,此時亡羊補牢猶未遲也。如果及時找醫生治療,東漢未必會亂也未必會亡。那麼有醫生嗎?是有的,下面就有請第一個救火小分隊出場。那就是士人。

漢末第三個亂源:士人

士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分子,王朝的統治者會利用這群人幫自己治理國家。但在東漢末年,這群人還沒有來得及出手救國,自己就已經被乾死了。

士人在歷朝歷代都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因為這群人既能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又手握著筆桿在書寫歷史。所以尊重知識分子的皇帝往往都會獲得比較好的名聲,有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北宋的宋仁宗等等,那些不尊重知識分子或者是得罪知識分子的皇帝往往就會被黑的很慘,比如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再比如拿儒生帽子當馬桶了漢高祖劉邦。當然還有幾位就不提了!所以統治者,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也不敢知識分子開刀,再說你看明末的東林黨。已經不好到一定境界了,但是皇帝還是對他忍而敬之?!

天工造物向來都是一物降一物,知識分子們有一個能夠致他們於死地的天敵。那就是宦官,首先這群人不指望士人幫他們治理國家,國家本身也不是他們。其次呢這群人不怕落下壞名聲,因為他們本身也不好,最重要的就是。皇帝一旦親近知識分子就會疏遠宦官,所以歷朝歷代。只要是宦官一得勢知識分子的末日就到來了,恰巧東漢正是宦官亂政的重災區。

公元166年,士人與宦官之間展開的第一次交鋒,這次交鋒是士人首先發動的。當時的宦官趙津等人目無法紀胡作非為,然後士人領袖太尉陳蕃。這個陳蕃就是在那個唐代被王勃寫進滕王閣序中歌頌的那個徐孺下陳蕃之榻的陳蕃,他向皇帝進言要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

此時宦官們對士人還是心有餘悸的,所以不敢對世人的領袖下手。就拿陳蕃的小弟們開刀,於是士人官員們紛紛都被免職,有的還在獄中被迫害而死。就在陳蕃集團進行完敗的時候外戚勢力向他們伸出了援手。

當時的皇帝的老岳父叫竇武,他名列三軍,三軍就是當時社會上認為是有三位操行非常高的人都被名列三軍。竇武就是其中之一,他同情士人,於是上書為世人求情,在外戚的幫助下。士人們死裡逃生,宦官勢力因為懼怕外戚勢力也選擇了妥協。

第一輪交鋒的結果就是宦官於微弱的優勢取得勝利,士人為得到外戚的幫助死裡逃生,但也勵志反擊。

兩年之後,漢桓帝就死了,漢靈帝即位,竇武就由皇帝的岳父變成皇帝姥爺了。以大將軍權利進一步增大,此時士人領袖陳蕃再次被啟用。重回到朝廷,當時天下人都以為太平盛世要來了!陳蕃也已以為終於又可以幹活了,又可以干宦官了,但有時你以為的不一定就是你以為。

公元168年士人聯合外戚與宦官展開第二次交封,這次首先發起進攻的人是外戚,古代人都很迷信,有一天竇武就夜觀天象算了一卦,算的結果是大將軍要完。竇武不就是大將軍嗎?他覺得是宦官在作怪,於是就決定徹底剷除這些死人妖。

但竇武制定完計劃後呢,就趁著假期出宮旅遊去了,就趁這個時候宦官把竇武寫給皇帝的奏摺拿走觀看,然後得知了外戚和士人的全部計劃。於是這群死人妖就決定先下手為強,歃血為盟假騙皇帝,假傳聖旨。然後準備殺掉竇武和陳蕃。

當時年過八十歲的陳蕃得到消息後,率領一群大學生在宮中與宦官勢力展開火拚。最終因為寡不敵重壯烈犧牲,螳臂擋車被碾了。而外出旅遊的竇武也知道消息,然後率領親信起兵抵抗,而此時宦官又假傳聖旨,調動御林軍與竇武開戰,然後竇武身陷重圍無奈自殺,第二輪交鋒的結果就是宦官大勝,士人與外戚完敗!

經過這兩次政治鬥爭,士人勢力基本都被都被趕盡殺絕了。這根東漢王朝的救命稻草,也徹底退出了東漢的政治舞台。

從此之後宦官們更加無法無天,為非作歹,東漢政府離關門倒閉也就只差一個時間問題了。難怪日後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都不忘吐槽一句,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第一個救火小分隊就這麼被幹掉了,還有第二個嗎?有的,那就是宗親。

漢末第四個亂源:宗親

宗親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親戚,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先封了幾個異姓王。這異姓都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還有韓王信。

但這幾個人,除了這個長沙王吳芮其餘六個字全都造反了,面對這個局面,劉邦就在反思,所以說他被逼急的時候立下了一個白馬之盟,但白馬之盟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就是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就說不是姓劉的當王以後天下全部都討伐他,從此以後。漢朝的諸侯王都開始姓劉了,然後宗親勢力由此強大。

讓自己親戚保護自己感覺總比異姓要可靠,但是劉邦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由同姓王搞起來的,既然同姓也不靠譜那就徹底削弱吧!所以到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頒布了推恩令。

這推恩令的大致內容就是說諸侯王有必要就是要把自己這個國家的土地,也給兒子分王,然後兒子當上王之後!要給兒子的兒子分王,這樣分著分著這土地就沒了,勢力就小了。所以推恩令的名義上是施恩惠,實際上是在削弱諸候王的實力。隨著到了漢末的時候,這些諸侯王就是管轄的地區也就是僅僅幾個縣而已,而且還有刺史監視著,軍政大權都歸國家所有。這個諸侯王就已經算是形同軟禁像個擺設了。

所以說像這種形同軟禁的宗親,他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談何保護國家呢。但是你不保護也就罷了,也別添亂,但是偏偏就在東漢末年這個時候就出了一個添亂的諸侯,他就是劉焉。

作為漢室宗親的劉焉看到天下即將大亂,就想求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然後割據一方,等到時機成熟再往前邁一步。於是他就向朝廷請求,想當益州牧,這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四川那個地方還有蜀道天險,而且還是天府之國,他完全可以脫離中原文化。自給自足,宋朝有句詩叫: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就是這個地兒特別容易出現叛亂,而且一旦出現獨立,政府中央也不好征討,所以還有句話叫做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後定。

李白在蜀道難中也說,四川那個地就是「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說四川那個地兒要是不讓你的親信或者親戚在這兒防守立馬就會生二心,然後叛變。李白這麼說過,李白有這種長遠的目光其實對的,但我覺得他也是比較是樂觀的,因為劉焉這個人他是忠心,然後又是朝廷的親信,但是等他到了之後也生二心了。

劉焉一進入益州,就派張魯割據漢中,張魯截斷交通,斬殺漢使,從此益州與中央的道路就不通了。

劉焉在益州進一步對內打擊地方豪強,然後鞏固自身實力,當時的益州就是可以說出一個半獨立的狀態。另外四川當日還流行一句話叫益州有天子氣,劉焉就認為這句話肯定是在說他的,就做起了皇帝夢。他就做了一架天子才能坐的車子,但沒過多久打個雷就把車子給劈著了。劉焉以為這是上天的懲罰這天子夢就此作罷。

不過益州有天子氣這句話後來還是應驗。只不過沒有應驗到劉焉身上,應驗在另一個人身上,這一位人就是劉備。

這劉焉稱帝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他的這種僭越的舉動告訴了世人中央政府已經沒有威信了,只要你強,你有地盤,你就是草頭王。在這種信號的釋放下無數野心家紛紛登場,當然這都是後話。

在當時雖然中央控制不了四川不過其他地方還是比較聽話,不過接下來,朝廷出現了兩股勢力的火拚,把中央也徹底攪黃了那就是宦官與外戚。

由於宦官和外戚關係很密切就把這兩小節放在一起!

漢末第五、六個亂源:宦官和外戚

東漢從第四任皇帝漢和帝開始就形成了幼帝繼位的傳統,都是小皇帝,皇帝即位之後都是有的甚至才幾個月或者一兩歲。

皇帝想就得需要有人輔佐,哪兩股勢力可以輔佐呢,一個是外戚黨,一個是閹黨,所以說從這個漢和帝開始東漢政府就進入了一個外戚黨與閹黨輪流執政的怪圈。

小皇帝年齡太小隻得依靠太后,太后需要依靠娘家人兒站穩腳步。就是他的父親或者兄弟,於是就形成了外戚黨。等到小皇帝長大後不甘心當傀儡就尋思奪權,誰最可靠呢?那就是宦官,然後等皇帝依靠宦官滅了外戚之後,宦官又開始專權。於是就形成了閹黨,沒過幾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太后再次臨朝,外戚再次得勢,從東漢第四任開始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

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形象的理解這個東漢時期的兩黨輪流制,然後我就把這些詳細的例子給大家說一說。

漢和帝十歲即位,然後的太后的哥哥竇憲就把持朝政,皇帝與朝臣隔絕只能依靠宦官,後來漢和帝利用宦官鄭眾等人所掌握的禁軍,把竇氏外戚集團都給消滅了,然而宦官此時又開始干政。

漢和帝死後漢安帝即位,太后的兄弟又開始掌權,準備剷除閹黨。等到鄧太后死後,漢安帝和幾個宦官聯合起來又把鄧氏集團滅了,然後宦官又開始干政。

之後漢順帝因寵愛涼皇后,涼皇后的父親梁商還有弟弟梁繼先後又當上大將軍。他們這個梁家也是專權,在漢順帝去世之後連續了立了沖帝,質帝,桓帝。桓帝與和宦官單超等人合謀又滅了梁氏,宦官又開始獨攬政權。

等到漢桓帝去世後漢靈帝劉宏又被外企的竇氏選為皇室繼承。選擇成為皇位繼承人,從此竇武又開始把持朝政。竇武就是在上面講那個士人的時候說過這個人,這個時候竇武和士人聯手準備密謀剷除閹黨。但是不料被宦官勢力反撲,外戚竇氏被滅族,閹黨再次成為勝利者。不是因為宦官厲害,而是因為宦官背後是皇帝。

等到漢靈帝死後漢少帝即位。漢少帝的母親何太后又開始把持朝政,何太后的哥哥就是何進。終於東漢迎來了外戚和閹黨的最後一次火拚。

這何進為了增加自己制勝的籌碼,不重蹈竇武的覆轍,於是他叫來了一個合伙人這個合伙人就是董卓。後來火拚的結果呢就是外戚黨與閹黨相互內鬥兩敗俱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董卓趁機上台把持朝政。這下終於把漢末的亂源引出來了,那就是地方豪強。

何進應該不是屠夫,因為漢末的時候屠夫這個行業並不興盛,包括現在所傳張飛也是屠夫,這都是不太可能的。

漢末第七個亂源:豪強

這裡說的地方豪強特指的就是董卓,我眼中的董卓很厲害啊!他厲害原因不是因為他殺了多少人,也不是因為他挾持了多少皇帝,而是他開啟了漢末地方豪強把持朝政的先河。其實董卓這個人,他的確是有勇有謀,三國志董卓傳開篇就說這個他是少好俠。

就說董卓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行俠仗義,喜歡與羌胡之地的各族首領豪傑都有很深的交情。據說只要有一面之源的人到董卓家中他也殺豬宰牛熱情款待。這舉動讓很多羌人對董卓的深切友誼所感動。這個時候如果說董卓是西域親善大使也不足為過。董卓當時在就是胡羌地區威信很高,這也是為什麼董卓死後羌人要侵犯長安為董卓報仇的一個原因。

現在董卓的臉譜化形象包括遊戲化形象都是一個大胖子,我覺得這個形象不太可能,就是歷史上的董卓不太可能是這個形象,史書中說董卓這個人身手矯健,經常騎在馬背上射箭,然後百發百中。這個形象我覺得反而有呂布飛將的感覺。

董卓這個人很像水滸傳裡面的晁蓋,你想晁天王在地方上,在江湖圈兒里也算得是一方豪傑,但是你要讓這種人真的掌權了。那就是製造禍亂,大家試想下讓陳浩南山雞這類的古惑仔扛靶子去管理國家,那不出事才怪。

外戚黨與閹黨不管怎麼斗,他都是窩裡斗,誰也不敢動劉姓江山。東漢王朝是皮,外戚和閹黨都是毛,皮要是沒了毛也就沒了。但豪強不一樣,這種地方武裝勢力是可以脫離中央單獨存在的。所以不管之前外戚黨和閹黨如何折騰天下都沒亂。因為他們始終代表著一個穩定的中央,即便滋生了黃巾起義最終也被鎮壓下去。

直到董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個輪迴,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閹黨。然後連士人都不算。董卓的動作的出現預示著一種新興力量地方豪強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出現釋放出來個極具誘惑力的信號,即便你不是士族不是外戚,你不依靠宦官,只要你有能力同樣你也能把持朝政呼風喚雨。

從這裡開始我覺得這就是三國亂世的正式開始。這場紛爭的最後勝利者是曹操劉備孫權,我覺得他們只不過是一個董卓的優良進化版。本質上並沒有變。

曹劉孫三個人不是外戚也不是正兒八經的閹黨。他們最終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地方豪強,三分天下,魏蜀吳也都是非士族政權,董卓給曹劉孫提供了一個成功模版也提供了一個失敗的案例。

董卓最終的失敗,我覺得還是因為他太心急了!你等到曹操掌權的時候一步分做三步走,就比董先生高到哪裡去了。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太監曹騰的養子,所以要刨根問底的話曹操身上有很大的閹黨烙印。所以日後陳琳在寫討賊檄文的時候就罵曹操的祖宗是閹黨之後。

不可否認曹操年輕的時候通過這個身份結交了很多政治的人脈,鋪墊了自己的政治資源。給自己打下堅定的政治基礎。當自己的勢力培養起來之後曹操和董卓一樣也是以地方豪強的身份把持朝政,然後她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自己搖身一變又變成外戚,曹操先通過閹黨身份,打下自己的政治基礎,再通過豪強身份站穩,最後又通過外戚身份認定政權。通過這三步走才算在漢末諸侯中站穩了腳步。

所以最後我們來盤點一下這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過程,先是羌亂,埋下了隱患,然後是黃巾點燃了導火索,然後由於士人在黨錮之禍中,徹底退出了政治舞台,宗親沒有救國資本,劉焉還帶壞了風氣。最終宦官與外戚火拚,中央權力空虛,地方豪強董卓趁機佔據中央。這七個小亂源造成了一個大亂源,由此天下大亂。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了。

本篇內容根據 @張方 在「看否」微信群語音演講內容整理而成,如有疏漏,敬請指正。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呂布追的貂蟬?
為什麼呂布才跳槽兩次,就被罵「三姓家奴」?而劉備投靠無數次,還被稱作英雄?
《三國諜影》中講的赤壁之戰和三國演義中的有何不同?
同是結義兄弟,關羽死後劉備嚎啕大哭,張飛死後卻只說了四個字。為什麼?
《三國演義》中馬超的人物事迹是什麼呢?

TAG:三國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