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幸福課第6集 樂觀主義

Langer教授以及她的研究,她讓一群老人置身於仿20年前的環境中,要求他們裝作回到20年前的生活,這些老人竟然變年輕了,他們的智力水平提高了,記憶力提升了,視力聽力也改善了,手指骨骼間的距離變長了。這是年輕的跡象。他們自評以及互評都認為,自己更健康,更年輕了。就因為他們裝作自己處在1959年,而不是1979年,這是積極環境的力量。她還進行了另一項實驗:對象要進行視力檢查,他們被安排在了飛行模擬器里。做完全一樣的視力檢查,因為環境的不同,測試結果竟然提高了。

分析影射,影射是可以從意識及潛意識兩個層面進行,是指在我們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植入,一粒種子,一種信念,一個詞或一副畫面,以及如何對我們行為產生影響。營造一個積極的環境,你愛的人的照片,讓你開心的東西,無論是紀念品,鮮花,藝術品,你最喜歡的藝術品。名人名言。亞當斯總統說的,耐心和堅持總能奇蹟般的,掃除困難和障礙。將堅持用於影射。喬治 艾略特,推動人類進步的重任,不能等待完人來完成。加繆說過,在深冬里,我終於發現在心裡有個不敗的夏天。亨利,如果一個人能昂首挺胸地朝著夢想前進,努力實現它想像的生活,他會與成功不期而遇。

把喜歡的書放在手邊,聽聽音樂,要集中注意聽,不要只當背景音樂,要讓音樂激發你,無論是搖滾,還是痞子阿姆,都可以。多看看激勵你的電影,這些東西能幫你創造積極的環境。有助於成長,獲得成功與產生幸福感。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潛意識層面上進行的。這就是影射的力量,對影射的研究。當你度量某種現象時,就是在改變這種現象,當你度量某種現象時,也是在改變自己。所以通過研究積極環境,我們也是在對自己影射積極的東西。

很多內容都源於自助運動,其理論基礎為我們通過思考創建了世界,我們的思維創建了時間。《思考致富》是那個時期的理論。作者說,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夠做到。Henry Ford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不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另一本有影響力的書,《正面思考的力量》要有美好的希望,並全力以赴去追求。要有遠大的夢想,並全力以赴去實現。要有宏偉的期望,並深信不疑。只要你思考,只要你相信,就會獲得富足。無論是精神的富足,還是物質的富足。全球最暢銷書,《秘密》,成功的秘密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即,你的生活是被你吸引過來的。無論你想像什麼,無論你相信什麼,有一條強大的訊息:相信就會成功,構想就會實現。但是這條訊息正確嗎?我們討論過roger bannister 的故事,他在3分59秒跑完了一英里。6周後,Hohn landy將這一成績縮短到3分57。一年後37名運動員都能跑到4分內了。一旦他們相信能辦到,就有可能實現。但問題是,當今的心理自助運動的發展趨勢。當今的自助領域強調某個真相。將這個真相過分鼓吹,沒錯,某種意義上我們的精神的確能創造現實。但這不是全部,我們創造了現實,或者說是共同創造。還會受到外界或者內在的某些影響。比如《秘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能會成功,那成功的可能性會變大。但離不開刻苦勤奮與堅持不懈,而且失敗避免不了。你要從失敗中學習,所以這只是等式的一半,而這些自助書籍,傳達的訊息往往言過其實,效果甚微。甚至可能會造成毀滅性後果。比如,如果一切皆建立於吸引力法則上,我創造了一切,一切都因我而變,一切都是我的錯。如果3歲小女孩被虐待,是他的責任嗎?30歲的小夥子被酒駕司機撞成癱瘓,是他的責任嗎?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一切因我而變。一切都由吸引力法則決定。這種說法短期內可能能讓你,堅定信念,獲得幸福感,但是長期來看。只會讓人感到挫敗,內疚,不快樂,離成功越來越遠。因為如果我真的相信一切都由思考決定,這種想法就會成為我的心態習慣。只要有信心,錢就會滾滾而來,愛情就會降臨於我。這抹殺了勤奮工作,堅韌不拔以及失敗的作用。它們也是成功,幸福,完滿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

自我效能(自信)能影響人們生活選擇,動機水平,機能的質量,對逆境的適應力,對壓力和沮喪的抵抗力。相信自己的人,充滿信心。在生活的不同領域都表現出色,他還指出,認為自己高效能者與認為自己無用者,想法感覺完全不同。他們創造自己的未來,而不是簡單的夢想。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他們創造自己的人生,與那些由他人擺布的人不同,他們適應力更強。對困難與挫折的應對力更強,換句話說,能力更強。我們之前討論過應對挫折的問題。經過常年累月的,有些能力是可以習得的,可以慢慢培養。否則研究就是無用的,至少對我們來說是。有的畢業生會格外的成功,他們有兩項特質,一是他們不斷地提問,二是他們相信自己。他們相信自己能行。我們每個人的自尊水平,也就是自信的程度。對我們的方方面面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我們的待人接物,能取得的地位,能取得多少成就,還比如在個人領域,我們會與誰墜入愛河。我們與配偶,孩子及朋友的關係,個人幸福的水平。物質富足與幸福感,或生活地點與幸福感,屬於低度線性相關,而自尊與幸福感屬於高度線性相關。大多數研究發現兩者的相關係數可以達到0.7。自尊很重要,內在因素很重要,我們提高自信水平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是,我們在轉變精神,改變容器。這樣我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感悟,處事待人的方法不同了。慶祝成功,從失敗中學習,轉化為機遇,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在。branden說過,自我概念即命運。與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夠做到。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他對此進行了嚴謹細緻的思考與研究,以證明信仰的局限性。還有一種研究,安慰劑效應。

我建立了一個模型,基本上解釋了信念和希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的,包括我們學習,體育運動,戀愛關係等。生活各個方面的表現。我想談談兩個機制,第一,即動力。如果我相信我能行,會非常有動力。如果你認為自己希望渺茫,那就很有可能就此放棄,無所作為。你不僅事前會受到激勵,無論是訓練,還是練習。而且正式進行時也會動力十足。除了動力,還有另一樣東西也會影響我們。第二,一致性或相關性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對世界都存在心理圖式,世界應該怎麼樣,會怎麼樣,是怎麼樣。比如我的心理圖式,表明把東西放在半空會掉下來。所以我認為如果我放開這東西,它就會掉下來。圖式認為我的數學能力,我可能是個優秀的數學家。對其他人的態度也有圖式,我喜歡這人,那人真好。還是那人不好,殘忍。所以我們對他人,對自己,對自然現象,都有圖式。圖式就是內在,還有外部世界,現實發生在外部世界。比如半空中我鬆開手,它就會掉下來。這一事實與我的圖式無關,它發生在外部世界,不管我的圖式如何。我在數學上的實際潛力,也與我的圖式無關。某個人對他人,是慷慨仁慈愛是可憎無禮,也與我的圖式無關。所以內部和外部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就是關鍵。我們的精神不喜歡內部與外部,存在差異。我們的精神喜歡兩者一致相合。如果不相合,如果不一致,我們就會產生異議感,覺得不適。感覺不舒服,不對勁。所以我們常常不惜一切,讓兩者統一。要麼改變外部現實,要麼改變自我思維以符合外部現實。我們不喜歡不一致。

有好幾種方法可以重建一致性:1,更新圖式。比如,原來我不知道鬆開手東西會掉下來,現在我知道了,於是我更新圖式。又比如,我原來以為那人很可惡,但當我看到他對別人慷慨仁慈,於是我更新圖式,他是個好人。2,忽視或拋棄外在信息。我們不喜歡不一致性,所以我們直接扔掉和我們圖式不一樣的信息。3,主動驗證。比如選舉,想想你不會投誰的票?或者你以前沒投過誰?我們是怎麼做的?通常,比如,我看到布希總統做了件好事,為我信仰的某個事業奮鬥,但我之前沒給布希投票,舉例而已。於是多數情況下,我會選擇,忽視拋棄這條信息。然後尋找有利證據以支持。堅定我討厭布希的立場。這同樣適用於今後的選舉,比如希拉里或奧巴馬。如果我不喜歡他們,我就會尋找相應的證據,證明我為什麼不喜歡他們。即使他們做了什麼我喜歡,重視或信仰的事。通常我會選擇忽視。我們所做的,就是創造另一個現實。因為我們在質疑,布希做過什麼惡,希拉里或奧巴馬做過什麼?當我們這麼考慮時,我們已經完全忽略拋棄正面的東西。無論消極或積極,來支持我們的圖式。是希拉里,奧巴馬好,還是布希好。或是其他任何看法。4,創造新的現實,1954年5月6日前的現實是什麼,當時的現實是4分鐘,是人類的極限,不可能突破,bannister做了什麼,他說可能,於是改變了外在的現實,不僅是他自己,還有世界上其他賽跑者。突然間創造了新的現實,起初的圖式是4分鐘不可能跑完,而所有人都擁護這個圖式,roger bannister認為是可能的。他改變了現實,不僅為自己,也為其他賽跑者。事實是,當幹勁十足的人達成後,幹勁沒那麼足的人可能也會尋求統一。

我們需要解讀自己表現,成功還是不成功,好還是壞。有兩種解釋方法。一是客觀解讀,我考試得了A還是C。跑步我是第三名,還是最後一名。周五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冰球賽,是贏了還是輸了?哈佛加油,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就是現實,客觀。但同時,還有由信仰決定的主觀解讀,舉個例子,是關於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生於1870年代,與科學界都在研究燈泡。如何用電發光,整個科學界都在研究這一課題,但一無所獲。愛迪生也不例外,當地報紙的一名記者,去採訪愛迪生,他當時已經非常有名了,發明了很多東西,他們談了各種話題。然後開始講燈泡問題。那個記者對愛迪生說,「愛迪生先生,您致力於燈泡研究許多年了。整個科學界都在進行相同的研究,但毫無所獲。」當時愛迪生已經進行了5000次實驗,這位記者也知道,於是他對愛迪生說,「愛迪生先生,您已經進行了5000次實驗,失敗了5000次,放棄吧。」你們可能知道愛迪生聽力不好。所以他對記者說,「你說什麼?」記者重複,「你已經失敗了5000次了,放棄吧。」愛迪生回答,「我沒有失敗5000次,是成功了5000次,我成功的證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同樣的客觀現實,表現5000次失敗,但卻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愛迪生的解讀,是他走向成功的敲門磚,因為是可能的。事實是,愛迪生在發明燈泡前就宣布,他將在1879年12月31日展示燈泡。這就是在他發明燈泡前,1879年12月31日,愛迪生向世界展示了,用電發光。同樣的,1962年,肯尼迪總統說,60年代末人類將踏上月球,那時我們連登月的物質條件,科學技術都還不具備,他向世界放話說,人類能踏上月球,然後創造了現實,這與大量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事實上,愛迪生失敗了不止5000次,才最終發明了燈泡。他不是干坐在實驗室說,「相信就能做到」。而是我相信,而且我會加倍努力。滿懷鬥志地工作。他的一句名言是,「我從失敗走向成功」。愛迪生是史上最富創造力最多產的科學家,這並不是巧合,他一生申請了1097項專利。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半要歸功於他。史上最成功,最富創造力的科學家。也是失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這並不是巧合,史上最成功的科學家與藝術家,也是失敗次數最多的。babe Ruth是職業生涯中全壘打次數最多的球手,他也是三振出局最多的。其中有5個賽季,三振出局次數最多。史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失敗次數最多的。這一句話我會反覆在課堂上重複!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學會失敗,從失敗中學習,成功別無他法。學習如何工作,別無他法。要學習如何在科學,政治或藝術界,取得成功,別無他法。縱觀歷史,那些有過最多次挫折,最多次失敗嘗試的藝術家,也是最終看來最成功的藝術家。成功沒有捷徑,只是坐下來思考,構想和相信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比這多得多。

Martin seligman他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做了一些有關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研究。他發現,就目標設定而言,悲觀主義者無論在他們的短期目標,還是長期目標上都很現實。現實是好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都很現實,而樂觀主義者與之相反,在他們的短期目標設定上並不現實,但對於他們的長期目標就很現實,這是怎麼回事,讓我們再看這個模型。我們先來看悲觀主義者,他們有某個目標,他們的期望低,信念不高,他們不認為自己能做好。積極性低,他們的大腦尋求一致。他們的表現通常取決於,他們的信念和期望。他們的理解是,我早跟你說了,我做不好。於是其他人都異口同聲說,是的,你早就跟我們說了。你這樣現實真是好啊。但有時悲觀主義者超出了自身的期望,取得了成功。那又會怎麼樣呢?這時的解釋是,低水平的信念,只是走運而已。於是大腦在尋求一致,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循環。然後再一次變得現實,不成功的現實,但是現實。於是他們在短期目標上,同樣也在長期目標上很現實。我們現在來看樂觀主義者。樂觀主義者一開始有著很高的信念,很高的期望,積極性,非常高,他們的大腦尋求一致性,表現,沒那麼好。沒期望中的那麼好。換言之就是,不現實。但是,由於信念水平很高,他們的解釋,其主觀的解釋是,好吧,如果我從中吸取教訓了會怎麼樣?這是個機會,我這次其實做得有進步了,就當吸取教訓了。他們依然保持著很高的信念,很高的期望。積極性很強,大腦尋求積極性。他們表現依然不好。沒有他們所期望的那麼好,不現實,但解釋依然是,如果我從中吸取教訓了會怎麼樣?我這次做得好多了。我指出了哪些地方是不可行的,然後他們繼續,他們相信他們能做到,於是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堅持,繼續努力工作。5次,10次,有時5000次,甚至是10000次。久而久之,直到他們帶來了「不現實的現實」並讓它成真。和他們的信念相一致了。所以即使在短期看來,現實可能不一致。我可能接下來10年跑一英里。都要4分12秒或者4分2秒。但我終將到達目標,讓我不現實的,期望和目標變成現實,經歷很多失敗,經歷很多努力付出,經歷很多堅持不懈。

這是關於我們如何解釋事件,比如我如何解釋我的失敗,最後的結論是,大慘敗,放棄。還是一個通向成功的機會。他解釋一件事,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我沒發明電燈,那麼這可能意味著,這是不可能的,我永遠也做不到,或者也可能意味著,這是向成功的更進一步。告訴我了,什麼是不可行的。我想要的一份工作被拒了。這意味著我永遠都找不到工作。或者這是個暫時的挫折,來看看我學到了什麼。來看看我怎麼樣能重新尋找並最終找到我理想中的職位。也要看人的態度是一概而論還是有針對性。悲觀主義者他們一概以消極眼光看事情。我不是個好的科學家,我只是這一次的這個實驗沒做好。或者如果考試得了低分,我就是白痴。看什麼都是一概而論,不是全部就是一無所有。而相反可以認為我只是具體這一次考試沒考好。我從中能吸取什麼教訓並且下次如何能考好。這就是樂觀主義,悲觀主義,而這種態度可以習得。很多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表明學習主觀地,像樂觀主義者,解釋事件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比如我們的免疫系統,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免疫系統,因為樂觀而增強了。研究表明,如果你教人們積極地樂觀地理解事物,他們就更有可能成功。《適應力因素》karen Reivich寫的很不錯的書。她在書里講了一個為期,幾個星期的項目,孩子們此後兩年都對憂鬱的經歷免疫。那些學習如何樂觀的人,她在短短兩周時間裡對他們進行指導,並和劍橋Summerville五年的研究做對比,在短短兩周時間裡,那些被指導,樂觀地理解事物的人變得更快樂。學過的人患上憂鬱的可能性,減少了8倍。有憂鬱經歷的可能性減少了8倍。只是簡單地學習一種不同的理解方式。我沒有失敗5000次,我只是成功地發現了什麼是不可行的。所以如果我這次沒做好,我下次或者下下次會做得更好。學會更積極地理解事物的人,事實上活得更長。

但是有一個問題,如何區分現實的樂觀主義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用盲目樂觀主義做例子,對自助運動而言,是不是所有我認為我能實現的,我構想的都能變成現實?我的自我概念是否是我的且是我唯一的命運?或是否存在所謂的不現實信念?James Stockdale是名海軍上將,他是,越南戰爭被俘人員里級別最高的戰俘,他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他在那關了很多年,最終被釋放並得以活著向人們講述往事,而其他許多戰俘沒能做到,他看到許多人倖存,許多人死亡,戰俘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他發現那些活下來的人有兩個特點。第一個,他們相信他們能出去,他們堅信終有一天他們會重獲自由,他們會再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這種信念支持著他們走下去。同時,也就是第二個特點,他們有著現實的信念,能對情況做出估計,如果這兩點有一點沒做到,他們就不大可能活下來。如果他們沒有信念,他們不相信他們會活下來,他們很可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死去,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認為,他們能在這年的聖誕節之前就出去,並真的相信他們能在這年的聖誕節之前離開,他們同樣也不大可能倖存,因為他們這年的聖誕節沒有被放出去。他們失望,氣餒,無助,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死去,所以關鍵是這兩點,相信你會出去,但同時明白自己需要,應對現實,殘酷的現實。

James Stockdale如是說,「你不能把堅信自己最終會在,輸不起的情形下取得勝利的信念,同直面現有殘酷現實的行為,相混淆,無論是何種殘酷現實。」現實的樂觀主義。現在的問題是你可能有時會錯,有時你可能真的相信什麼,相信你有現實的期望,但沒有成功,但就像我們談到的那樣…我們接下來會談到,這也沒太大關係,因為即使沒有成功,我們能很快恢復動力,繼續努力工作,而關鍵就是儘可能地保持平衡。這就是Maslow所說的高水平信念,和與現實聯繫間的完美整合。這個不是答案,只是一個啟發,讓你們記在腦子裡,積極的思考不是秘密本身。是的,它是這個秘密的一部分,是的,它是成功公式的一部分,是的,它是幸福公式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錯誤的樂觀主義遲早意味著幻滅,憤怒和無望,成功的秘密是,這是一個經研究證實的秘密,多年對不同文化,不同地方,不同年齡的成功人士的研究。這個秘密是樂觀,熱情和勤奮,縱觀歷史,你很難找到哪個成功人士,是不具備這三個品質的,樂觀,信念,堅信他們能做好,堅信他們能成功,熱情,熱愛他們從事的事業,並且勤奮工作。

正如愛迪生所說,沒有什麼能代替勤奮,這三個要素,就是這個秘密…很簡單,很明確,你們都知道。還記得我第2次課上說的么,我不會教你們新的知識,我希望使你們想起你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樂觀,熱情和勤奮,那運氣是否也有作用呢?當然了。Jefferson說「我非常相信運氣,我發現我越努力工作,我的運氣就越好」。運氣背後實則也有科學奧妙,你們會在《幸運要素》里讀到,在書中,擁有這三要素的人,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熱愛自己的工作並勤奮努力的人,事實上獲得了更多的運氣。用梭羅的話說就是不經意間有了更多的運氣,好的,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教我們要有高的期望呢?如果這對我們來說有好處,如果這和成功有關,和幸福,和身體健康有關的話,為什麼不是所有家長都對我們說不管你們做什麼,你都能成功,你都做到,如果你夢想,你就能做到。為什麼父母和其他關心我們的人,常常要降低我們的期望呢?因為他們關心我們的快樂水平,他們關心我們的自尊,有很多種信念…人們相信,高期望自然地會導致失望,所以…高期望導致失望,這聽起來是對的。

這就是,William James在19世紀寫下的公式,他說自尊等於我們的成功,除以抱負,換言之就是,我們的成就…,我們有多成功,我們取得了多少除以,我們假裝或期望所能取得的,我們的目標。換言之,如果我們有很高的期望,很高的抱負,我們就有更大的可能傷害自己的自尊。例如,比如說我的渴求,我的抱負,我的期望是一個月掙4千美元,重申一下…我只是舉了個數字化的,例子,這樣便於理解,讓我們假設我的希望是一個月掙4000美元,那是我的抱負,但實際上結果我一個月掙到了2000美元。根據William James的公式,我的自尊,而我們都知道自尊和快樂,是緊密相關的,我的自尊,我的快樂水平,根據這個公式便只有一半,另一方面,假設我的抱負,我的期望是一個月掙1500美元。而事實上我一個月掙了1500美元,根據這個公式,我的自尊,我的快樂水平是1,儘管我掙的更少了。

我這裡舉的是數字化的例子,你們可以想想其他例子,儘管我實際上掙得少了,我的自尊和我的快樂程度卻變高了,所以要降低你的期望,其實不盡然,過去35年的研究發現,這個公式實際上是錯的,情況不是這樣的,這才是實際的情況讓我們畫一張圖,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我的自尊水平和快樂水平,讓我們從我的基礎水平開始就在這裡,然後我參加了積極心理學的期中考試,我考得沒有我期望的好,我的自尊會發生什麼變化?我的幸福會發生什麼變化?當然它會下降,這很自然,我們都想成功或者說大多數人想成功,所以如果低於我的期望它就下降了,但很快,如Daniel,Gilbert,有關有效預測的研究表明…

很快我們又回到我們的基礎快樂水平,接著一個星期後,我又考了,比如說55號數學課的期中考試,我考得很好,比我期望的成績還要高,我的自尊和快樂曲線又會怎麼變化?,它上升了。但然後很快它又降下來,然後我們假設我是12歲,我在街上走,我遇到了Rena,我約她出來玩,她拒絕了,我的自尊和快樂水平會發生什麼變化?它下降了,輕微地,然後很快它又重新上升,然後我很幸運,我走在街上,我以為我看到了Rena,但她有些不同。原來是她的孿生妹妹,我約她出去,她拒絕了,再一次,發生了什麼變化?輕微地下降,但然後我恢復了,又再次上升,你們是不會相信的,她們是三胞胎,我碰到了老三,她答應了,她說我也愛你,我的自尊和快樂水平發生了什麼變化?它輕微地上升,對吧?甚至高出了黑板,但然後很快又下降回基礎水平,如此反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不管我是得到了終身職位還是沒得到,不管我買彩票是中獎了還是輸錢了。在幸福的一個基礎水平上下起起伏伏,現在有個好消息也有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能承擔更大的風險,她拒絕我不是世界末日。我失敗了或者沒能得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是世界末日,沒有關係,我會恢復,我們都會,所以這是好消息,壞消息是…我就卡在這了?我根據我的基因生來就是這個基礎水平,並且不能提高嗎?我如何提高這個快樂的基礎水平?這是可能的,我們會講到…整個課程就是關於如何提高快樂的基礎水平。但這有一個發現,是從專門針對自尊的研究中得來的,你下課之後馬上能做的一個實驗,來提高自尊,就是去面對而非逃避,去面對意味著把自己置身於風險線上,不是要你在恐慌時冒險,而是在你放鬆時放手一搏,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去解決,去處理,去面對那些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參加戲劇試演,討論時說出未曾表述出的觀點,去你十分想去,卻從沒去過的地方,去嘗試,因為那些經常面對問題的人有著同樣,或者有時頻繁的起起伏伏。但他們的起伏線條是這樣的,依舊是起起伏伏,和普通人一樣,但基礎水平提高了,為什麼基礎水平提高了?我將以此結束本節課,為什麼當我們不是逃避而是面對時,基礎水平提高了?

三個原因,首先是自我知覺理論,Daryl Bem…我不記得他是達特茅斯學院還是康奈爾大學的了。Daryl Bem指出我們得出關於自己的結論,和我們得出關於他人的結論的,方式是一樣的,比如說看到一個人走到大家面前,發起談話或者在會上發言,或者去參加一齣戲的試演並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我關於這個人的結論就是這人很有勇氣,這人肯定有很高的自尊,我可能也是用同樣的方式,推出關於自己的結論。通過觀察自己某些方式的行為,我會得到關於自己自尊或者,仁慈或者慷慨或者其他方面的結論,自我知覺理論,如果我面對了,我嘗試了,那我就認為這是一個有勇氣的人,這是一個敢於嘗試的人,得到關於自己的結論就是我肯定有很高的自尊。

我的自尊還有幸福水平,久而久之就會上升,自我知覺理論,我們得出關於自己的結論,和我們得出關於他人的結論的方式是一樣的,就是通過觀察行為。我們在面對失敗後會意識到,真正來自於失敗的痛苦遠小於我們想像的,我們認為與失敗有關的痛苦,我克服失敗。是的,我是沒做好,或者她是拒絕了我,但我克服了,但我一直在想的話,我就會認為它將一直持續,正如那些終身職位或者非終身職位的教授,以為他們的薪水將永遠不變。其實並非如此,所以當我意識到實際上的痛苦,比和失敗有關的痛苦遠遠要小時,我變得更自信了,我能應付了,我實際上比自己想像中要更有適應力。我的自尊水平上升了,我的快樂水平也隨之升高,最後還有更多的成功,因為成功別無二法,學習走路沒有別的方法。在藝術上或科學上或商業上或政治上,取得成功沒有別的方法,學習失敗,從失敗中學習,我們星期四再見!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理解「命是弱者的借口,運是強者的謙詞」這句話?
與人交往有強迫自己主動的病,總發賤,怎麼破?
如何判斷是自己思想成熟了還是被社會主流價值同化了?
出身能占成功多大因素?
面相的智慧:養面相要先養心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