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26坦克小傳
早在1920年,蘇俄紅軍便組建了合成化的坦克隊,由坦克,摩托車,載重汽車甚至火車組成。其主要裝備是繳獲自原臨時政府和外國干涉軍的英制MK.V型坦克和法制雷諾FT-17坦克,1926年5月到6月期間,蘇聯開始了一個三年期的量產型坦克發展計劃,其結果就是蘇聯第一種量產型的坦克T-18(MS-1,主要參考法國的FT-17)。但T-18的火力和性能還遠遠不能滿足蘇聯的國防需要。為此,蘇聯又開始向西方各國尋求先進的坦克製造技術。這時,作為老牌坦克強國的英國研發的維克斯Mk.E輕型坦克進入了蘇聯的視線。
英國維克斯Mk.E(A)輕型坦克維克斯Mk.E輕型坦克是英國維克斯公司所設計的輕型坦克。此款坦克雖然沒有被英國陸軍大量採用,但是其創新且優秀的設計卻被國家所欣賞購買並修改自製,雖然英國陸軍的裝備量僅有153輛,但如果納入他國授權生產的數量,其家族生產量高達12000台以上,成為二戰前除了雷諾FT-17坦克以外全世界最普遍的坦克。
Mk.E坦克的動力來源為英國阿姆斯特朗制直立式四缸汽油引擎,此引擎提供的出力讓坦克可以在鋪裝路面上用35公里/小時的速度前進。但這是以犧牲坦克的裝甲來保證的速度,在後來的蘇聯衛國戰爭中,過於薄弱的裝甲使得T-26能夠被德軍輕易擊毀。
在車身懸吊系統上採用了台車式懸吊系統。雙軌構造,左右各四對。每對承軌連結兩個路輪,左右邊各兩對路輪裝有彈簧構造,這種懸吊系統被認為是一種相當好的系統,可以承受長距離行駛(雖然它的設計仍然不能與克里斯蒂懸吊系統相比),高強度鋼製承軌可以承受至少3000英里的行駛,在當時為非常優秀的設計。
在這款坦克設計時即提供兩種款式的武裝供客戶選擇:
A構型:雙炮塔。每個炮塔搭載一挺維克斯機槍
B構型:單炮塔。炮塔為雙人式,搭載一挺機槍及一門短管47mm榴彈炮
B構型的設計在當時坦克中屬新設計,以往炮塔設計都是單人炮塔,車長除了索敵以外,還要兼任武器裝填手及射手,對於戰況的掌控以及火力運用有諸多限制;維克斯六噸坦克的雙人炮塔讓車長可以在索敵上可投入更多心力,將火力裝填的任務交給裝填手,並作到即時射擊的能力。雖然車長任務仍然繁重(同時兼負索敵、瞄準射擊),但是這種新設計受到肯定,並被後來大多數的新型坦克採用。
蘇軍裝備的T-26A型坦克正在涉水渡河蘇聯一開始購入MK.E的目的即為對這種坦克進行測評,測試結果發現MK.E比他們自己研發的坦克還要來的優秀,因此向維克斯購買生產授權在蘇聯大量生產,蘇聯自製的MK.E即為T-26坦克。一開始蘇聯生產的T-26為A構型(換裝蘇聯制DPM車載機槍),隨後將炮塔改裝變成一炮塔安裝37mm炮,另外一個炮塔仍然安裝機槍的混合構型,這兩種構型並沒有生產非常多的數量,真正量產的款式為B構型修改型,安裝了45mm坦克炮以及2挺機槍。最終生產型T-26除了改用了焊接製法,還採用了加入避彈構型的鑄造炮塔。T-26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裝備蘇聯紅軍,成為了二戰前蘇聯軍隊裝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初陣--西班牙內戰
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爆發的西班牙內戰,給了蘇聯和德國一個絕佳的新式武器試驗場。在這場戰爭中,德國派出的「禿鷹軍團」裝備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He-111轟炸機在這次戰爭中得到檢驗,後來被大量投入到二戰前期和中期的作戰中。同時,德國也援助了大量I號輕型坦克給佛朗哥率領的西班牙國民軍。而蘇聯在國聯對其他各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同時,成為了共和政府主要的援助者,秘密提供給共和軍約806架飛機、362輛坦克和1555門大炮,這300多輛坦克中,主要是T-26和BT-5快速坦克。這些坦克一部分由共和軍駕駛,一部分由蘇聯人自己操縱。
共和軍裝備的T-26B型坦克,其車頂還加裝了一挺7.62毫米輕機槍用於防空1936年10月,蘇聯志願軍一支由50輛T-26坦克支援的步兵縱隊與佛朗哥騎兵遭遇,佛朗哥的騎兵被打的四散逃命,蘇聯坦克殺的性起,拋開步兵窮追不捨。這支孤軍深入的坦克部隊沒有步兵和炮兵的配合,遇到敵人炮火攔截射擊後損失慘重。三個月後,德國裝甲兵首次參戰,試圖突破共和軍的防線並像古德里安設想的那樣迂迴、包圍共和軍。德軍最初進展順利,但西班牙山多路少,前進緩慢,德軍又缺乏經驗使坦克脫離的步兵,遇到共和軍迅速組織起的反坦克炮陣地時,一輛輛坦剋薄薄的裝甲被撕成碎片,遭受了此前蘇軍一樣的結局。1937年3月,義大利派出300輛輕型坦克突破了共和軍的防線,但他們的命運和蘇德兩國坦克兵一樣,又是一個損失慘重的結局。此戰過後,蘇聯坦克兵乘勝發起反擊打敗意軍,但他們又忘乎所以的把步兵遠遠的甩到了後面,又是一個慘重的傷亡的結局。(你們TM有完沒完,不會吸取教訓么)
西班牙內戰期間佛朗哥叛軍裝備的德國Pzkpfw.I型輕型坦克,其裝備的兩挺MG-13型7.92毫米機槍無法有效對抗共和軍裝備的T-26坦克,而T-26則擁有可有效擊毀I號坦克的45毫米炮義大利軍隊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裝備的菲亞特CV-33超輕型坦克,兩挺8毫米機槍在坦克戰中難以發揮作用
通過這場戰爭,交戰雙方都意識到了幾個問題:一是步坦協同的問題,步兵和坦克在戰鬥中容易脫離以及步坦之間通訊不暢導致坦克部隊蒙受慘重損失,T-26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這個原因。但直到二戰爆發初期,紅軍都沒有進行增加步坦協同訓練的根本變革,忽視了改進步坦間通訊的需求。
同時,西班牙的作戰充分暴露出三十年代的坦克設計缺乏持久力的缺陷,及對更廣泛的坦克部隊內的技術支持的需求。但並沒有根據這些進行改進,這是由於大清洗的癱瘓效應引起了工業部門的停滯及軍隊的消極和抱怨。零備件的供應水平一直很低,剛形成的軍官骨幹隊伍的技術能力也不足。結果,當戰爭於1941年6月爆發時蘇聯坦克的技術狀況差得令人震驚。仍然占紅軍坦克大部分的T-26和BT系列坦克,發動機剩餘壽命平均只有75-100小時,佔總數29%的坦克需要大修,即回工廠翻新。結果在1941年,在路上行進中機械故障損失的坦克遠多於戰損的。
對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指揮和控制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及。這部分是由於蘇聯相對於當時德國和美國在無線電技術方面的落後。雖然採取了措施發展新一代性能可供裝甲部隊使用的戰術電台,但直到戰爭開始好一陣子才能夠供應,而且數量較少。因此以下事實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德國裝甲部隊的主要建設者之一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原先是一名信號軍官。無線電台的特殊重要性,及總體的指揮和控制,是兩次大戰之間年代有關裝甲戰發展的研究中最不足的地方之一。蘇軍裝備的T-26坦克只有少數指揮型裝備了電台,其他坦克都是在指揮型坦克的信號旗的指揮下戰鬥,使得坦克單車間的通訊能力比德軍要弱很多,而德軍在二戰爆發前就為每輛坦克配備了無線電台,極大地提高了坦克單車的作戰能力。
T-26在芬蘭
1940年1月17日,蘇芬戰爭期間,芬蘭軍隊繳獲的戰利品--蘇軍T-26坦克和汽車沿林間冰雪覆蓋的道路擺放著。此時芬蘭軍隊剛剛打敗了蘇軍一個整師芬蘭軍隊在二戰中裝備的T-26
西班牙內戰後不久,T-26又被刷上冬季迷彩,參加了蘇芬戰爭。有不少T-26被芬軍裝備的「大象」反坦克步槍擊毀,因此蘇聯陸軍開始在車身外面鉚上裝甲片。在此次戰爭期間,T-26除了裝甲薄弱以外,還被發現火力嚴重不足,無法對付芬軍的堅固堡壘和工事。有趣的是,芬蘭陸軍繳獲了相當多的T-26,這些T-26在1941年後成為芬蘭陸軍裝甲部隊的核心之一。蘇聯在付出慘重損失後,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儘管T-26坦克的種種缺陷又一次暴露出來,但是蘇軍高層沒有過多關注,仍把T-26當作T-34生產裝備前最為倚重的坦克之一。
衛國戰爭-血與火的洗禮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初期,T-26等舊式坦克在數量上還是紅軍的主要坦克裝備。雖然T-26性能較T-34等新型坦克大為遜色,但德國坦克數量大大少於蘇聯,而且性能優於T-26的Ⅲ、Ⅳ號坦克裝備數量更少,所以蘇聯當時不存在裝備性能落後問題。但是由於紅軍大部分指揮人員素質的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對抗德軍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軍步兵火力下缺乏協同的無謂冒進,使得T-26等坦克的數量損失巨大。
德軍正在檢查這輛被蘇軍放棄的T-26坦克
根據T-26坦克的作戰實踐,蘇聯工程人員對T-26坦克採取了一系列升級改進措施,以延長其服役期。擴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號增加了探照燈,以應用於夜戰。1937年,重新編號為T-26S型的輕型坦克安裝了更加堅固的前裝甲(25mm),炮塔也加裝了厚裝甲。1939年,又採取了一些防禦性的改進措施,整個車體包裝了一層裝甲。根據蘇芬戰爭(1939-1941)中的一些經驗,一些坦克加裝了鋼板,使其裝甲厚度達到了50毫米。當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時,T-26坦克的45mm火炮能夠擊穿除德軍Ⅳ型坦克以外任何坦克的裝甲,但是由於受到乘員素質,機動性以及裝甲厚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T-26坦克仍然無法與德軍抗衡。同時,德軍步兵也大量裝備了Pak-35/36型37mm反坦克炮,進一步加重了T-26等輕型坦克的損失。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T-26等坦克的損失率直線上升。
1942年8月22日,德軍第12裝甲師移動到斯大林格勒(上圖,來源德國聯邦檔案館)。1942年夏,德軍開始向斯大林格勒推進。隨著德軍III號和IV號坦克的大量裝備,T-26坦克漸漸無力阻擋德軍攻勢德軍在操作Pak-35/36型37mm反坦克炮射擊,37毫米炮完全有能力輕易擊毀T-26坦克T-26的實戰損失確實比較大,這說起來並不是總體設計有很大的缺陷,而是因為蘇聯對T-26的某些簡化造成的。對T-26這樣的輕型坦克而言,其裝甲基本上只能防一點輕武器,要想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只能從兩方面下功夫,一是機動性,二是良好的觀察能力。高機動性可以減少被擊中,視野好則能更好的發現威脅並進行躲避。T-26在機動能力上做得不錯,速度很快,但是取消了指揮塔,使得車長的觀察能力大打折扣,而且T-26的車長還要擔任炮長,作戰的時候幾乎無暇進行四周的觀察,因此很容易被側後的火力襲擊,此外T-26的火控能力也不太好,精確射擊能力不足,據說在300米內才可以取得比較高的命中率,這麼近的距離對T-26薄弱的裝甲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
1941年8月,斯摩棱斯克戰役期間,蘇軍使用T-26坦克向德軍發動反擊,遲滯德軍進攻步伐1942年冬,莫斯科戰役期間,正在前往前線的T-26輕型坦克
T-26在中國
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名義為實業考察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談判結果是蘇聯方面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彈藥等援助。以後直到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前,各種軍事裝備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中國。這是那段艱苦的時間裡中國唯一的外援,總價值1億7千多萬美元。
1941年,在湖南的中國軍隊的蘇制T-26坦克接受檢閱,注意這批T-26擁有探照燈在1938年3~6月間運到的第一批裝備中,包括83輛兩種型式的T-26坦克:T-26B 1933年後期型,以及T-26B 1937年型。這些坦克在主炮的炮盾上方裝有兩個探照燈。這些坦克都有無線電通訊設備,在當時屬於相當先進的設計。同時蘇聯還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種車輛。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國民黨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甲兵團中經歷過初期抗戰的原有舊裝備,撥給由交輜學校分離出來的機械化學校(教育長為徐庭瑤)作教學用途,全新的蘇式裝備由200師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裝甲兵團正式擴編為第200師,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從番號上看,200師本身就與眾不同,因戰前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只編到102師。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據杜聿明回憶,200師共接收70輛T-26、4輛BT-5、18輛菲亞特CV-33(有資料稱是20輛,是1934年孔祥熙到義大利考察航空時採購,一直封存在南昌,這時匆匆編入了200師)。裝甲團有蘇聯的BAE系列裝甲車50餘輛。摩托化步兵團裝備的也是蘇聯卡車。炮兵團有12門122榴彈炮,還有45毫米戰防炮,75毫米野戰炮。步兵使用的是蘇聯步槍和機槍。在美國大規模援華前,T-26成為中國軍隊抗戰中的主力戰車,曾先後參加了蘭封遭遇戰(1938)、崑崙關作戰(1939)等重大戰役。但國軍裝甲部隊在這些戰役中,常因步戰協同惡劣、日軍步炮兵反戰車戰術純熟、日本航空兵力優勢,乃至於戰場民用道路橋樑無法載重等因素,難以發揮戰鬥力,戰役的戰果其實是得不償失的。此外,T-26還參與了中國遠征軍初期的入緬作戰,隨著第200機械化師在緬甸作戰失敗後,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軍摧毀。餘下的T-26則被轉移至後方,解放戰爭期間被國軍拿來進攻解放區,但大部被擊毀和繳獲,有少部分T-26被潰敗的國民黨軍隊帶至台灣。1944年,美軍攝像兵拍攝的照片:一名中國士兵站在被日軍擊毀的國軍原第200師所屬的T-26坦克上警戒1949年,準備裝船跟隨國民黨軍隊撤退的T-26坦克推薦閱讀:
※紅星下的伯勞鳥
※二戰期間,蘇聯女兵為什麼穿著裙子上戰場?
※不忍直視的真相:二戰中的神風特工隊很多不是日本人
※[第5回]巴巴羅薩 1941.7.17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是如何評價八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