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大農場已走上絕路,生態小農場讓美國農業絕處逢生!
導語:美國農業一直以來都處於世界最發達之列,其中家庭大農場模式更被許多國家效仿。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發展,美國越來越多的「老饕」發現只有最新鮮的食材才能做出真正的美味佳肴。於是他們開始學習種菜,以實現「食物里程」的最小化,小而美的農場流行開來!
上世紀,美國農業逐步演變成「大規模工業化農業」—— 田地日趨向萬畝以上的大農場集中,耕種高度依賴機械、化肥和農藥,生產出來的食物經常運到幾千公里外消費。
但如今,大規模工業化農業的種種弊端日漸顯現,越來越多的新一代「生態農民」開始在美國出現。
「艾米的農場」:生態農場的一個樣板
南加利福尼亞州的安大略市距離洛杉磯60多公里,人口16.7萬,是南加州的一個中等規模城市。來到市郊,我們可以去探訪小型生態農場的樣板——「艾米的農場」。
64歲的蘭迪和他30多歲的女兒艾米兩個人,經營著大約60畝地,養了幾十隻牛、馬、豬、羊等牲畜和100多隻雞、鴨、鵝等家禽,十幾畝菜地里種了幾十種果蔬,還種了幾十棵桃、李、橘子等果樹。
「艾米的農場」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四個隨便」: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干、菜隨便摘、錢隨便給。
周一至周六,「艾米的農場」敞開大門,歡迎任何人來參觀或勞動。人們可以在這個農場隨便進出,隨便溜達,沒人管。地里的農活兒也是願意勞動的就隨便干。
農場小商店門前有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當天志願者來了可以幫忙干哪些活兒,還提醒人們:天熱別忘多喝水、幹活別忘戴手套、臨走別忘帶點菜回去……事實上,農場的活兒主要是志願者在干,因為蘭迪和艾米根本忙不過來。農場的志願者多的時候有100多人,有人甚至開車80多公里來干農活兒。
菜園裡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供人們隨便採摘,不要錢。小菜店裡的果蔬、蛋類、冰箱里的肉類,還有農場加工的乳酪、果醬等標著價格,旁邊放一個盒子,誰買東西就自己把錢擱在盒子里,自己找零錢,也可以用旁邊的移動刷卡機自己刷卡。對於不習慣這種「購物方式」的人來說,總覺得沒人看著自己交錢,彷彿像偷一樣。
這一切聽上去太理想化了,但是在美國西部的這個平靜的郊區小農場,這就是現實。從農場1997年創辦以來,已經接待了附近城市的30多萬中小學生參觀,自己隨便溜達進來參觀的「散客」則不計其數。不論是參觀的、摘菜的,還是幹活兒的,人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蘭迪說,他們「敞開大門」的做法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
這個農場之所以與眾不同與蘭迪的經歷有很大關係。蘭迪在大學裡學的是牲畜科學專業,畢業後在家族養牛場工作。1997年,家族養牛場破產,他家一下陷入困境。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貸款租下現在這個農場,開始主要養家畜,8年前開始種菜。
種菜以後,農場進入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牲畜糞便可以作為肥料還田,土壤越來越肥沃,菜長的比普通農場粗大,連田間的雜草都特別肥、蟲子個兒都比別處大。用田間雜草餵羊,雞在地里吃蟲子,結果羊長的好、雞下的蛋多。常年吃有機蔬菜,蘭迪一家的身體也越來越好,農場里的一切都健康、興旺。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務農經歷,蘭迪後悔以前曾用不可持續的方式經營養牛場,比如在小牛一出生時就把它與母牛分開,給小牛餵奶粉,好把母牛的奶拿去賣。
蘭迪認為,不可持續的經營方式是養牛場後來破產的根本原因。現在,他們的農場基本使用人力,以節約能源;採用滴灌系統,以節約水資源;從來不使化肥和農藥,以避免破壞土壤里的微生物。
在以大規模工業化農業為主的歐美髮達國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像「艾米的農場」這樣的小規模、精耕細作、多樣化經營的農場才是未來農業的理想模式。
美國最令人震撼的當屬位於紐約曼哈頓島南端炮台公園(Battery Park)的菜地。這塊幾百平方米的菜地開闢在世界金融中心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島上,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從2011年應當地一所高中的幾名學生請求,炮台公園管理部門攜手全美大型健康食物連鎖企業「全食超市」開闢了這塊教育示範型菜地以來,到這裡參加社會實踐的當地中小學生已經達幾萬名。
炮台公園是前往自由女神島上船的碼頭所在,每年世界各地到訪的遊客也有上百萬。看到在摩天樓群南邊向著陽光快樂生長的小蘿蔔、元白菜、茄子等,很多人心裡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原來在世界經濟的心臟,還為生態農業留著這一小片空間!」
蘭迪告訴研究員,他之所以讓「艾米的農場」敞開大門,歡迎人們來參觀,就是希望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這裡像是一所通向自然的學堂,孩子們在這裡學會認識蔬菜、擠牛奶、撿雞蛋,了解食物從哪裡來,大人在這裡也受到教育,志願者和參觀者就在幫助他人、摘取所需、自覺付費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凈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在這裡得到體現。
蘭迪家的農場出售新鮮的沙拉,用每天早上剛從地里採摘的有機西紅柿、生菜、黃瓜等拌成,味道非常美,因此很受顧客的歡迎。「新鮮的有機蔬菜有自然的甜味,即使不加任何調味料,也非常好吃,」蘭迪說,「可憐很多美國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食物真正的味道。」
有機蔬菜在美國比非有機蔬菜貴至少兩三倍。即使能夠負擔得起購買有機蔬菜,超市裡經過幾千公里「食物里程」的顯然沒有剛剛從地里採摘的新鮮。
吃的是西紅柿,嘴裡的味道卻不是西紅柿真正的味道,就像從來不知道剛殺的活魚吃起來與冷凍過的魚有很大差別。這聽起來有點悲哀,但這還不算最壞。
像蘭迪、柯徹諾爾、沃特斯這些「生態農民」正在發起一場改變世界的革命——讓「小而美」成為後現代生態農業的代名詞。
而咱們國內還處在發展規模化農業的階段,走美國的老路,各位怎麼看?
推薦閱讀:
TAG:生態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