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玫瑾教授談六歲前孩子的教育
近期被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的話刷屏了:孩子6歲前規矩不立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她認為,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1、學會對孩子說不
李教授: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對六歲之前的孩子說「不」。
這是一個需要非常強調的問題。
比如,很多男孩子在三四歲時都會跟家長鬧脾氣,作為家長你說不行就不行,那孩子還能怎麼鬧呢,大不了地上打滾。
但如果他十四歲了,你再和他說不,那他還會鬧,這個時候他能怎麼鬧呢,他可能會:
第一,離家出走,因為他長大了;
第二,他甚至會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的……
孩子以自己的生命來威脅父母,就是因為他認為父母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只是他不知道死亡的含義。
因此,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早的一個訓練,非常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在兩三歲之前的哭聲一般都代表他們的痛苦,他難受,他哭。
但是到三歲以後就不是了,三到五歲的孩子是我要的東西你給不了我我就哭,變得有目的性了。
一旦有了目的性,你就應該及時訓練他。
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們要的東西就不能給。
比如孩子在商場里看到一個小汽車,一定要買,而這樣的小汽車家裡很多了。
你勸阻無效後,把他抱回家,然後放到卧室里,把門一關,看他哭。
這裡要做到四不要:
一不要罵他;
二不要打他,這麼個大人打小孩也不公平;
三不要說教,這個時候孩子在哭鬧,什麼都聽不進去;
四不要走開,孩子哭就是有目的性的,要表現給你看的,你就看著,不哄,可以適當給他擦擦眼淚,但絕不「示弱」,要哭就接著哭,直到他停止。
你沒有對孩子打罵,只是用這方式告訴他:
沒有道理的發脾氣,沒有任何作用。
延伸
李教授的這個方法現實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做,在用這個方式的時候除了教授說的四不要以外,我們還要注意:
一是如果有老人在場,一定要和老人溝通好,堅持說不不示弱,一旦老人插進來滿足要求,孩子是很聰明的,以後就會找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他的目的可以通過轉換對象來完成。
二是克制大人自己的情緒,很多大人自己脾氣很暴躁, 孩子哭鬧,煩,打一頓就停了,但這樣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所以李老師也堅定提出不要打罵。如果大人覺得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那請你走開,讓其他人來堅持這個方式。
2、給孩子創造與父母交流的環節
李教授:
孩子發脾氣沒用,但也不能讓他太壓抑,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以後與什麼要求可以合同溝通,如果你能說出說服我的理由,就可以考慮你的要求。
這樣的話鼓勵了孩子和你交流。
當然不是說交流了就一定滿足了,一般遵循「三比一原則」,就是三次中有一次滿足,讓他知道交流有用。
這樣孩子就知道跟你交流了,這個關係建立起來了,等孩子到青春期,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好相處了。
延伸
李教授這裡提出了兩點:
一是要適當滿足,這很關鍵。
不是說我們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都不滿足,就改掉他任性的毛病了。
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需求從不被認可的環境下,他內心的那種慾望慢慢堆積,長大後很有可能通過偷蒙拐騙的歪路子獲得他需要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是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交流,我們往往覺得孩子小,沒有想法,只要按照我們的意志行事就好了。
其實不然,當孩子接觸社會時,他就開始不停累積他的知識,建立他的想法,而通過我們與他們的交流可以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觀念。
3、培養孩子克制誘惑的品質
李教授:
我覺得可以通過一些具有誘惑力的東西,比如好吃的東西來培養。
剛開始給孩子喜歡吃的巧克力、魚片等,可以有意識地三天給他吃一次,堅持半個月到一個月,差不多養成習慣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提一個要求:這次給的東西如果你不吃,能保留三天,那三天過後我給你三份;但如果你吃了,三天後就不給了。
提出這麼一個要求後,家長就不要管孩子了,東西給他,你走開。
但家長一定信守自己的承諾,如果孩子真的把吃的保留了下來,你就真的應該給他三份。
這樣,孩子就知道用等待來獲取更大的滿足,這些都是克制孩子衝動的方法。
等孩子上學後也是這樣,家長要告訴孩子,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如果一個孩子做不到這一點,那以後一定會出問題。
延伸
李教授的這個方法也要因小孩而異。
因為很多孩子都是忍不了的,自己喜歡吃的,伸手就拿,你要是不給,他就要哭鬧了。
對於這樣的小孩,可以縮短克制和等待的時間,比如他剛拿到好吃的,你可以商量半個小時後吃,就可以吃兩樣,讓他先懂得稍微等一下就可以收穫更多,然後在慢慢延長他等待的時間,給予一個過程。
4、培養孩子忍耐和無私的品質
李教授:
再接下來,就要教育孩子學會忍耐。
忍耐有時也涉及自私問題,所以這兩個問題可以放在一起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私是正常的,因為現在的孩子在小時候都是靠別人來幫助他,他用不著幫助別人。
當然,我們也不會指望五、六歲的孩子來幫我們。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學業壓力也會慢慢增大,所以我們家長也一般都不會給孩子增加任何負擔。
這樣下來造成的後果就是,有的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學都不用為父母負責任何事情,他覺得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了大學,更會覺得他是憑藉自己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沒什麼關係。
所以自私是怎麼養成的呢?
就是家裡不管有什麼事都讓孩子只管好自己,不用管別人。
這一點在孩子小時候當然是可以矯正的。
比如,孩子小時候吃飯一般先是由大人喂著吃,然後才是自己吃。
從孩子跟你吃飯開始,你就要給他立一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飯。
老人會怕孩子餓著,但我們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
他以後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生會面臨著很多痛苦,需要讓他有所體會。
人只有自己經歷過一些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當你自己經歷了某種痛苦後,別人再有類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鳴,其實孩子也一樣。
要極早通過這種小小的痛苦讓他學會去理解別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家,一個整體,要讓他有一種整體意識。
延伸
中國的父母大多數都是包辦父母,為孩子鞍前馬後,而到頭來呢,可能培養出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比如父母過世後不肯幹活被活活餓死的23歲小伙,比如長大約會還要帶著老媽去剝蝦的極端案例,或者培養出一個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白眼狼。
相信所有的父母初衷都不想孩子變成這樣,那就趁他還小,多立規矩,凡事不能只考慮自己,要有家庭意識,心中要有別人。
5、讓孩子經歷挫折
李教授:
最後是要讓孩子經歷挫折。
我認為,挫折訓練也是性格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學生雖然讀到了大學、碩士、博士,但一旦遇到挫折,有的竟然選擇輕生。
這裡面有的是因為論文被延遲答辯,有的是因為失戀……
他們一死了之,年紀輕輕就結束了自己生命,也沒有考慮自己父母怎麼辦,這個首先是沒有做到我剛才講的克服自私,心中不會為別人考慮,然後就是沒有忍耐力。
其實,忍耐力是和意志力相關的,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點體力苦。
比如學校的吃苦訓練,因為家長下不了這個狠心,比如讓孩子步行三天,學校就可以做得到。
還有就是帶孩子學游泳,到了游泳池,一般教練都會讓家長離開,因為孩子在家長面前一旦遇到點挫折就會去找家長了,那就永遠學不會了。
在教練的訓練下,孩子在水裡體味那種不斷失敗又不斷進步的感覺。
到最後家長把孩子領回來一定要問他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是什麼感覺?
他可能會說,我喝了好幾口水,嚇死我了。
那後來怎麼樣了?
還是上來了。
所以這就能讓孩子從小記住這種感受,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如果覺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不放棄自己,用力折騰一下肯定就死不了。
有這種想法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他一定能堅持下來。
延伸
李教授的經歷挫折其實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可以運用,比如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各類遊戲,下棋、跑步、吃飯等等,可以控制節奏,讓他輸一次,輸了可以要求他在什麼地方再努力,下次努力了再讓他贏,反覆鍛煉他能忍受失敗,又能享受成功。
來源:公眾號「兒童幸福密碼」
推薦閱讀:
※「問答分享」孩子如何交朋友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26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怎麼辦?
※寶寶巴士早教合集包含哪些高效學習法則?
※我的少兒探險類系列小說《大鵬奇遇記》,凡是看過的小朋友都喜歡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