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三部曲之「盲目擇校危害多」《孩子他爸聊教育》第5期
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歡迎閱讀我的非專業教育探討脫口秀 ——《孩子他爸聊教育》的第五期,從本期開始,分三部曲跟大家分享一個共同的話題「盲目擇校危害多」。
最近有一部關於擇校題材的印度電影正在熱映,名字也被翻譯的很有中國特色——叫《起跑線》。影片講的是一對靠經營服裝店剛剛晉身中產的印度版「虎媽貓爸」,為了給女兒擇校,在使盡渾身解數之後幡然醒悟的生活喜劇故事。雖然情節比較簡單,結尾呢,也有點雞湯。但是,當看到原本以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擇校文化,在經過異國文化的誇張演繹之後,居然還能保持如此之多的相似細節時,我們又會忍不住露出一絲的苦笑。
接下來,讓我們通透過三組數據,看看中國的家長們對於「擇校」到底有多熱愛:
話說,雖然早在2006年政府就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但是在「魔都」上海,為了能夠讓孩子到那些老百姓「口口相傳」的「重點學校」去讀書。同地段,購買學區房比非學區房高出1萬元/平米。
另外,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他們提到:「一個北京人大附中的小升初名額,居然最多能值到50-80萬」。而且,根據我所了解的市場行情,我做個一個粗略的估算——在義務教育階段,全國每年以擇校費名義發生的灰色交易總額至少在200億元以上,都足夠造一艘「遼寧號」航母了。
還有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家長已經通過各種途徑為孩子完成了擇校,還另有四成的家長表示:自己是屬於那類想擇校,但沒有條件的。
在聽了這些引人唏噓的現實只後,我們不禁要問——「擇校熱」到底僅僅是一部分人為了標榜身份而進行的虛榮消費,還是確實能幫助孩子們提高成績呢?
實際上,早在50年前,著名的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為了搞清楚到底是哪些因素會對孩子們的成績有影響。他調查了全美4000多所學校60萬名學生。結果發現,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境,而學校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卻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的程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項學術成果表明,非正常的擇校行為與擇校人成績之間,在統計學上的相關性。反而,大量的調研數據顯示: 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生還是非擇校生,他們認知能力幾乎沒有區別。總的來說,擇校生的成績會普遍更差一些。即便,是在經過了幾年的共同學習之後,也依然如此。
另外一個說明「擇校無用」的證據,出自於我對PISA成績的解讀。 所謂「PISA」,就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主要是對快要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通過「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科目的考試,看看他們對參與社會所需要技能掌握的怎麼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全球範圍的「中考」,中國2009年正式加入這個PISA測試的。當年就組織了全國12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省市自治區的600多所中學裡的20000多名學生參加。結果,得到的平均成績是520分。這個成績在當年的國際排名上僅次於韓國和日本,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那是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到了2015年的時候,選拔經濟最發達、歷史成績最好地區的測試成績平均分卻降到了514分,並且國際排名則跌到第十位。在這6年期間——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總數少了1500萬,老師增加了1萬。而且,各級財政在義務階段的教育經費總支出增加了1.7倍。這還不算通過民間資本、學區房交易和擇校費湧入教育領域的資金。試問,花這些錢有用嗎?
由此可見,擇校的投資回報率能低到什麼程度——國家每年往學校花那麼多錢都無用,你還指望自己這點教育投資能起到效果呢?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人們對擇校抱有如此之大的熱情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社會學概念——「劇場效應」。為了說清楚這個概念,我在這裡舉個例子。
比如,大家都坐在電影廳里看《起跑線》,這時前排有個二貨,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站了起來。於是,為了讓買票的錢不白花,他後面的那位觀眾也只能站起來,然後就是後面的後面,旁邊的旁邊,一直這麼延伸下去。於是,所有人都開始站著看電影了。 「劇場效應」的更厲害之處還在於,它是可以被不斷升級的。比如,當大家都站起來的時候,身高的差距就會被放大。於是,一部分人就會開始忍不住站椅子上,緊接著又一輪的「軍備競賽」開始上演。
當然,為了讓大家都能坐著看戲,在均衡教育資源和抑制 「擇校熱」這件事上,政府那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是呢,收效甚微。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義務教育是免費的。如果說,電影院里的「軍備競賽」 會受到天花板高度和電影票價的限制。那麼,教育卻是永遠沒有「天花板」的。我們知道,一旦出現「免費」,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虛擬經濟的免費到沒什麼大礙,需要多少,只要敲上幾行代碼就啥都有了。而一旦涉及到實體經濟,比如小米手機的時候,由硬體免費策略所帶來的瘋狂搶購,就會讓人懷疑你在搞「飢餓營銷」。
拿教育來說,很難想像這種供應能力有限,但人人都需要的產品居然也可以是完全義務的。因為免費就意味著它可以迅速被無限擴大的需求變得稀缺。接下來,為了爭搶這頓所謂的免費的大餐,大傢伙兒就會為此承擔一個額外的成本——「排隊成本」。
曾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親身經歷過「春運」——政府為了讓大家都能回家過年。春運期間,火車票的需求再強烈也是漲價的。這時候,雖然你不需要花更多的錢,但不管是民工兄弟還是款爺老闆,都得乖乖地把隊伍排起來。
在上學這件事兒上,單純以學習知識作為目的來說,只要孩子不傻,以90年代我老家的鄉村學校就能做的很好呀。現在,為了在「劇場效應」中排隊我們還要額外支付擇校費。現在高中的課程幾乎不會涉及什麼新的知識,那三年中所做的就是把初中學過的知識再拿出來複習三年而已,僅僅為了能在高考中讓自己排的靠前一點。
所以,不管擇校還是上課外班,那些想通過佔據更多教育資源而支付更多「排隊成本」的行為,就像追求名牌一樣,它就是代表了一種一廂情願的消費偏好。 而更大範圍的擇校,其實是由「劇場效應」所引發的連鎖反應罷了。
盲目擇校的代價又豈止是白花點錢而已呢!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一個發生在美國的著名歷史事件,來看看盲目擇校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相當一段時間裡,黑人和白人是之間是種族隔離的。而且,那個時候黑人學校不論是辦學條件,還是學生成績都與白人學校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後來,經過黑人兄弟的多年抗爭,終於在1954年,他們獲得了與白人同校的權利。也就是說,優質學校的大門對一幫差生敞開了。這時候,白人擔心與黑人同校會對自家的孩子帶來不好影響。尤其在一些有蓄奴傳統的南方州,家長們的表現就更加的激烈。有的州一拖再拖,還有的州乾脆廢除了公立學校,通過建立大批「只招白人的私立學校來避免這種情況。
其中,鬧得最凶的,就發生柯林頓總統的老家—— 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這個州的州長甚至動用了國民警衛隊,通過持槍封鎖學校的方式,禁止黑人學生入學。一直到軍人出身、干過五星上將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出動樂101空降師,「佔領」小石城,這件事才告一段落。 結果,在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保護下,黑人學生才擇校成功,這個情節我們在電影《阿甘正傳》里也都有看過。
經過一段時間的同校學習後,白人們所擔心的孩子成績下滑的情況並沒有出現。人們發現,隨著一個學校里黑人學生佔比的提高,這個學校里的黑人學生成績就會發生顯著的下滑。類似的現象也在很多黑人「擇校生」的身上被發現出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引來了一幫教育學者們的注意。 他們在經過了大量的調研之後發現,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1. 「擇校生」雖然可以花錢讓自己與學霸成為校友甚至同桌,但是如果他們之間沒有學習上的交流,那麼一切就會是白搭。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美國西北大學的鄧肯教授還專門做過一次實驗——在一次大學生的入學過程中, 他故意把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還的學生,通過隨機組合的方式分到一個宿舍里。結果發現:即使是親密如室友,他們之間也很難在成績上對彼此產生影響 。反倒是抽煙與喝酒的毛病會迅速傳染。
2. 更多的孩子會在擇校之後發現自己「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因為雖然理論上說,做老師的就應該因材施教,但在現實中呢,一個當老師的,總不可能把同樣的內容對著每個學生都分別講一遍吧?實際上更多情況會是——一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會預設一個默認的學生水平,然後把講課的難度和速度控制在這個水平的學生能接受的程度上。但是這麼干,吃虧的往往就會是那些基礎較差的「擇校生」。雖然說, 越是後進生就越應該受到老師的照顧,對吧? 但現實是——在升學率的壓力下,任何一個老師都會不可避免地更傾向於照顧那些有升學潛力的學生。這樣一來,對那些基礎薄弱的「擇校生」簡直就可以被稱為「惡性循環」啦。所以,對於一個成績處在中游的學生來說,相比在一個快班當牛尾,還不如在一個慢班做雞頭來的實在。為了驗證這些結論,三位美國學者,還在肯亞進行的一場為期18個月的實驗:——他們找了 121 所在每個一年級只有一個班的學校。然後先從中,隨機選出 60 所。再把這些學校里的一年級學生,按成績高低分成兩個班。 而剩下的 61 所只是隨隨便便地分成兩個班。18月之後在看這些學生成績,他們發現:那些按成績分班的學生的成績都顯著的提高了,並且所有人成績上升的幅度還都差不多,而且這分班給孩子們帶來的成績優勢一直保持到了重新合班後的一年以後。
3. 經常跟學習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在一塊,會嚴重傷害一個人的自信心。比如,一份來自瑞典高中生的調研數據中就顯示:這種差距甚至會讓大部分人喪失考大學的鬥志。
綜上所述,在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行為只是由一部分人的消費偏好所引發的「劇場效應」而已,而在這個過程中非但大部分孩子學習得不到提高,反倒是大量的社會財富因為「排隊」而被浪費掉了。當然,這也包括在高中階段的擇校行為。所以,如果硬將孩子安排進與他成績不相符的學校,與名師、學霸們同班,結果更可能是適得其反。所以,那些削尖腦袋也想把孩子送進所謂名校、特長班、重點中學的家長們在行動之前或許就需要三思了。那麼,怎樣擇校才能算是不盲目呢?請看下期《孩子他爸聊教育》的擇校三部曲之「因人而異的擇校經濟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