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紀錄片中的細節?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總是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利用細節是影視節目創作中共性之一,如何把握細節是紀錄片的重中之重。

在製作一部記錄片之前,攝像師必須要了解這部紀錄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只要先確定了所要表達的中心,才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要表現這個主題需要哪些內容,拍攝時要突出哪些重點,只有知道了這些,才能去等待細節、發現細節,才能去「挑」真正需要的細節,才能更明確的去尋找和主題相關的材料。

細節——紀錄片的靈魂

細節是紀錄片的重中之重,只有讓細節更多、更生動是紀錄片的靈魂。一部紀錄片給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細節,一個好的細節,效果遠遠超過一大堆平淡的鏡頭。

鍾大年先生在他的《紀錄片創作論綱》一書中這樣寫到:「在一部作品中,細節是十分重要的,細節像血肉,是構成藝術整體的基本要素。真實生動的細節是豐富情節、塑造人物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達意的有力方法」。

常常有這樣的情境:當你看一個節目,過了很長時間以後,又可能具體內容是什麼早已記不清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動的情節卻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讓你記憶猶新。這正是因為細節在紀錄片中表現出的引人入勝、畫龍點睛、震撼心靈的巨大魅力。

如何去尋找細節

一部紀錄片要有更多、更生動的細節,關鍵在於攝像師。在紀錄片拍攝中,很多攝像師常常感到細節很難拍到,也很難拍好。細節拍攝確實很難,因此,攝像師要時刻觀察,也要勤動腦筋,很多細節就在攝像師的身邊。

細節存在於拍攝對象的生活環境中,它往往是一個很細小的東西,但卻能生動地表達主題,經過特寫拍攝後,它往往會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人間世》中一個細節出現在兒童醫院的片子中,病患兒童的母親在一張張要她簽字的通知單面前崩潰了,發出了控制不住的抱怨。相信不少人面對過這種情形,看不懂複雜的條文,也沒人可以諮詢,在勢同救火的情勢下茫然無助,感覺像那位母親一樣,不簽不行,簽了只能責任自負。

片子比較真實記錄了這種情形,醫生的術前談話不是也不可能有承諾,聽起來不近人情,但認真想想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細節要滿足受眾探究的需求

一般細節的發現是紀錄片作者運用主觀鏡頭觀照被寫事物,主觀鏡頭雖是基於作者本人的視角,但首先要符合受眾的觀賞心理,簡單地說就是要滿足受眾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觀眾的眼睛,這才是成功的視覺引。

《海洋》中導演雅克貝漢用一個小時描述海洋的美好,然後用10秒鐘時間展示了人類的殘酷:被被割了「魚翅」的鯊魚是掙扎地晃動身體直線落入海底,鮮血隨著「遊動」不斷湧出.....看得我眼淚直流,一輩子也不想吃與魚翅了。

認真地捕捉細節、合理地安排細節,對做好紀錄片至關重要。可以說在紀錄片創作中誰擁有豐富的細節,誰能駕馭好、運用好這些細節,誰就有可能勝人一籌,創作出精品節目。


推薦閱讀:

有哪些照片是被拍攝者臨死前拍的
Google 首批 AI 相機 Clips 已售罄,它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攝影師」嗎?
連BBC都不得不注重的13條紀錄片拍攝貼士!
乾貨 | 關於色溫的那點事兒

TAG:紀錄片 | 拍攝 | 拍攝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