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獨 」家庭調查報告① | 欲說還痛的「失獨」之因

韓生學

原載《啄木鳥》2015年第11期

太多自以為生命無憂歲月靜好的人的人跟我討論養育問題,解釋太煩,本網站上沒找到文章可以發鏈接,故轉載,侵刪。

「我們不需要憐憫,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同情和理解……」

——代題記

引 子

2015年5月5日,上午九時,北京知春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計委)辦公樓前,一曲由呼喚親情、勸導遊子的《常回家看看》改編而來的《「失獨」者之歌》突然響起——

「失獨」老人,命運悲慘,孩子沒了,誰來家看看,日夜抱著一絲幻想,希望國家能幫我度過殘年。心中的孤獨,有誰能理解,身上的病痛無錢住院。誰來家看看,來家看看?哪怕輕輕安慰幾句噓寒問問暖。只生一個孩子,為國家做多大貢獻啊!孩子沒有了,國家千萬別視而不見……

歌聲在人群里流淌,淚水在眸子里涌動,悲情在空氣中瀰漫。歌者哭了,路人哭了,前來採訪的記者哭了,維持秩序的警察也哭了。這是怎樣一個群體?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因什麼聚集在這裡?為何如此悲憫?

循著悲苦的歌聲,我走進了他們中間。從頭戴的白色小帽、分省打出的各色旗子以及含淚的訴說中,我很快知曉,他們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響應國家號召只生一個孩子,如今因孩子的意外夭折失去獨生子女的「失獨」老人。

據有關資料反映,「失獨」現象出現在本世紀初,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增多。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及其他有關資料做過統計,目前我國有「失獨」家庭一百萬,且以每年7.6萬的數量持續增加。

這些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面臨生活照料、大病醫治、養老保障、精神慰藉、後嗣傳承、喪葬善後等各種困難。雖然政府相關部門相繼出台了一些關懷、關愛「失獨」家庭的政策和措施,但還遠遠不夠。於是,這些老人們走到了一起,自發組織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國家衛計委門前,開展他們自己定義的「柔性陳情」活動。

據組織者透露,本次「陳情」從2014年12月開始籌備,歷經五個多月終於成行。參與本次活動的「失獨」父母有近千人,來自全國二十六個省、區、市。這次他們帶來了由2693人簽名的《給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的信》和由1753人簽名的《全國部分「失獨」者「5·5」訴求》。訴求提出,一是為「失獨」家庭準確定位正名,不能將他們視為一般的困難家庭;二是要求政府承擔贍養人責任;三是逐級設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失獨」管理機構,讓這些「失獨」家庭有一個真正的「娘家」……

我採訪了幾位「陳情」人員,用心聆聽他們含著淚水的訴說——

她,來自重慶,今年五十二歲,網名叫「嚮往天堂」。她說:「參與這樣的活動,心裡十分難受。這麼一大群年過半百的老人聚在一起,目的只是想讓整個社會再次聆聽我們的呼聲。我們真的非常愛國,也都是遵紀守法的公民,當年都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只生一個孩子,現在卻面臨著生存的困境和無人贍養的問題。有的家庭,因為『失獨』而返貧,正常的生活狀態被打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有的老人,因為『失獨』,生病無人護理,手術無人簽字;有的老人,因為『失獨』,沒有擔保人,就連養老院都無法入住。因為失去了唯一的法定贍養人,導致許多法定的義務無人承擔。我們真的不怕死,因為那是瞬間的事,我們害怕的是沒有尊嚴地活著。」

他,來自山東日照,網名叫「孤獨無助」。他說:「在失去了唯一的女兒的那一刻,我便失去了所有的幸福和快樂。此後的日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特別是在中國人綿延幾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失去孩子讓我們感到死後沒臉見列祖列宗,活著無顏見親朋好友。我們會一天天地老去,未來的日子裡,誰來噓寒問暖?誰來養老送終?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生命的傳承、血脈的傳承、基因的傳承、文化的傳承、財產的傳承……」

他,來自湖南懷化,網名叫「賀德」,昔日的計劃生育工作者。他告訴我,大學一畢業,他就分配在鄉鎮工作,之後擔任該鎮計生辦主任,從事計劃生育工作多年,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計生功臣。通過他做工作,落實節育手術至少在一千例以上,減少人口出生至少在五百人以上,其創立的「三無工作法」(無政策外生育、無大月份引產、無違法行政)更是在全市推廣。他因此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並被所在市的市委、市政府記功表彰。然而,他「失獨」了,女兒在用熱水器洗澡時煤氣中毒身亡。「我的痛比其他『失獨』者更痛,因為有痛說不出。自己搞了幾十年計劃生育,別人不罵你咎由自取就算好了。當年自己做計劃生育工作時,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計劃生育利國利民利家』,寫得最多的一條標語就是『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可如今,我卻沒有了底氣。」

……

他們一個個說得涕淚橫流,我更聽得淚眼婆娑。這是一個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群體啊,怎麼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他們太需要有人去為他們排解痛苦、撫慰傷口、反映渴求、詮釋困惑、送去慰藉、給予扶助了。而我,作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一名紀實文學領域的寫作者,更有責任和義務聽一聽他們的呼聲,理一理他們的訴求,訪一訪他們的生活,問一問他們的疾苦,盡我所能去為他們鼓與呼。

於是,我走遍大江南北,走進了一個個悲傷的家庭,與他們面對面、心連心。終於,我觸摸到了那欲說還痛的「失獨」之因,體味到了那沁入靈魂的「失獨」之痛,感受到了那殃及家國的「失獨」之殤,感知到了那動人心魄的自救之路,領略到了那正在路上的關愛之美……

第一章

欲說還痛的「失獨」之因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冰峰雪地、一路喧囂奔流的古老黃河,不但孕育了一個黃膚色的民族,更塑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優秀因子,使這個民族受到世界的矚目。但,裹挾在它中間的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封建文明的沉渣,也像淤積在黃河河道里的泥沙一樣,積澱在民族的血液里,浸潤於人們的靈魂中。多生、生男,一度成為整個民族在婚育領域的價值取向和崇高追求,由此導致的人口繁殖速度,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企及。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中國人口出現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新特徵。人口增長的快速列車就此啟動,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大陸人口5.8億,十一年後第二次人口普查增加到6.95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猛增到10.08億。

有識之士無不為共和國如此快速增長的人口數量擔憂,開始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我們將被自己的繁殖逐漸湮沒。」著名經濟和人口學家、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更是以《新人口論》直接向共和國諫言:必須控制人口。

共和國的領袖們皺緊了憂慮的眉頭。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要提倡節育,要有計劃地生育。」「計劃生育」一詞就此誕生。此後,他又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人口非控制不可」。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也都不止一次作出了實行計劃生育的指示。

1980年9月25日,以「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為主要內容的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正式向全國發布,幾千萬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帶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只生一個孩子。

於是,一個全新的、富含中國特色的、帶有鮮明時代標籤的名詞誕生在中國大地上——「獨生子女」。據統計,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目前有獨生子女2.18億。就是這2.18億對父母及其他落實節育避孕措施者的大愛付出,使中國這塊繁殖能力超強的古老土地在短短三十多年間,創造了少生四億人、給中國發展帶來四十年「人口紅利」期的偉大奇蹟。著名的英國《獨立報》稱,中國的計劃生育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在社會工程領域裡最大膽的試驗;聯合國官員也盛讚其貢獻不止在中國,更惠及世界。

但,貢獻與風險同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在「只生一個」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諸多風險,疾病、自然災害、意外事故……任何一種災難來襲,都將使獨生子女家庭風雨飄搖甚或一夜傾覆。

1

病魔,讓生命悄然止步

1985年3月19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菲菲媽媽的幸福時光在這一天讓一聲稚嫩的啼哭激活,婚後四年才懷上的女兒終於來到人間,向她報到。

自從懷上菲菲的那一刻起,母女就血脈相連,休戚相關。菲菲媽媽雖然不會唱溫柔的搖籃曲,但像天下所有母親一樣,全力地關心著、呵護著自己的女兒。菲菲降生後,她幾乎沒買過一件成衣,不論是春裝、夏裙、秋衣、冬襖,還是襪子、手套……都是她一針針,一線線,慢慢縫,細細織。從牙牙學語,到每晚陪讀;從蹣跚學步,到涉世之初,她對女兒傾注了所有的愛。終於有一天,菲菲趴在她的耳邊輕輕地說:「媽媽,我長大後一定會對你好的!」一句純情的話語,聽得她心裡好甜好欣慰。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98年9月15日,來到媽媽身邊才十三年零六個月的菲菲突然病了,一張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書讓一家人的天塌了,菲菲的人生就此由教室轉到了醫院。

菲菲人雖小,卻懂事。每一次病房裡來了新病人,她都會像個小大人一樣關照人家,得了這種病生活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麼,用藥期間應該注意些什麼,以及出院回家後還要注意些什麼。大人們看著她那一本正經的樣子,不由得心生酸楚。化療過程是痛苦的,菲菲總是咬牙忍著,盡量不露出難受的樣子。她以為這樣會讓媽媽少擔心一些。可她不知道,她越是這樣,媽媽越是心如刀絞。

就在兩次鞏固化療未愈,全家人準備再作最後一次努力時,骨穿化驗的結果出來了——孩子對所有化療藥物都耐葯,醫院已無葯可用了!這殘酷無情的宣判,使菲菲媽媽如墜冰窖,面對孩子天真的目光,她肝腸寸斷!她不能看著女兒坐以待斃,只要有一線希望,她就要去爭取。於是她去買自費的進口葯,去求最好的老中醫,哪怕傾盡所有,也要竭力挽救女兒的生命。

菲菲也以驚人的毅力,咬著牙,忍受著化療藥物的嚴重反應;噙著淚,吞飲著比黃連更苦的湯藥。這一切,都讓媽媽撕心裂肺。雪上加霜的是,長期的鼻腔吸氧導致菲菲的鼻黏膜嚴重損傷,菲菲的鼻子又出血了。鼻子出血對一般人來說不算什麼事,但對一個血小板極低、凝血功能極差的白血病患者來說,這可是致命的啊!為菲菲止血,要把藥棉、紗布條塞進鼻腔,但她的呼吸又離不開氧氣。怎麼辦?就在菲菲媽媽手忙腳亂時,女兒竟從容地拿起氧氣管往嘴裡一塞,就彷彿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周圍的人都被這一幕震撼了,菲菲媽媽的眼前更是一片模糊。她緊緊地擁吻著女兒,為自己不能替代女兒承受痛苦而肝膽俱裂。

可是,不論菲菲怎樣堅強不屈地抗爭,殘酷無情的病魔還是奪走了她幼小的生命。2000年8月8日晚上,她看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電視。當天夜裡,每分鐘一百八十次的心率讓她痛苦煎熬了一整夜,黎明前,菲菲虛弱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大概要走了……」

「不會的,不會的,有媽媽在這裡,不用怕,不會有事的……」這句話,從小到大,菲菲媽媽對女兒不知說過多少次。在女兒的心目中,媽媽永遠都是最安全的港灣!但是今天,這句話是多麼蒼白無力啊!菲菲媽媽快要崩潰了,她瘋了般地去找醫生和護士:「救救我的孩子吧……」但一切都無濟於事,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唯一的女兒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病魔,讓一個個年輕的生命香消玉殞,讓一對對無奈的父母肝腸寸斷……

2

天災,對生命的另一場殺戮

「吱——滋——」強烈的停車制動聲彷彿大地的一聲嘆氣,K112次列車緩緩地停靠在上海火車南站7號站台上。車門開啟,一對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的夫妻踉踉蹌蹌地走下列車,丈夫懷抱紅布包裹,妻子手捧黑綢相框。夫妻倆看到站台上的父老鄉親,看到鄉親們打出的「小亭,家鄉父老歡迎你回家」的橫幅,頓時雙腳一軟,跪倒在地上號啕痛哭:「女兒,我們回家了!」

這一幕發生在2010年7月28日。雙膝跪地的夫婦就是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邵庄村25組的村民趙松高、陳建華,兩口子正在武漢大學讀大三的獨生女兒趙小亭,於2010年7月21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馬場河鄉中心小學開展暑期義務支教時,被突然滾落的山石擊中,當場遇難,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2010年7月放暑假後,女兒趙小亭對父母說,她想去貴州支教。想念女兒的父母勸她先回家,還給她找理由,說也沒必要年年去,因為去年7月她才去了湖南的新邵縣。但最終還是沒有勸住,7月11日,趙小亭給她的老師發了一條簡訊:「我想去貴州山區支教,那裡很窮,知識是改變孩子們命運的唯一希望,我想去幫幫他們。」然後,就和支教隊的十八名隊員一起從武昌出發,幾經輾轉,最終到達她的支教地——馬場河小學。

馬場河小學位於距縣城幾十公里之遙的大山中,學生多半是當地的留守兒童。學校條件相當艱苦,既不通自來水,也沒有食堂和宿舍。隊員們自己動手,將課桌拼起來當床,將教室改裝成簡易宿舍,用水管把山上的溪水引下來,建起臨時澡堂,吃飯則要走上十多分鐘的山路到一戶農家搭夥。「雖然這裡苦一點兒,但這裡有大城市看不到的秀美風景、呼吸不到的新鮮空氣,加油!」為了給同學們鼓勁,樂觀的趙小亭經常提醒同學們享受這裡的生態美。

山區孩子對知識充滿著強烈的渴望,儘管是暑假,自願前來學習的孩子還是逐漸增多。善良又富有愛心的趙小亭樂觀大方,淺淺的酒窩,圓圓的臉,陽光般溫暖的微笑,很快便贏得了山區孩子們的認同。她負責給孩子們上英語課、音樂課和安全教育課,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聽得格外專註。下課後,她又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一起玩耍嬉笑。晚上放學時,很多學生都遲遲不願離開,就是想和她多待一會兒。

7月21日下午,支教的同學在完成教學計劃後,打算去鄉里的小電廠參觀。這群學電氣工程的大學生們很想去調研一下山區發電廠運行的情況。去電廠要走一段山路,那裡是馬場河風景最漂亮的一段。就在大家陸續過河時,災難突然降臨,趙小亭不幸被一塊從山上滾落的石頭砸中頭部,來不及說上最後一句話,深受山裡孩子愛戴的趙老師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7月21日晚,趙松高夫婦接到武漢大學的電話,得知女兒出事了,「正在搶救中」。夫妻倆擔心得一夜沒合眼,次日凌晨就從江蘇如皋的家中趕往上海,之後飛抵貴陽,再輾轉來到貴定。這時他們才知道,女兒已經不在了。從春節開學到現在大半年了,他們還沒見過一面,只是在5月28日,女兒小亭給爸爸發來簡訊:「想爸爸,想媽媽,想奶奶,想家……」5月30日又發來簡訊:「愛爸爸,愛媽媽,愛奶奶……」誰知,這「一想」、「一愛」卻成了女兒此生留給爸爸媽媽和奶奶的最後念想……

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地震、洪水、泥石流……數以萬計的生命在這些災害中隕落。這些災害讓世界變得滿目瘡痍,讓生命變得脆弱無比,讓家庭變得面目全非……

3

車禍,碾向天堂的罪惡

「夜半噩耗驚魂魄,急仆一路祈蒼天。痛見愛子魂西去,肝腸寸斷欲相伴。慈母泣血啼嬌兒,一縷殘魂喚不現……」這是四川省成都市某設計工作室負責人爽爽爸爸在兒子遭遇車禍後含淚寫下的詩句。

2009年5月11日深夜十二時許,已經準備上床休息的爽爽父母突然接到了「兒子出事」的電話。當他們火急火燎趕到出事地點時,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兒子已經一動不動地躺在血泊中。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黑色時刻,兒子爽爽在從公司回家的路上,被一輛違章行駛的汽車撞出十幾米,身體在空中飛旋,最後如枯葉般飄落在地,還沒來得及發出最後一聲呼喊,這個年輕的生命就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世界。

爽爽自幼聰明可愛、成績優異,喜愛繪畫、武術。2005年8月,他畢業於四川西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畢業後又獲得了Adobe平面設計師和Adobe網路設計師認證,先後就職於多個文化傳播公司,歷任平面設計師、插畫師、網路交互設計師。工作期間,他潛心研究圖像語言的表達方式,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並出版了圖書《Illustrator 插畫設計教程》。爽爽在工作中認真敬業,在生活中陽光向上,深受領導和同事們的喜愛。

2008年,爽爽離開單位,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項目涉及教育業、佛教文化產業、旅遊業、餐飲業、糖酒業、金融業、戶外運動等。他為人善良、謙遜,孝順父母,珍愛親情,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兒子,卻因為車禍撒手人寰。

車禍,是中國人口死亡的又一大殺手。世衛組織2013年的全球道路安全狀況報告表明, 2010年中國道路事故的死亡人數近27.6萬人,連續十數年位居世界第一。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在《中國日報》發文稱:「在中國,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因為道路事故致死,受重傷的人數更多。」

近幾年來,校車發生的事故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2011年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某幼兒園一運送幼兒的校車與一重型自卸貨車正面相撞,導致十九名幼兒死亡;相隔僅二十七天,12月12日,江蘇省豐縣首羨鎮中心小學的校車,因司機操作不當側翻入路邊水溝內,導致車內二十三名學生傷亡;2012年12月24日,江西省貴溪市濱江鄉洪塘村發生一起幼兒園班車側翻墜入水塘的事故,導致十一名兒童死亡;2014年7月10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響塘鄉金橋村樂樂旺幼兒園的校車在行駛途中翻入水庫,車上十一人全部遇難;四個月後的11月19日,山東省蓬萊市潮水鎮一輛自卸大貨車與一小型麵包車相撞,導致十一名學生死亡;2015年5月22日,廣西桂平大灣鎮安擔村一幼兒園校車翻進水塘,車載二十三名幼兒中兩名死亡,二十一名幼兒受傷……

死在校車上的這些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個個稚嫩的生命,就這樣湮滅在滾滾車流中;他們的父母,就這樣成了「失獨」者……

4

自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2014年9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發的《我國每年25萬人死於自殺》一文中說:「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約為200萬。自殺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歲到34歲的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活著沒意思!」說這話的孩子叫李河,是南京市某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長得眉清目秀,一米七的個子,戴著近視鏡,說話有點兒羞怯。老師聽到他說這話時,著實嚇了一大跳。

李河是獨生子,從小備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上小學後,李河性格漸漸變得有些孤僻,不愛與人說話,也不愛和同齡人交往。從小學到初中,李河的玩伴不多,但成績一直不錯,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試拿到成績單後,總會從家長那裡得到考前承諾的金錢獎勵。初二下學期,班上一個女生主動接近他,給他帶零食,約他一起打乒乓球。這讓李河有點兒受寵若驚,不久,兩個孩子就開始了一段朦朦朧朧的「初戀」。從不講究穿著的李河開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時間,他精神狀態極佳,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可考入高中後,一切很快發生了變化。由於是重點中學,群英薈萃,李河的成績現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試只排在全班的三十多名,從小受慣了表揚和獎勵的李河頓時感到異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來喜歡他的女同學被鄰班一個英俊男生「奪」走了,李河幾經努力,也無濟於事。第一次「失戀」,李河一度產生了自卑心理。情緒的波動導致他的學習成績繼續下滑,期末考試李河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四十多名,而且破天荒地兩門功課沒及格,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未能獲得家長的獎勵,反而招致父母的一頓責備。李河的情緒降到了冰點,2014年的春節,他躲在家裡哪裡也不肯去,整天悶悶不樂。

「爸爸媽媽只關心我的學習,看我玩一會兒電游就罵人;奶奶管著我吃的,少吃幾口就嘮叨個沒完。我連一點兒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活著還有什麼樂趣?」他對老師說。為了發泄,李河在家裡經常用拳頭砸牆壁,有時手背砸破皮,鮮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聽同學說男人的煩惱都是「命根子」惹的禍,於是產生了自宮的念頭,幸虧被父親發現後及時制止。但父親仍然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還狠狠地罵了他一頓,這讓李河更加灰心喪氣,以致一次次想到了死。當這個念頭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他終於作出了結束自己生命的決定……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在受調查人群中,每五個中學生里就有一個曾經考慮過自殺,佔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2.9%的學生曾採取措施自殺。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也指出,中小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自殺不止頻繁地發生在中小學生身上,大學生的自殺率也在上升。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品園」在短短一年內就有三名大學生跳樓自殺;2014年3月7日至4月2日,不到一個月時間,廈門南洋學院先後有兩名學生墜樓身亡;2012年5月7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研究生嚴俊,七年清華求學,工作已經落實,他卻以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四歲的生命;2014年4月16日,中山大學一名風華正茂的碩士研究生在宿舍內自盡……

有一個課題組曾對大學生自殺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在操場、圖書館、食堂、教室等學生聚集地對四川師範大學一百六十位不同年級、性別、專業的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被問及是否有過自殺衝動時,選擇「偶爾有」和「經常有」的分別佔9.4%、2.4%,共11.8%。可以說,這11.8%就是具有自殺傾向的人。2012年3月,重慶交通大學大學生生命教育創新模式構建課題組發布了一組數據,在接受調查的重慶十餘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學生中,17.39%的大學生有過自殺行為。

有人說,自殺是緣於壓力過大,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北京市一份有關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60%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會如此想不開呢?一些專家提到了目前流行於大學生中的「鬱悶」一詞,但他們認為,隱藏在這個詞背後的深層原因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幼年時代享受著父母親友的百般寵愛,很少吃苦受累,因此在步入紛繁複雜的成年世界之後,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於是,動輒自殺!

自殺,帶給自殺者自己的,也許是解脫;但帶給父母們的,卻是一生的痛苦!

5

過勞死,美麗生命的又一道咒符

陝西省三原縣的喬康毅生於1976年9月27日,大學畢業後就職於重慶某電腦報業集團網路報社。他從小就對電腦有濃厚興趣,自己安裝電腦,自學三維動畫、網頁設計和網路知識,在電腦技術方面有較深造詣。他經常在網上與全國各地的網友探討交流電腦知識,幫助新手掌握並提高電腦操作水平。

然而,2004年7月20日傍晚七時二十分,其父母突然接到喬康毅單位同事的電話,說喬康毅沒有了呼吸,請他們快去。夫妻倆匆匆趕到兒子單位時,兒子的身體已經僵硬。經法醫鑒定,喬康毅系勞累後在睡眠中死亡(過勞死)。他們打開兒子的電腦,從QQ上看到,兒子在當日凌晨兩點左右還在網上聯繫工作事宜。

夫妻倆回想起,兒子是7月4日離家的,離家後,連續兩周周末加班,其間只是給爸媽打了個電話,說手頭的事太多,有時回到宿舍後還要工作。當時,他們也只是在電話中勸兒子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注意多休息。不料,他們就這樣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在中國大地上,倒在工作崗位上的何止喬康毅?2010年5月31日,蘭州市七里河區動物檢疫站站長張國豪帶病連續工作八個日夜,回到辦公室後暈倒在地,同事們趕忙叫來120急救車,但為時已晚,大面積腦出血奪走了張國豪年輕的生命;2011年5月21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勞動就業管理局失業保險股股長周正義,為幫助2983名困難工人領取國家政策補助,一天蓋了5966個章,手都磨破了。終於,他因過度勞累,倒在了深愛的工作崗位上;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檢察院檢察官鄒建華,在十三年的時間裡辦理了1846件鐵案,年平均辦案量142件。2013年4月1日,他在加班過程中突發疾病,搶救無效,不幸辭世……

一大批青年精英英年早逝令人嘆息,同時,我們不免要問:是誰動了他們健康的「乳酪」?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慈銘體檢集團聯合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中國內地城市白領中有76%處於亞健康狀態,接近60%處於過勞狀態,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長期的疲勞工作已成為企業精英、白領的死亡率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中國企業家》雜誌對國內企業家所作的一次工作、健康與快樂狀況調查表明,90.6%的企業家處於過勞狀態。另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企業高層管理者每周工作時間超過六十小時,相當於一周只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更有不少企業高層管理者常常全周無休,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而睡眠不足六小時。

是過勞,動了他們健康的「乳酪」。目前,我國每年因過勞死亡的人數約為六十萬,過勞死成為美麗生命的又一道咒符,又一個陷阱。

生命不必精彩,活著就是奇蹟。每年有那麼多人沒能活過本該活過的年齡,他們過早離去的原因有千種萬種,但他們留給這個世界的遺憾是一樣的,留給這個世界的悲傷是一樣的,留給他們親人的痛苦更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綠茵繼承者梅西與之握手的那幾個孩子的行為?
懂事的孩子情商不高
寶寶睡得那麼香,夜裡要不要叫醒他吃奶?
為什麼老忍不住偷吃4歲小外甥女的餅乾?
3歲左右的孩子如何選擇益智類玩具?

TAG:孩子 | 養老 | 父母 |